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传播
2015-05-30周凯
周凯
一、意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提出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也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形势已经引起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中国正在发展中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与文化上的互动与沟通,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增强“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传播力。
对古代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文化也加速了相互的交融,各种不同形式的传递与交流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再度弘扬创造了绝佳的时机。民族精神作为全球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基础,决定着人们面对全球化的信心,也证明了一个国家应对文化全球化的实力。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2000多年前,中国汉代张骞出使中亚,开辟出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其形成的“冒险、艰苦奋斗、包容……”成为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一带一路”建设传承古代丝绸之路精神,充分挖掘多个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展开积极交流与合作,促进彼此文明共同进步,为世界营造良好的和平环境。
成为中国梦的合理延伸。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在各国利益高度融合的时代,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正在影响着中国梦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梦表现了我国人民对幸福生活追求的理想,弘扬民族主义精神,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的发展。不断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为中国梦新局面、新机遇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活力。“一带一路”的建设,让有关国家通过合作而有效管理和控制某些争端,使很多国家走上和平之路。和平稳定的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安全、战略空间的拓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之后,经济也在面临着转型,国内对外经济依赖性增大,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也会增强。全球化不仅为我国经济上的发展带来机遇,也为我国文化交流与传承创造最佳的时机。“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关国家人民筑梦的战略纽带。①
开辟中国区域共赢合作的新蓝图。区域经济合作正在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支柱,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为中国发展的经济、区域合作提供新的历史机遇。我国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和巩固互信,深化务实合作,积极主动参与到世界区域贸易经济合作当中去,为自身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以往我国很多关于经济的规则与格局都是被动地接收,现在的经济发展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实质上是让我们更好地利用现在的外部环境,遵循利益规则,主动地加强各国之间的区域合作,为营造更好的经济环境做准备。目前我国还是主要靠出口来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如果没有很好的外部环境,那么肯定会降低其他国家对我国的信任度,而“一带一路”建设则表示我国诚心与世界其他各国展开友好合作,通过团结互助达到双方共赢的良好局面。
二、困境
单向度的“灌输式”宣传,缺乏双向互动。我国借助大众传播媒介加大对“一带一路”建设传播的深度与广度,但一直以来主要采用的都是单向度的“灌输式”宣传,这种传播方式操作简单、易于传达,但也存在某些弊端:1.把主动变为被动,让观众有一种“被灌输”的感觉;2.缺乏双向互动,传播效果差;3.缺乏互动与交流,可能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美国、俄罗斯和沿线有关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还存有疑虑。他们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的经济扩张、谋求海洋霸权的表现,是中国想进一步谋求地区事务的主导权和势力。不仅在国外,甚至国内有些学者也存在对“一带一路”建设错误的理解,有些学者甚至用军事战略来形容“一带一路”建设,还添加“西南战略大通道”“桥头堡”等观点,硬是给国家建设的战略构想添上了军事主义化的色彩。印度特别关注“西南战略大通道”,尤其担心中国会损坏他们的利益。东盟国家则是非常关注“桥头堡”,因为这其中涵盖了很多的军事化因素。②这些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中错误的言论是国际上某些国家存在的误解和偏见。当然,也是由于我们单向度的“灌输式”宣传,与国内外缺少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所造成。我们应该用恰当的话语体系与传播方式向国内外阐释“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刻内涵,同时需要搭设与国内外观众交流的平台,减少他们的疑虑,建立彼此的信任与尊重。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人民的认同感缺失。认同感,指的是人对自己或者所处环境有无价值的评价和判断。国家、集体以及个人都需要发展,寻求被肯定,但如果长久没有被满足,因为自身的缺点,或者更准确地说因为标准不适合自身,那么它将长时间身处不被肯定的境地,就会感觉自己被有意疏离或者无价值的论断即认同感缺失。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对外传播中,“以我为主”的传播意识比较强,没有更多报道当地居民关于“一带一路”的建设,沿线的很多国家地区和人民对“一带一路”建设认识不全,有些甚至是排斥和不愿意加入到“一带一路”建设当中。
“一带一路”沿线地域辽阔,地形复杂,人口众多。每个国家所处的环境都不一样,有些国家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有些则是人文环境过于复杂,如宗教、民族矛盾多,社会和民主差距很大,各国人民的利益诉求也是不一样的,国家之间常常因为边界、能源争端等问题存在难以解决的民族矛盾。成汉平等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在东南亚的舆论环境比较差,与发展比较好的经贸关系相差甚远,原因在于领海主权问题、贸易发展失衡、越南等国的小国心态,以及西方背景非政府组织的舆论操纵。③因而我国要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千差万别的情况,做好深入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地域人们所存在的问题有效展开工作。
注重经济,忽略文化传播力。全球化不仅是商品、资本等在世界经济领域中的流动,还指向文化方面,呈现出文化全球化的趋势。文化全球化指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要素(语言、文字、艺术、思想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④中国自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以来,国内很多城市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自贸区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丝绸之路的核心是经济贸易,它对促进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沿线国家的发展意义重大。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迅速发展,全球经济贸易的结构也在发生调整和变化,亚欧等国家面对经济转型的关键期,更需要加强区域内的经济合作。然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在强调经济贸易的同时,却忽略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经济是文化生存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产物,经济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物质实力,而文化则标志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水平与希望。当全球化浪潮席卷全世界,文化全球化将不可避免。“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双向交流,在积极展示特色民族文化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开放与兼容。
三、对策
双向沟通,增强“一带一路”建设的吸引力。双向沟通原则是指传播双方互相传递信息、互动交流的互助原则。沟通双方互为传播者与接受者的角色,既可传递信息,也可接受信息,并且在相互的理解上有所交流。全球化带来世界文明的多样化,交流与沟通是实现全球化语境中文明对话的有效途径。在传播学中,沟通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传播过程中没有反馈与交流,就无法形成良性互动。我国以往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传播主要是单向度的“灌输式”传播,没有与相关国家进行很好地沟通交流,以至于很多人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质疑。
“一带一路”建设是在强调国家之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实现经济上的平等互利。它不是所谓的“西进”“桥头堡”,更不是所谓的“西南战略大通道”,这是某些地区对“一带一路”建设的错误理解。“一带一路”建设突出强调的是“开放包容、和平发展、互利共赢”的理念,不是表明我国想一家独大,独占海洋霸权,更不是中国经济扩张,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和势力范围。中国同中亚、南亚、东南亚、俄罗斯以及欧盟一些国家共同完成“一带一路”的建设,形成亚欧区域经济的发展大格局。中国同中亚、南亚等相邻的国家,坚持互诚互信,相互扶持,合作共赢;中国同俄罗斯在“一带一路”的建设中积极寻找项目的开放,大大增强推进电力、通信、核能等多方面领域的合作,坚持全方位的互联互通建设;中国和欧盟国家将中欧两大力量、两大市场、两大文明结合起来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为中欧合作注入新动力,为世界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⑤
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合作共赢。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其主旨肯定了人的作用和价值。在全球化进程中,人是改变和发展世界的主体。因而在传播过程中,我们更应该重视人文理念,以人为本。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存在较强的“以我为主”理念,缺少报道关于沿线国家地区人民的情况,以至于相关国家地区和人民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认同感缺失。所以,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应该循序渐进,注重人文关怀,促进合作共赢。
我国要想更好地解决沿线国家人民的问题,一定要本着“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方针。首先,我们要做到政策上的相互沟通和了解,政策是运行的保障和基础,政策上的不一致可以双方协商来解决,然后共同建设与规划。在注重政策的同时,我们还要处理好与当地政府、人民的关系,民心相通是双方合作发展的基础。其次,我们还要完善交通运输的枢纽,要尽可能保证双方贸易来往的畅通,共享“一带一路”给相关国家和人民带来的交通便利。最后则需要真诚合作,互联互通,共创双方互利共赢。
开放特色文化,提高国家文化传播力。“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史表明,一个国家、民族只有积极与世界其他国家展开文化交流,吸取世界文化的成果,才能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性,才能使自己的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获得更快的发展。⑥当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的时候,文化全球化也就不可避免。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一带一路”建设不仅要求各个国家地区的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交往与经济贸易合作,也要更好地进行频繁的文化交流,开放自身特色文化,提高国家文化传播力。
例如,广东省阳江市在发扬自身优秀文化的同时,努力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积极吸收世界其他国家文化的精髓,开放自身特色文化。阳江因“南海I号”升级,旅游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和提高。其加强对以“南海I号”为代表的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用瓷器、铜钱等“南海I号”遗物向全世界人民再现宋代曾经的繁华盛景。“南海I号”是世界海洋文化遗产的代表,阳江政府通过舆论宣传、公众参与等方式,沟通中国与世界知名海洋文化,以构成中华特殊的文化板块。同时,阳江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宣传,扩大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影响力,强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国家的情感交流,缓和海洋争端,为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创造良好的氛围。⑦同时,阳江还召开学术研讨会,对“海上丝绸之路”与阳江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方向进行交流研讨。在知识信息发展迅速的今天,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在继承以往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提高对文化创意的开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自身文化的传播力。
全球化给世界的经济、文化、环境带来空前的传播与发展,对现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伴随着全球化形势的加剧,“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无疑是顺应这种潮流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为未来发展做出的英明决策,对中国、沿线国家以及世界的长远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赵周贤、刘光明:《“一带一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交汇桥梁》,《人民日报》2014年12月24日。
②蒋希蘅、程国强:《“一带一路”研究若干观点要览》,《北京日报》2014年10月20日。
③蒋希蘅、程国强:《国内外专家关于“一路一带”建设的看法和建议综述》,《中国外资》2014年第19期,第30-33页。
④张森林:《文化全球化:民族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70-74页。
⑤杜尚泽、许立群、刘歌:《习近平同欧洲理事会主席范龙佩举行会谈》,《人民日报》2014年4月1日。
⑥陈惠平:《“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特质及其当代意义》,《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第68-72页。
⑦周鑫:《繁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新经济》2014年第31期,第54-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