“兄弟”“爸爸”齐贺岁 真人秀淘金大电影
2015-05-30
继2014年《爸爸去哪儿大电影》豪取7亿票房后,2015年贺岁档,内地真人秀电影卷土重来。明星、品牌节目号召力是此类型电影的制胜法宝,粉丝观众的观影热情,助力其于中国影市开辟出“独特风景”。
今年一二月份,《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爸爸的假期》和《奔跑吧兄弟》三部影片将集中推出。其中“跑男”已于寒假第一天率先起跑,并旗开得胜——截止发稿时为止,“兄弟”票房即将突破3亿元大关。而两部“爸爸”则选择在大年初一同日上映,其“左右互搏”同样备受瞩目。
相比去年在内地市场的突破,对于今年贺岁档的三位“真人秀选手”来说,赢票房固然是博弈的主要内容,此外,不输口碑同样也是此次三家的力争方向。确实,相比一时的票房胜负,口碑的带动效应或许对于此类电影的长远发展更有意义。作为不折不扣的本土新生事物,真人秀电影能够在贺岁档占据一席已属不易,然而开创、巩固一种新电影类型的路途依然任重道远。
真人秀基因的票房能量
无论是收视率还是上座率,“爸爸”和“兄弟”的比拼似乎从未停止——2013年,《爸爸去哪儿》第一季和《中国好声音》第二季分别在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热播,收视率一路上扬,也使得“爸爸类”和“唱歌选秀类”真人秀在国内遍地开花。
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旗下各有一家颇具战斗力的全资子公司——天娱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娱”)和浙江蓝巨星国际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蓝巨星”)。两家公司在电视节目制作、宣传方面均有过多次成功经验,其对频道及栏目的品牌延伸、项目开发和IP内容拓展等业务也很敏感,两边的创作团队同样年轻,“敢想、敢为”。
不过,对天娱和蓝巨星来说,将电影这种相对更传统的艺术形态作为电视节目的衍生品推出市场,仍然是一次大胆的尝试。
首先,从制作规模上来说,把真人秀拍成电影无疑是挑战。传统上,一部90分钟的影片筹备、制作至少需要两个月,而真人秀电影在没有剧本的情况下,摄制组往往只有几天时间拍完全片——去年《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拍摄花了5天,此次作为《奔跑吧兄弟》编剧、导演之一的岑俊义说自己是在开拍7天前接到的任务,“整个拍摄期也就比平时拍节目多了几天”。
按照传统的电影制作思路,这样“几天”的拍摄周期只能产出一部微电影。加之真人秀电影相关的创作、制作团队往往缺少电影拍摄经验,而电影版又必须趁节目热度持续时推出上映,因此此类电影的拍摄手法和制作流程大都极为紧张。
更为关鍵的挑战是影片最终呈现的内容,既需保全真人秀的精髓,又得兼顾传统电影的基本叙事法则,同时还要保证众多明星的表演空间。
既然难度如此大,那真人秀为何还要改编成大电影?
赵晖,作为天娱品牌管理中心的总经理,很早便参与了《爸爸去哪儿大电影》的策划工作。谈及创作的初衷,赵晖首先看重的是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兴起,让综艺节目的互动和讨论成为可能;电影市场每年也在高速增长,观众已经逐渐培养起进影院观影的习惯”。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一直在考虑能不能将综艺节目搬上大银幕。”
实际上,湖南卫视之前在此方面已经做过尝试——2009年,根据红极一时的选秀节目《快乐男声》衍生出的大电影《乐火男孩》在国内上映,然而票房、口碑双输;2011年,电影版《我们约会吧》于情人节档推出,依然没能引燃市场。但这些都没有让湖南卫视停下探索的脚步,到了《爸爸去哪儿》节目大获成功时,“我们觉得节目获得的关注可能会带来一些突破,所以就想再做一次尝试”。
再一次“尝试”的执行者是谢涤葵,曾执导两季《爸爸去哪儿》电视节目的他最终被任命为首部大电影的导演。据他回忆,“当时我正在拍第一季节目的最后一集,但观众都觉得还没看够。我们也感觉《爸爸去哪儿》应该是一个能够打通全产业链的IP,不光是电视节目,应该在各方面都会有巨大反响。而电影是更加高端的娱乐产品,于是我们就希望能通过拍电影来扩大既有品牌的影响力。”
究其根本,真人秀电影的制胜法宝还是其原有品牌节目的“基因”。同样,在各家制片方眼中,真人秀的既有流程也是其内容品牌及后续产品开发的根基。
在浙江卫视副总监、浙江蓝巨星董事长麻宝洲看来,之前公司率先推出的真人秀电影《中国好声音之为你转身》之所以表现欠佳,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没搞清楚这一点”,“想当然地以为节目火,电影肯定也能火,却没想到《好声音》的学员离开了转椅子的模式就会失败。”有了上一次的“切肤之痛”,公司在今年推出的电影版《奔跑吧兄弟》中,“撕名牌”“分组对决”等原有节目的主要环节都成为了电影的保留元素。
此外,明星同样是时下国内真人秀电影的“杀手锏”。无论是“爸爸”还是“兄弟”,其中的多位人气明星及其粉丝都是电影版的核心元素。就此而言,两部电影也都有些“粉丝电影”的味道。
大电影的含金量
客观地说,去年首部《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在贺岁档的大胜出乎了各界意料。然而,今年三部真人秀电影选择加入贺岁档战团,反映出此类电影的市场地位的上升,以及片方对该类型影片及其目标观众群的信心。
“兄弟”此次主攻的对象是内地的青少年观众。为此,影片选择在1月31日、寒假开始第一天上映,这不仅是考虑到能够对接刚刚播完的电视节目,同时也规避了贺岁档后半段愈演愈烈的票房大战。在麻宝洲看来,“年轻人在上学期间很容易错过电视节目,没看到就会被认为OUT了,但之后如果能在电影院中看到这个节目的话,那么他们变成电影观众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相比之下,两部“爸爸”的观众定位则几近重合,均集中于儿童和家长观众群,两片同样也都主打“合家欢”概念,市场分流在所难免。不过在谢涤葵看来,两部影片的气质其实相当不同,“毕竟《爸爸的假期》用的是第一季电视节目的明星父子。”至于对《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票房的影响,“或许会有一些,观众可能也会觉得有点奇怪,怎么第一季和第二季都来了”,“但是《爸爸去哪儿》的品牌毕竟已经深入人心,最正宗的真人秀大电影无疑还是我们。”在该片近日举办的发布会上,天娱方面也表示目前在《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已确定的400场点映中,预约观影人次突破了40万,几乎是去年的10倍,平均每场135人的上座率也较首部增长了40%。
事实上,《爸爸的假期》对自身的定位则是传统得多的“合家欢”电影。经笔者多方证实,这部由王岳伦执导,郭涛、林志颖、田亮、张亮携子女出演的影片和《爸爸去哪儿》已经毫无关系。王岳伦表示,“演完第一季《爸爸去哪儿》之后,几个爸爸觉得不过瘾,都想再来一部。”在采访中,他一再向记者强调《爸爸的假期》是“一部真正的大电影”,“影片的拍摄周期有两个月,但项目筹备的时间很久,投资规模达7000万元”,“片中不仅有萌娃的温情出演,而且有很多追车、打斗的惊险场面,可以说是有真正剧情设计的作品”。
王岳伦的表述似有所指。“不像电影”正是之前《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广受诟病的主要原因。从叙事的角度来说,其改编过程并未拓展电影的表现空间,仅仅是以游戏任务代替了故事线索,几乎让观众在影院里观看了一集综艺节目。而场景单一,拍摄及制作效果粗糙等问题,也使得该片在去年上海电影节的新浪潮论坛上被称为“PPT电影”。
面对针对影片的负面评论,赵晖表示可以理解,“一旦新生事物跟传统观念不一样,有些人一时半会儿肯定会觉得接受不了”,但他坚持认为真人秀电影是大势所趋,“没人规定过电影必须怎么拍,也没有法律规定影院只能放什么样的电影。”首部电影的商业成功也给了他和天娱更多信心,“毕竟创造了7亿元的票房,加上现在这类电影在市场上仍然比较稀缺。到了我们筹备第二部电影时,找上门来想要投资的合作伙伴非常多,远远超过了我们之前的预想,基本上业内比较有名的电影制片、发行公司,以及互联网公司都来谈过合作。”
这样“众星捧月”的局面,《奔跑吧兄弟》也刚刚经历。在该片的出品方名单里,华谊、万达赫然在列。据麻宝洲介绍,这两家老牌影视豪强企业是近两三个月才达成的合作,两家共出资5000万元,合作内容还包括各自手中的优势资源:“华谊提供艺人和内容方面的支持,万达则提供渠道,而浙江卫视负责品牌和宣传”。
如此的资源搭配,似乎跟传统电影的商业布局已无差异。然而在另一方面,虽然相比去年市場环境已大为改善,但是今年的这三部电影也不敢大意,尤其是在拍摄、制作层面,三片均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升级”,以免再度落入“不像电影”的窠臼。
《奔跑吧兄弟》选择拉上了导演张一白作为影片监制,并为部分明星设置了更为清晰的人物背景。相比电视节目,电影版以“复仇”的故事开篇,布景和造型都力求更加丰富。
《爸爸去哪儿2大电影》也放弃了之前使用的2K技术,转而采用高清4K设备拍摄。影片的主要取景地也从广州长隆动物园改为了斐济海岛,“上天入地”。影片的拍摄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录音、灯光、剪辑等工序也相应更加完备。叙事方面,此次的电影版也对故事线索进行了重新设计,以求更接近电影观众的口味。
《爸爸的假期》则完全脱离了任务线索和节目设置环节,转而讲述了一段由三个处于家庭和事业困境中的老爸在韩国上演的惊险故事,电影也邀请到了韩国“爸爸”成东日及其子女加盟演出。此外值得引人注意的是,影片还联手了阿里巴巴旗下的娱乐宝,成为其第四期的投资产品,投资人可以得到首映礼入场券、电影提前看点映场、明星“爸爸”送祝福等专属权益。
面对进一步激化的市场竞争,“升级”也在情理之中。毕竟,此类电影仍是中国电影市场上的新生事物,不过对于未来,谢涤葵、岑俊义等人都充满信心。相比“粉丝电影”“综艺电影”等标签,他们还是更认同“真人秀电影”这个提法,“更贴切,更能够区别于其它既有的电影类型”——在他们眼中,真人秀电影未来也能够成为一个真正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电影新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