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的一撇一捺
2015-05-30张立鹏
张立鹏
众所周知,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曾困扰中国多年,一直没有破题。30年来,中国的改革者曾尝试通过多种概念将京津冀紧密联系在一起,让这个世界罕见的“一个首都、两个直辖市、三个行政区”共同发展。呼吁声音回荡三十载,现实却不及预期。
2014年,既是“中国新一轮改革元年”,也被称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元年”。国家层面,国务院成立高规格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以及相应办公室,组长由副总理张高丽担任。京津冀一体化获得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国家发改委、民航局、海关总署等部门,牵头制定《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民航运输协同发展实施方案》、《京津冀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方案》,指导具体工作。与此同时,京津冀三地互动提速并签署了数十项实质性协议。
2015年,协同发展再度成为京津冀各地“两会”的高频词。作为协同合作核心的北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京津冀协同发展列为第一项重点工作,这意味着继去年中央主导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起航以来,首都北京已经主动擎起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大旗,快速引领着京津冀踏上一体化的新征程。
一个“入”字,两条轴线
从格局与态势上来看,京张、京保石、京津唐秦三大方向是过去数年间及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点。
在此次北京市两会上,市长王安顺表示,要认真对接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牢固树立“三地一盘棋”的思想,推进协同发展实现良好开局,并在交通、产业、生态三大领域持续发力,取得率先突破。在具体工作中,首次提出北京要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并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相结合;与津冀地区共建大学新区、高水平护理医院和康复医院,提高周边地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加强京张合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申办冬奥会。
实际上,随着上述京张、京保石、京津唐秦三大方向的区域合作越来越深入,一条崭新的脉络日渐清晰起来,并成为近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线。那就是由京保石轴线形成的“健康轴”和由京张—京津唐秦轴线形成的“科技轴”,这两大轴线恰如汉字笔画中的一撇(支撑)一捺(延展),共同构成了一个“入”字,宣告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全面“入”戏。
支撑,京保石健康轴
无论是区域经济社会还是个人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能源资源、大健康产业的保障。北京、保定、石家庄沿线,制药、能源、环保、材料等产业高度发达,生态休闲及医疗健康资源富集,恰是支撑京津冀城市群健康发展的根本。因此,除了做好最重要的能源、物资协同,促进整个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外,还要立足京保石方向的空间区位、资源禀赋和发展趋势,合力构建大健康产业,为京津冀地区人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通常认为,大健康,就是紧紧围绕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对生命实施全程、全面、全要素呵护,既追求个体生理、身体健康,也追求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家庭、人群等各方面健康。发展大健康产业,就是转变传统医疗产业发展模式,从单一救治模式转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
京保石三地,有丰富的医疗资源、产业优势和良好的环境资源。首都北京拥有全国最丰富、最优质的医疗卫生资源。同时,北京市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高地。早在2010年,《北京市调整振兴生物和医药产业实施方案》发布,把生物医药产业确立为“战略产业”,提出围绕中关村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等基地打造成为支撑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支点。石家庄是河北乃至全国医药产业的高地,已建成世界上重要的维生素和抗生素生产基地,亚洲最大的阿维菌素生产基地和中国重要的现代中药生产基地。此外,京保石紧邻太行山,沿线人文历史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无与伦比,是未来发展生态疗养、医药种植、旅游休闲等大健康产业的理想天堂。
将京保石沿线打造成为健康轴,有利于发挥其区位和交通优势,满足华北及全国巨大的健康消费需求。我国目前已进入中等偏上收入水平,发展大健康产业具有强大的市场需求和坚实的物质基础。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慢性病、老年病、肥胖症以及亚健康等趋于增多。尤其在首都北京,老龄化率达到20%,预计2015年全市老年人口将达340万之巨,比率和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同时,我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人口重心位于中原地区。曾有报道指出,北京市日均有70万外地患者来此看病,其中大部分来自河北周边及邻近人口大省。由此,在京保石地区布局大健康产业,既能服务于京津等特大型城市高端人群、亚健康人群及老龄化人群,也能凭借临近全国人口中心的区位优势和通畅便捷的交通(尤其是纵向的京广高铁通道)优势,更好地服务周边的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人口大省。同时,这也为首都非核心功能疏解、为城市发展减负提供抓手,又能促进河北产业结构的轻质、高端化发展。无论是前些年河北省在“环首都经济圈”规划中提出的建设一批环京养老与医疗产业园(包括目前涿州建设301分院),还是近期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相关部门提出的首都医疗资源将向津冀疏解,均为在京保石沿线布局大健康产业提供了条件和支撑。
延伸,京张—京津唐秦
科技轴
近年来,首都科技研发资源加速外溢。京津冀范围内,作为国家科技创新高地的中关村资源正在沿交通干线向京张、京保石、京承、京津唐秦四个方向加速扩散。其中,京张和京津唐秦方向已经突破了行政和地理限制,与津冀当地的产业体系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和对接。
京张方向,随着北京中关村核心地区生产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河北张家口市相关产业园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首都地区为数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及高科技资源沿着京张通道一路向西北地区转移和扩展,其中很多已经越过居庸关、八达岭,进入河北。尤其在紧邻北京市的怀来县,以沙城经济开发区和东花园怀来新兴产业示范园区为重要载体,引来不少北京市的航空航天、智能电网、科技装备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京西北地区已然成势。其中,东花园“怀来新兴产业示范园区”已经招商签约50多家企业,几乎全部来自北京。此外,昌平产业园中小企业协会已于近期“打包”拿下了东花园3平方公里的土地,多家昌平高新企业即将入驻,而中关村昌平园随后启动了怀来分园的建设。
京津唐秦方向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导轴。
京津冀东部地区,三地的产业梯度较小,区域互补性较强,发展空间较大,因此更容易实现区域合作。实际上,这一地区一直是京津冀地区科技、人才和高新产业合作的重点地区,突出表现在京津科技、人才、金融合作,津冀生态、港口、冶金产业合作,京冀在京唐港、曹妃甸的综合合作等方面。特别是在“北京中关村—亦庄—廊坊科技谷(开发区)—天津武清区—滨海新区—唐山—秦皇岛”沿线,形成了京廊津电子信息产业走廊、金融服务业合作带、京津唐秦科技研发产业隆起带等。
2014年4月,天津宣布将与北京中关村联合打造具有世界创新影响力的京津创新共同体,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关村)科技创新中心和(滨海新区)产业创新中心。京津将共建武清、北辰、宝坻、东丽、滨海科技园5大创新社区,发挥中关村科研与产业的溢出效应、示范效应。5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正式在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揭牌成立。这不仅是中关村海淀园在国内建立的首家分园,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的成立,也成为探索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型合作模式之一。7月,继国家半导体技术工程化研究平台落户廊坊后,中国科学院能源材料应用技术综合实验研究平台、过程工程科学和清洁能源与空天材料试验研究平台、环境能源与动力综合研发平台三个国家级研究平台落户廊坊科技谷。廊坊科技谷作为京津唐秦创新带的重要节点,战略支点的作用日益明显。8月,京津签署多项协议,将在30个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将发挥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天津现代制造中心的优势,以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新区等园区为重点,共同推动双方创新链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的作用,鼓励双方开放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中试基地、科技孵化机构等。
此外,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最新版《首都经济圈规划》中,正式将天津滨海新区纳入首都经济圈,提出建设京津科技新干线——即西起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经北京大兴、通州、河北廊坊向东延伸至天津滨海新区的带状区域。共同打造京津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特区,建成国际领先的产业技术原创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领区。京津轴线打通海淀、亦庄、廊坊、滨海四点一线,将沿线的中关村海淀园、中关村亦庄园、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廊坊科技谷、京津科技谷、天津未来科技城一一串联,形成名副其实的京津科技新干线。可以预见,京津科技新干线作为京津唐秦科技轴的精华,将主导京津冀及环渤海地区的创新发展。
(作者单位:投资北京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