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菊苣移栽技术
2015-05-30兰宏敏
兰宏敏
菊苣属菊科多年生植物,喜温暖湿润气候,但也耐寒耐热,在炎热的季节均能正常生长,具有适应性强、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利用期长、产量高等优点。育苗移栽是菊苣草生产上的一项栽培新技术,是丰产栽培的有效措施。本文阐述了菊苣移栽的技术和田间管理措施,对菊苣高产栽培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选地整地
菊苣适应性广,对土质要求不严,各类土壤均可种植。最适宜的是没有药害、土层深厚、有机质丰富、结构疏松、排水良好、养分充足、粘度适中,两年内没有种过菊科作物和蔬菜的地块。土层深厚有利于保肥水。菊苣是肉质直根,根系发达入土深度可达1m,要做到秋翻秋耙、秋施肥、秋起垄、秋镇压,耕层深度不低于25cm,有条件的要用深松铲加深耕层,深度达到35cm。来不及秋整地的玉米、杂豆等茬口的要在灭茬后,早春抢墒整地,垄沟深松要达到15㎝,整地质量要做到上松下实,不跑墒,严防造成夹干垄或大土块。
二、品种选择
1、国外品种,选用沃姆(即ZOOM)是目前各国普遍使用的品种,单芽球重150~300克。
2、国内品种,选用燕州菊苣。
三、适时移栽
当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时,幼苗长出4 -5片叶时,及时起苗移栽,我县一般在5月5日-10日进行移栽。在移栽前一天,将苗床浇透水,以便起苗。移栽时将根颈部分埋入土中,土稍压紧,使根部与土壤紧密接合。可在雨后抢墒栽植,移栽后要浇透一次定根水。
四、田间管理
1、查田补栽。缓苗后进行查田补苗,把枯死苗、病弱苗、漏栽的及时补栽健壮苗。
2、栽后趟一犁,以利于松土、保墒、增温、防冻、防风,促进缓苗和提高成活率。趟土以垄上有浮土、不漏培、不压苗为宜。
3、中耕除草。缓苗后进行头遍铲趟,10天后进行第二次铲趟,封垄前进行第三遍铲趟结束;秋后拔一次大草。
4、施足底肥。每亩施有机肥2000-3000kg、尿素10kg、二铵20kg、硫酸钾10kg。
5、及时追肥。7月中下旬封垄前,看苗施肥。苗高15-20cm时,如叶面出现黄绿色、叶色发淡,可亩追施尿素20kg,追后及时进行中耕培土。
6、根外追肥。观看叶面情况,如叶面发黄呈浅黄绿色,可将0.2-0.5%尿素水喷于叶面,喷药时间最好在上午8-10点及下午3-5点。也可喷施800-1200倍液的氨基酸微肥,补充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促进植株生长,对菊苣各种生理病害及病毒有抑制作用。全生育期喷施3次以上。
7、水分管理。如地面积水应及时排涝,以防烂根。幼苗期遇干旱应及时浇水,促进生长。生育期浇水原则是前期以土壤见湿为宜,后期以控为主。进入肉质根膨大期,增加浇水量,保持土壤湿润,直到收获前半月为止。
8、病虫害防治。菊苣抗病虫,很少有病虫害的发生,但在生产上,偶尔发生以下几种病虫害:
(1)根腐病。主要危害部位为根部和茎基部,初期受害植株叶片萎蔫,根部表皮变黑、枯死、脱落。中后期全株萎蔫枯死,根部腐烂。在发病初期喷洒70%甲基托布津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湿性粉剂,每隔10-15天喷一次,连喷2-3次,防效可达85%-90%。
(2)腐烂病。在生育中、后期开始发病,多从植株基部叶柄或根茎开始侵染,开始呈水浸状黄褐色斑,逐渐由叶柄向叶面扩展,由根茎或基部叶柄向上发展蔓延。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进行防治。
(3)软腐病。多始于近地面叶柄处,逐渐向上扩展。病部初为浅褐色水渍状,后色变深,严重的扩展到整株。在发病初期喷洒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或77%可杀得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4)灰霉病。根茎受害初期呈现水浸状并迅速向各个方向发展,使根茎腐烂。病菌多从叶缘或积水的叶面开始感染,病斑圆形至椭圆形,叶缘病斑呈弧形,初为水浸状,逐渐扩大,呈黄褐色,有明显轮纹。病部均可产生灰色绒毯状霉层。在发病初期用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进行防治。
(5)白粉虱、蚜虫。菊苣抗病抗逆性强,植株叶片味苦,少有虫害危害。但偶尔有白粉虱或蚜虫危害,可用10%吡虫啉或20%灭扫利乳油交替防治。
五、适时收获
10月中上旬起挖肉质根。应充分利用菊苣在较低温度情况下也能生长的特性,尽量晚收。收获时可用犁从垄的一侧深耕松土,人工捡收。并坚持随起,随拣、随削、随送和随贮藏,做到随起、随拣、随送、随埋,确保丰产丰收。
(作者单位:161600黑龙江省克山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驻古城镇农业技术推广指导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