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反思
2015-05-30张杨黄姗姗
张杨 黄姗姗
“发现性学习”(discovery learning)是由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Jerome Bruner)在上个世纪60年代提出的。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就是学生以基本教材为内容,通过再发现的步骤,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的学习。” [1] 其实早在布鲁纳之前,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就有相似的教育思想出现并进行了相关的尝试,从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的探问式教学,到我国春秋时期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举一反三式的教学,再到近代卢梭的儿童发现教学论,都能发现“发现性学习”的影子,只不过到了布鲁纳这里,这种“发现法”被明确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策略和理论来设计相应的课程结构。布鲁纳的这一理论是建立在他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之上的,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其本质上来说类似于科学家探索未知的问题,区别只是两者所要探索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不同,并在基于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高度评价下提出这一理论观点。“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以“发现性学习”理论为基础形成的,它的特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一定的问题,根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从而发现所要学习的结论。这一教学模式现今已经广泛应用于大学课堂教学,特别是某些实践教学环节,但在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的问题。比如发现性学习过程中,“发现”的究竟是什么,这一模式是否有不足之处,这一模式和其它教学模式该如何区分。下面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 “发现性学习”过程中“发现”的是什么
正确运用“发现性学习”教学理论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学习才是“发现性学习”,它“发现”的究竟应该是什么?“发现性学习”不是以一种结论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所要学习的内容,而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重新安排、组织、转换所提供的学习材料,将处理后的结果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它有别于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下学生更多地是经历一种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不断的尝试,不断修正之前的错误,不断思考来进行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算是一种“发现”,因为这些知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身的力量去发现的,虽然它们大多数都是人们已经知晓有明确结论的知识,但对于学生来说这仍是一种发现,更准确一点说算是一种“再发现”,他们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自己去发现知识内容的过程。而对学习本身的学习可以是一种“发现”,“发现学习”所发现的不仅仅是一些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发现该如何发现这些基础知识的策略和方法,更进一步说是建立一种发现的思维,有了这种思维我们就可以在基础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去获得更多未知的知识。所以“发现性学习”过程中的“发现”应该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知识;二是我们需要培养和提高的发现思维。后一种“发现”往往容易被教师和学生所忽略,但恰恰这种“发现”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难获得的。在日常的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习惯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第一种“发现”上,过多的强调了知识的获得,而忽视了思维的培养,其结果就是离开了教师的指导或是结束了课堂的教学,学生就不知该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学习效率变得低下,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二 “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一)“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优势
相比较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发现性学习”教学有着自身的优势,具体来说可以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态度
“发现性学习”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他们对学习过程的参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在发现问题的同时积极去思考问题,运用之前所学习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这就需要他们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归纳能力等多种能力,在整个的探索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这些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与培养,并且建立一种坚忍不拔,坚持探索的学习态度。
2 促使学生由外部学习动机转换为内部学习动机
“发现性学习”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由外部向内部的转换,由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要我学”转换为“发现性学习”下的“我要学”,这样才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个知识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去寻求,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会随之提高,另外在“发现性学习”的过程中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时的“成就感”也是传统教学无法给予的,也更能促使他们学习动机转换。
3 培养学生的学习思维
21世纪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终身学习,每个人的学习不应只停留在学校的学习阶段,而应该贯穿一个人的一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知识。特别是新时期的大学生,更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自我学习的能力,以达到今后的一个终身学习的目的。这就要求每个学生都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通过“发现性学习”教学,每个学生不仅能学习到相应的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索知识的方法,掌握了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将对今后的学习会起到重要作用,具备了这种思维,即使离开学校和老师指导,也能够自己去学习一些未知的知识。
(二)“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不足
“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和其它教学模式一样,除了有自身的优势之外,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1 使用该模式所需要的时间比较长
与传统的讲授式学习相比,由于“发现性学习”教学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各种尝试,会出现错误,会对错误进行修正,所以整个教学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要使用该模式,必须要有时间上的保障。
2 该模式的使用对教学内容有限制
“发现性学习”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它对一些规律性的知识,某些方法类的学习是比较有效果的,但对于一些学术术语的学习则是不适合的。
3 该模式的使用对学习科目有限制
“发现性学习”教学并不是对所有学科都有效的,它最适合于那些能够引出多种假设、原理并能明确展开的学科,比如数学、物理等,而对于文学、艺术等学科由于受学科内容所限,教学效果不如数理化学科明显。
4 该模式的使用对学习者的智力和知识水平有限定
“发现性学习”教学需要学生具有相当知识经验和思维发展水平,如果忽视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一味的让学生去“发现”,则会浪费必要的时间,学习效率低下,更严重的是还可能造成学生所学的知识缺乏系统性,难以做出教师期待中的“发现”,降低教师的引导作用。
三 注意“发现性学习”教学与自学辅导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教学之间的异同
在大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能更高效的开展“发现性学习”教学,除了要对该教学模式的本质与优缺点有正确的认识之外,还要注意该教学模式与其它教学模式的异同,特别是一些相似的教学模式如自学辅导教学、“研究性学习”教学等,他们各自的功能与特点不同,切不可混为一谈,使教学过程变得不伦不类,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一)发现教学与自学辅导教学之间的区别
“发现性学习”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自学,但是在自学辅导教学却不等同于“发现性学习”教学。在大学的课堂上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思维,而自学辅导教学是以学生对知识的接受为目的,完全遵循教学材料的内容和问题的答案,不对教学内容进行扩展以及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分析,这种教学方式是无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更无从谈起建立研究思维。而“发现性学习”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自学到知识,更能够培养他们的研究思维,在“发现性学习”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所讲授的知识进行重新编排,哪些内容适合教师来讲授,哪些内容适合学生去自学,能够引起他们的探索兴趣,去主动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使学生始终处于发现性的思考和理解的过程中,而且教师要始终对学生的思考和发现保持鼓励和引导的态度,比如在大学的文学课上,对一个文本进行解读时,学生经常会提出一些不同的理解和观点,这些观点是学生在自己的思考与发现之后的一种主观意见,这些意见也许会与教材上的结论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但实际上这些文本本身并无意义,所有的观点都是读者对它的一种解读,并在此基础上赋予它的,如果这时候教师一味的固守教材上的观点或结论,批驳学生的想法,那么就会伤害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他们的思考,抑制他们的研究思维,这违背了“发现性学习”教学的精神,这些都是教师在实施该教学模式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发现性学习”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异同
在大学课堂教学中“发现性学习”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是最容易被混为一谈的,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会将“发现性学习”过程误认为是“研究性学习”过程,甚至认为“发现性学习”就是“研究性学习”,这是因为二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会体现出一些相同的特征,为了能够更好的使用“发现性学习”教学模式,我们必须要弄清它与“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之间的关系。
1 “发现性学习”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相同点
二者都强调“问题意识”。学会质疑是学习的第一步,强调“问题意识”就是要学生学会质疑,避免只读书而不去思考这一错误学习方式。同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也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是两种教学模式得以实施的基础,学生通过建立对问题的敏感意识,在一个特定的“问题情境”下,去完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和自我反思这一完整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是两种教学模式完全相同的。
二者都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不管学生是进行“发现”还是“研究”,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这两种教学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传统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教师机械地教,学生被动地学,而这两种模式则倡导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实现与体现他们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被动的被灌输知识变为主动的去“发现”和“研究”知识。
2 “发现性学习”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教学的不同点
学习内容不同。“发现性学习”以学科知识结构为学习内容,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众多的知识,让他们掌握这些概括性的知识原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最终驾驭该学科知识。“研究性学习”更多的是在一种动态开放的,多元的环境中进行的,它的教学内容不仅只是以学科知识为学习内容,它要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去探索更多的未知知识,进一步拓宽研究思路,融汇学习方法,深化对问题的理解,以更好地帮助学习实践。
能力培养不同。“发现性学习”教学通过发展学生直觉思维能力,强调学生发现学科基本结构,自主自动的思考,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原理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进而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教学则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培养的是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探索未知的能力,主旨在于研究能力的提高。
学习情境不同。“发现学习”教学要有具体的问题情境,必要时还要根据不同问题情境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基本上是在教师设置的具体情境和要求下,根据需要进行发现学习,因此也会使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探索的空间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在“研究性学习”教学中,教师只会给出一个问题情境(有时也可以没有),之后教师不会再给出任何情境和要求,只会在必要时给出一些帮助,学生的自由思考,自由探索的空间要大很多。
总之,当前我们提倡在大学课堂上实施“发现性学习”教学,并不是要完全否定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管是哪种教学方式,只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实际上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自身优势,同时也存在着自身不足,没有哪种教学方式是能够解决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所有问题的,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对象,合理的来使用不同教学方法,对于“发现性学习”教学来说,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我们研究和解决,我们应该发挥其优势,认识其不足,真正使它与使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总之,培养学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必须经过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在“教”和“学”中不断反思,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340.
[2]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朱峰.布鲁纳“发现学习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6).
[4]乐健.“发现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差异比较[J].语文学刊,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