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广府地区疍家服饰探析
2015-05-30李西熙
摘 要:疍民是民国时期广府地区较为有特色的一个社会群体,其世代生活于江河船艇中,生活环境赋予了他们日常服饰特有的内涵,本文通过对民国时期广府地区疍家服饰的分析,研究疍家男、女日常及节庆时的服装、服饰特征,并探索其与广府地区民风习俗文化之间的关联,为广府地区服饰文化研究提供依据和佐证。
关键词:民国时期 广府地区 疍家 服饰特征
一、绪 论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体系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文化体系。目前,对广府地区范围的界定在学术界已经得到论证,其所在地区包括广东的广州、佛山、深圳、东莞、中山、珠海等广大区域。疍民,旧称蛋民,是对于水上居民的统称,他们以艇为居,长年漂泊在水上,然而又与普通渔民有所不同,渔民只是以水为业,但仍在岸上居住生活,而疍民世代居于水上,衣食住行都在艇中。对于疍家的来源,史学界有各种考证说法,至今尚没有明确的结论。疍民主要散居在闽江和珠江流域,而又以珠江流域最为集中,在这一区域里,疍民最多的地方是广州、番禺、南海、三水、香山、东莞各县的主流与支流,据民国二十一年的人口调查,广州共有104万人,其中10-15万人为疍民,可以说疍民是广府地区人口组成的重要部分。
自古以来,疍民从事的行业被视为低贱行业,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政治上和经济上均遭受深重的歧视和压迫,他们不轻易着陆,居住环境、生活习俗、服饰特征方面都形成自身特有风俗文化。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荡和转变的时期,在大时代的影响下,疍民的生活也产生了一定变化,本文着重探讨的是民国时期广府地区珠江流域的疍家居民服饰特征以及对广府地区文化的影响。
二、民国时期广府地区疍民服装特征分析
“浮家泛宅,一叶扁舟,日以渡人为业。”疍民生活在水上,衣食住行一般都在疍艇中解决。疍民对于衣着装饰方面讲究较少,一方面因为生活的贫困,另一方面,由早至晚的劳作,他们所穿的衣服不是土布便是大成蓝或薯莨绸,均以黑褐色和藏蓝色为主,一件衣服可穿几年、十几年。生活较丰裕的服装看起来更为干净整洁,服装颜色也交鲜艳。
服装方面,通常男子所穿的是对襟马褂和裤,女子则身着长不过膝、宽松无束腰的纯色圆领大襟衫(如图1),样式分有领无扣、无领无扣、或开右衽布扣等款式,和城市里劳动者所穿相同,只在结婚的时候才装扮隆重着以裙装。因长期在水上劳作,他们的衣着不算整齐干净。女子劳动时把头巾包在头上,防止长发落下阻碍活动,也可避免污秽头发(如图2)。遇到喜庆的节日他们的穿戴才较为整齐,但很少穿鞋袜,只着拖鞋,即使穿鞋也不过是用粗黑布制成的简易布鞋,结婚时才有绣花鞋这样颇为讲究的鞋品。
配饰方面,已婚女子梳髻,未婚女子梳辫,髻上可插髻箍、鲜花或耳挖,梳辫的则用红绳将辫尾系起,包起线网。平日疍家女子常戴鲜花于衣襟上,尤其喜爱白兰花。替人耕种的疍民,多用黑布或红布包头。广州西提各处,也有些妇女剪发而不梳辫,多为娼妓。集成卷一千三百八十琼州府部彙考载:“万州疍妇髻垂后,或茶髻包金,戴平头藤笠。”除娼妓外一般妇女的脸上不涂抹脂粉。较为富裕者手上亦带着金镶藤镯、金戒指,耳朵上则穿着金耳环,普通妇女之友一对银或铜制成的耳环。女子结婚或节庆日,喜欢把所有的装饰品穿戴起来,装饰越多越能显示其家庭富有。男子女子劳作时均喜戴笠帽,笠帽由竹篾等编织而成,可遮阳挡雨尤笠帽是必备的物件,跟蓑衣一同使用作为下雨时的雨具(如图3)。男性的笠帽与女性的有所不同,男子使用的笠帽一般为尖顶,而圆顶不常见(如图);女性的笠帽多为圆顶,帽檐较男子笠帽更为宽阔。
(一)疍民服装款式特征分析
大襟衫
大襟衫是疍民常穿着的上衣款式,样式分有领和无领,款式从领口向右复一块前幅成半月状,以布结为扣,分大尾和细尾。大尾衣衫的四周折角布约一寸宽;细尾折角布约为一公分宽,老人尤多。女式大襟衫多为短款,长不过膝,短不露腹,前襟有贵饰,俗称“栏字”。男式则有长短两种,长宽多为老年人穿,或用于喜庆佳节穿着,俗称“长袍”,长不蔽脚,短不过臀。短款常作为平时劳动的便装,属于粗陋布衣。其主要面临有莨绸(香云纱)、竹纱、夹布、红底墨乌、秋格等。发展至今,这些面料除香云纱外,其他不再生产。
大脚裤
其用料与大襟衫一致,多用莨绸(香云纱),但色泽偏深。裤头约3寸颜色偏浅,裤脚直上直落,尾股部分收得很紧,显得上窄下款,裤脚宽大,行走时相互摩擦,发出“沙沙”声响,也是香云纱名称来由。
九牙包头巾
50年代以前疍家女性头上多使用包头巾,具有遮阳、防尘、保暖、和保护头发的作用。形状为方形,年轻少女头巾尺寸约为1尺6存,成年女性头巾约2尺4寸,其用料与大襟衫相同。头巾边缘用红、黄、绿三色线秀出牙装,每色绣三牙,三色成九牙,出嫁时要重新绣一块崭新的包头巾。
披肩
具有装饰和保护衣服之用。未婚女性成年时以自制为主,用料与大襟衫相同,有的在披肩上穿民国时期大银元,有的用5个2毫银拼成没化妆,并在左前胸上方绣上花鸟虫鱼图案装饰,出嫁时另作一条并绣上喜字。
裙
民国之前裙装男女皆可穿着,民国以后专指妇女的下裳。其制法是把许多幅布连接起来缝制。初时大多由前三幅后四幅连接而成,后又有六幅、八福、十二幅不等,且多褶裥。裙的颜色以红、紫、绿、深灰等居多,尤其是节庆时穿着居多。
(二)疍民服装面料特征分析
墨乌布
是一种手感较柔软的黑布,一般用于缝制细尾上衣为主,年轻女性常用此面料制作外衣
大胜蓝布
以粗糙的宝蓝色麻质布料制成,结实耐磨,一般用于缝制大尾上衣和大脚裤为主,中老年妇女喜欢使用。
秋格布
用粗、细线织就的有方格形状的墨布,一种比较文雅的布料。因不耐磨,一般人干农活时不穿这种衣服,休闲时穿着。
夹布
用银灰色粗麻制成的布料,布质较粗糙厚实,耐磨但不易清洗,因此穿着这种面料的人不多。
竹纱
竹纱是一种用比较细的纱线制成的黑布,常用于缝制内衣,穿起来较贴身、干爽、透气,年轻人较喜爱。
莨绸
简单素净的莨绸是疍家人最常见的服装面料,莨绸又称薯莨绸,以白棉布为料,用薯莨胶汁染成褐色,经涂泥晒莨工艺制作而成,因穿其所制成衣,行动时发出沙沙声而称之为“响云纱”,后又以其谐音美称之为“香云纱”,薯莨衫不透水,亦能遮光挡雨,易干耐用;非常适应疍家人平时劳作的需要。
三、结 语
疍民的服饰特点反映了对水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主动适应,具有明显的亲水个性。民国时期,由于疍民群体经济来源单一,大部分比较贫穷,加上受水环境的影响,故坚韧耐用、方便劳动成为服饰的基本需求。在高温多雨、光照强烈的气候环境下,疍民采用天然植物制作成莨绸等面料,既轻、薄、凉爽容易散热,又可以抵御咸水、海风的侵袭,易干且不容易腐坏,符合生产和生活的需求,成为疍民服饰文化的主要特点。为适应水上作业,疍民衣服在形式上以宽大为特点,裹头巾、打发髻、木屐、赤足等服饰品的使用也是适应环境的表现,其人水关系具有典型性,对当时陆路人群的日常穿着习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东志·丝绸志[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6
[2] 艾小辛.什么是广府民系[J].神州民俗,2009(03)
[3]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风情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
[4] 黄淑娉.广东族群与区域文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李西熙,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研究方向:服装设计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