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帝王病」
2015-05-30
痛風及高尿酸血症,其病之標雖為關節之疼痛,但其病之本則是在高尿酸血症;而長期持續高尿酸血症不治療,則會有過多的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身體各處,長此以往引起尿路結石、腎機能障礙、心腦血管病變等嚴重之併發症。因此應按照醫師指示,持續的服用藥物,以控制血尿酸,避免其他併發症的發生。
【門診病例】
王先生年近四旬就已事業有成,由於最近適逢升遷,加上時值歲末,因此大小應酬不斷。在一次酒足飯飽,杯觥交錯的次日,王先生突然感覺腳部一陣劇痛,細看之下才發現右腳大足趾關節整個紅腫,經診斷後,確定為痛風。
【病理分析】
所謂的痛風,也常常被俗稱為「帝王病」,是指因體內普林(Purine,或稱嘌呤)代謝異常導致血尿酸濃度過高,多餘的尿酸變成結晶沉積在關節,導致急性的發炎反應。發炎的關節會有很明顯的紅、腫、熱、痛表現,臨床主要症狀為急性關節炎發作。如果持續高尿酸血症不治療,則會有過多的尿酸鹽結晶沉積在身體各處:
●如結晶沉積在泌尿系統則會引起尿路結石,更甚者則會造成腎機能障礙;
●如沉積在心腦血管則有可能引起腦中風、冠心病等。
痛風的發作和體質有很絕對的關係。如果身體排泄尿酸的功能不好,加上先天稟賦不足,脾腎功能失調,再受風寒濕邪或痰濁瘀血閉阻經脈,就容易發作。家族中如果有人有痛風的病例,自己罹患的機會也相對的增加。性別也是一個特別的因素,痛風的病患中,有90%是男性。除此之外,胖子也比瘦子容易發作痛風。
還有一些容易導致痛風發作的因素,像喝酒、飢餓,飲食不當,吃了太多含普林的食物,開刀或受傷,較嚴重的疾病(例如中風、感染),特殊藥物(例如利尿劑、阿司匹靈、化療藥物)等。
痛風是一種代謝紊亂所導致的疾病,病程長,臨床表現可分三期:
1.無症狀期:不少患者在症狀發生前早有高尿酸血症,血中尿酸濃度在7mg/100ml以上。一些病人無臨床症狀,只有少數病人發生「痛風」的症狀。
2.急性關節炎期:起病急驟,多數患者在夜半突感關節劇痛,伴以發熱等全身痛狀而驚醒。最先常發生疼痛的是拇趾及蹠骨,其次是踝、手、腕、膝、肘及足部的其他關節。在發病數小時後局部出現紅、腫、熱、壓痛及動作受限。到了慢性期會出現關節畸形僵硬或心腎嚴重合併症。
3.慢性關節炎期:尿酸鈉在關節內沉著逐漸增多,發作逐漸頻繁,間歇期縮短,進入慢性階段而不能完企消失時,關節開始畸形僵硬,關節及腎臟有痛風石沉積,尿道結石,腎功能哀竭,伴發高血壓、動脈硬化等。
【預防&控制】
●除了正規的中西醫治療方式,日常生活中如何緩解或避免痛風及高尿酸血症呢?
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1.維持標準體重。
2.規律且適度的運動,運動時要注意隨時補充水分。
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對代謝尿酸、預防痛風發作有一些幫助。先從每天健走20~30分鐘做起,或者一星期游泳3次,運動之後記得補充水分。不過,千萬不要劇烈運動。因為劇烈運動之後,大量流汗會帶走水分,使排尿量減少,影響尿酸排出;再者,肌肉細胞會加速分解,讓尿酸量突然增加。
3.保持正常的生活習慣,不日夜顛倒,不熬夜。
如果尿酸控制不好,痛風經常發作,就必須以降尿酸藥物治療。只有切實調整飲食和作息方式,穩定尿酸值,才能讓身體回歸正軌。
4.飲食控制。
●如果尿酸值偏高,或是曾經痛風發作,要怎樣從飲食來控制?
1.控制肉類攝取:現代人多半攝取太多的脂肪和蛋白質,所以要特別控制肉類的量,少吃紅肉(牛、羊、豬肉),以一部份魚、豆、蛋、奶類取代。
2.避開內臟、小魚乾、酵母粉:處於急性痛風發作時,要完全禁食普林含量相當高的內臟類、小魚幹、魚皮(白帶魚皮、烏魚皮等)、酵母粉、濃肉汁等食物。各種魚肉類、海鮮、豆苗、豆芽、蘆筍、香菇、紫菜等也盡量不吃。蛋白質來源可以從普林含量比較低的奶類、蛋類來獲取。非急性發作期,但是尿酸偏高的人,上述食物也要少量食用。
3.少吃脂肪:醫學研究發現,脂肪攝取太多會抑制尿酸代謝,增加痛風發作的危險。尤其動物性脂肪和油炸類食物少吃為宜。
4.少喝火鍋湯、肉湯:另外,雞精一類的高蛋白濃縮補充品,也不適合常飲用。
5.少飲酒:有一些酒類普林含量不低,如紹興酒和啤酒,而且酒精本身就會影響尿酸代謝,酒精濃度愈高,對腎臟健康影響也愈大。尿酸偏高的人盡量遠離酒類。
6.豆製品限量吃:不少人以為痛風患者必須禁吃豆腐、豆漿等豆製品,這其實是錯誤觀念,只要不在急性發作期吃,而且限量,例如一天1杯豆漿或1塊豆腐,並無不良影響。
7.多喝水:足夠的水分才能讓尿酸正常代謝。一天至少8杯水(1杯約250cc),分成數次、小口小口喝下。提醒容易流汗或高度勞動的人,一天飲水量甚至要多於2000cc,因為尿酸主要由尿液排出體外,而非流汗帶出,所以,流汗量大時,排尿量相對減少,會影響尿酸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