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凌源市玉米生产的潜力与对策
2015-05-30董亚明
董亚明
近年来凌源市玉米生产发展很快,至2014年播种面积已达40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54.79%,成为主要粮食生产作物之一,并且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经研究分析凌源市玉米生产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经多年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得出了相应的高产对策。
1.区域特点与优势
1.1凌源市区域特点
凌源市属于东北春玉米区,属于寒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冬季低温干燥,无霜期140~160天,全年降水量450~500毫米,其中60%集中在7-9月份,全年日照2565小时,大于10度积温3200~3400℃,肥沃的土壤,适宜的温湿度和光照,与玉米生育期进程同步,为玉米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朝阳市玉米生产主要基地之一,该区玉米产量高,平均达每公顷6吨左右。
1.2凌源市种植玉米的优势
玉米产量高,商品量大,商品率高,种植玉米的比较效益高于大豆和小麦,而且凌源市交通发达,利于玉米出口,发展外向型玉米产业有区位优势。同时,该区域是东北生猪主产区和东北牛肉、奶牛带,畜牧业发展潜力大,为玉米就地转化增值创造了条件。
凌源市玉米产区主要适合中熟品种和中晚熟品种,如郑单958,辽丹565,东裕108,丹玉36,博玉1号等丹玉系列、东单系列和辽丹、盛单系列品种。这些品种适合密植,群体产量高,抗逆性强,综合性状好。
2.主要问题
本地区限制玉米增产的主要因素可概括六条:一是产区集中,流通不畅,玉米收货后储、运、加工、销售有一定的困难;二是秋霜早,气温低,籽粒脱水缓慢,降低质量等级和增加能源消耗;三是干旱少雨,灌溉设施和水资源不足;四是投入少,肥料不足,氮磷钾比例不合理;五是新品种出现慢,专用品种少;六是播期过早,收获过早。
3.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本地区进一步发展玉米生产应采取稳定面积,提高产量的策略。在增强玉米就地转化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玉米品质管理,扩大对外出口。具体目标:玉米适时播种适时收获得到根本解决,玉米收获期含水量下降3-4个百分点,提高专用玉米面积,单产提高20%以上;商品玉米品质达到国标二级以上标准。
4.主攻方向
一是控制玉米的播期和收获期,选用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新品种栽培;培育和推广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提高玉米品质,大力推广旱作节水技术;三是实行专收、专贮,提高玉米的商品质量;四是大力发展畜牧业、玉米加工业,提高玉米就地利用率,将玉米优势变为畜产品优势和加工产品优势。
5.主要措施
5.1推广专用玉米品种。重点引进、选育、推广早熟高产的专用品种,推进专用中区域化种植,严格控制越区种植,改善玉米品质,提高商品玉米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5.2提高玉米生产机械化水平。重点推广深松、重型耙、精量播种机、覆膜机、联合收割机、灭茬机等大中型农机具及其配套设备。有组织地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用工成本。
5.3加强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建立合理轮作制度,推广玉米大豆轮作,减少玉米病虫害发生。推广生物(赤眼蜂、白僵菌)防治技术,提高防治效率,降低防治成本。
5.4推广平衡施肥技术。适当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在专用玉米优先发展区建立专家平衡施肥系统,调整施肥模型,校对施肥系数,做到一地一卡一配方。同时,开展测土、配方、加工、供应、施肥一条龙的社会化服务,提高技术普及率和到位率。
5.5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中低等产田改造,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田间水利工程建设,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发展旱作农业,实施沃土工程,培肥地力;推广节水灌溉、秸秆换填技术,提高单位面积生产率。
5.6推进专用玉米产业化。以专用玉米和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发展订单生产,形成产销衔接、利益联结的产业化经营机制,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种植,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竞争力。
另外,要建立非转基因玉米保护区,严格控制转基因玉米在玉米主产区的环境释放及审定推广。加强对转基因玉米科研的管理。
(作者单位:122500辽宁省凌源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