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
2015-05-30潘清
潘清
[摘要]帮助每个学生成功,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共同愿望。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学困生的转化有其客观的复杂性、长期性, 学困生及其转化是教师要面对的问题,学困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把握原因是前提,关心爱护是基础,全程管理是保证。
[关键词]学困生成因转化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90066
“学困生”顾名思义是“学习困难学生”的简称,是指那些学习没兴趣,基础比较差,失去学习信心,行为习惯和学习方法有明显缺陷的学生,指那些智力正常,但由于非智力因素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此类学生中很多人与一般学生相比,都有一些突出的缺点。例如,认识能力往往比较低,情感起伏不定,习惯不良,学习成绩较差,逞能好强,哥们义气严重等等,他们极易受诱惑,常做出一些傻事。同时,学困生的心态比较复杂,他们的自尊心很强,由于很少得到别人的尊重,往往表现出胆怯和自卑。部分学困生的性格表现为孤僻冷漠、自由散漫、冲动暴力、意志薄弱、逆反心理严重等。
一、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由于现在大多数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加之大人们的溺爱
他们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要钱有钱花”等优越条件的影响而逐渐失去了奋斗目标,上学不积极,缺乏自控能力。学困生上课往往爱分心,常搞小动作或打瞌睡;课后贪玩,不按时完成作业,得过且过,渐渐养成惰性。
2.自卑心理的影响
有的学困生自进学校后一直处在班级的“倒数”名次中,自然而然就产生自卑感。这样长期积淀下来,自卑感越来越强烈,导致他们的学习信心全无。
3.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法欠缺
由于学困生学习的劲头不足而没有主动参与学习当中,具体表现为课前没有好好预习,课堂上也没有认真听讲,课后更没有积极地问教师进行补缺补漏。长此下去,学习就越发困难。
(二)社会、家庭等大环境的影响
1.社会环境的影响
众所周知,事物都有两面性,有积极的也存在消极的,因此,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不例外。在信息网络普及的今天,可以说是信号覆盖到哪游戏就会到哪。这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那些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他们往往利用手机上网、玩游戏等彻夜不眠,慢慢地就会上瘾,不能自拔而荒废学业。
2.家庭环境的影响
(1)特殊家庭的影响
这里讲的“特殊家庭”是指单亲家庭、失去双亲的家庭或父母离弃的家庭。由于有的学生在特殊家庭的环境中成长,心理上或多或少受到打击,他们缺少了亲情和关怀,面对大千世界及茫茫人生路而不知何去何从,很快就会变得不求上进、懒散,学习没兴趣,甚至失去信心。我的班里有个学生,初一时成绩一直是年级前十名,原来的家境很好,父亲是个体村级公交车司机,母亲也专门在车上售票,月收入不错,生活可谓是富足有余。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其父在一次运送乘客的途中发生了车祸当场死亡,母亲在此次车祸中捡回一条命,但从此再也站不起来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一下将他变成单亲家庭的孩子,给他幼小的心灵致命一击。他开始变得沉默,不愿意和他人交流,学习也失去了信心,上课无精打采,作业马虎应付,成绩就渐渐落下了。
(2)父爱母爱缺失的影响
现在很多农村学生的父母为了生计、为了孩子的学费和生活费,都背井离乡到外地打工。有的孩子满岁后就丢给爷爷奶奶照看,由于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缺失了父爱和母爱。没有人督促他们学习,也没有人指点他们如何待人接物,更没有人给他们进行理想教育。他们当中大多数变成“花钱的机器”,好吃懒做,对学习毫不关心,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周末假日不想回家,因为他们觉得家里没有亲情,心灵上倍感孤独,他们只有在街上逗留玩耍,有的经不住诱惑,就成了游戏厅、网吧的常客。
二、农村初中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工作要求
(一)关心关爱学困生,用爱抚平他们的心灵创伤
对待特殊家庭的学困生,我们首先要查找导致他们“学困”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其次要善于与学困生交流,多和他们谈心,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爱护,要用慈母般的爱慢慢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让他们知道还有人在关心关爱关注他们,如果不管不问,放任自流,学生会很快走向极端。第三是对待学困生切忌挖苦和讽刺,不能恶语伤人,要给学困生最起码的尊重和信任。
(二)要走进学困生的内心世界,用责任心感化留守学生
教学中要善于与学生沟通,更要善于与学困生沟通。因为沟通可以让我们更易于读懂学困生的内心世界。教师要信任学生,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让他们敢于说出心里话。在这基础上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2012年秋季学期,笔者带的12(2)班学生在期中测试里有刘某、张某、罗某、莫某等八个成绩在“低分”(指不超过30分)行列,罗某和莫某都是零分。由于他们刚从小学升入中学,一下子应付不了那么多科目,再加上好多科目没有接触过,学习
无所适从,信心全无。针对这些情况,课余我专门找他
而读,同时托付给教师、补习班,在学习上对孩子缺乏指导。而这造成很多学生厌学,行为习惯差,这一部分学生就构成农村中学生的主体。所以他们对于新课程中的新理念较难接受,更谈不上配合。
(3)学校其他各科教师和社会的言论
传统观念认为历史和社会课就像体育、美术课一样不重要,在其他各科教师眼里历史和社会课只要把知识点划一下,便于学生考试能找到就好了,无论谁都可以教这一门课。而社会上大多是其他课的各类辅导班,久而久之,大家就认为历史和社会太简单、不重要了。在这些舆论的影响下,学生更易放弃、更不接受。
(4)传统的学习习惯
很多学生还按照原来的学习习惯,不愿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交流,习惯于自己成为“听众”、“哑巴”。
可以看出,有的学生自己不爱学习,父母逼迫,基础差,学习能力有限,思想上认识片面,受中考指挥棒作用、学校和社会的舆论导向、传统的学习习惯等影响,对于教师教学中出现的“先学后教”就不愿接受,行动上不配合,难以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
困难二:学生“先学”的难度
(1)学生的注意力
农村中学生上课45分钟的学习效率很低,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特别在“先学”中容易走神,容易受一些外界事物影响,如有人在窗外走过、有人上厕所、教室里有人做小动作等。其注意力易分散到课本中的小故事、资料、图片以及以某历史人物为主的电视剧,如汉武大帝、康熙大帝上等。
(2)学生的合作力
“先学”中常需小组合作,而学生不知道小组中的分工、不知道自己要完成的任务。谁都不愿意做领头人,合作讨论表面往往看起来很积极,仔细一听讨论偏离了主题,甚至有部分学生在聊天。还有学生不喜欢表现自己,喜欢“呆”在位置上。
(3)学生的表达力
学生的表达力主要是语言表达力和文字表达力。农村中学生阅读范围狭窄,平时语言表达机会少,展现自己的平台少。于是,学生上课表达时问题就很多了,字不认识,如秦始皇嬴政的“嬴”, 又不愿查字典和问同学,只好随便乱读。还有部分学生语言不流利,表达常有语法错误,动手写、画的能力也不强,连笔也没有,字写得差、不清楚,错别字多。
面对学生在“先学”中出现的困难,不能绕过去,不能回到原来的老路上,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要积极摸索,在实践中我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自信心的培养
首先,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室,通过邀请心理医生定期坐诊,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讲座。要鼓励学生能走进心理咨询室,不能对心理有缺陷的学生进行打击、隔离,要在各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尊重。
其次,学校通过广播、黑板报、演讲、竞赛进行励志方面的宣传,通过主题班会,借建设幸福校园、学雷锋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舆论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表现自己,使学生更能自立、自信、自爱、自强。
第三,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平时师生的接触中,用语言、用手势、用文字、用卡片多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少一些讽刺、挖苦、打击。要善于发掘学生的长处,要肯定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
二、教师的作用
“轻负高质”、中考的现状及课堂教学有效性,需要教师从45分钟的课堂上要效率、要成绩。怎样使学生能适应“先学”教学模式呢?
首先,教师应该多学习,多听名师的课,多吸取成功学校的经验,在理论上能与时俱进,能初步运用、掌握各种新的教学理念。同时通过实践探索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和学到更多的东西,一些能力得到了锻炼,一些素质得到了提高。
其次,教师在“先学”方法上进行指导,“先学”不是把书看一下,翻过去就可以了,而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独立看书(大字部分精读慢读,小字部分快读,知道说明的观点),逐个找出问题的答案(学会在课本上圈圈画画,做上“记号”,在答案下画线,重点词语加着重号,难点、疑点画双线或打“?”),可质疑问难,但不宜边看书边讨论。同时对于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第三,教师能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日常教学,使学生每堂课都有新鲜感,能期待下节课的到来。能借鉴其他课的一些好方法,如课前2-3分钟的“历史上的今天”,介绍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影视片段,如秦始皇、汉武大帝、隋唐英雄传等,也可以展示漫画材料。同时利用书本插图、阅读卡等,让学生参与其中。
三、学生、学校、社会的联动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学生、学校、社会的合作。学生成绩需要提高,但不愿增加负担,而“先学后教”正符合学生的要求,学生要接受、重视教学的新手段、新方法。学校要全面宣传、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评比,奖励运用“先学后教”等手段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要走出去、引进来,投入一定的经费,为新课程的改革提供保障。社会上要重视新课程的改革,加大力度宣传,根据各校的实际推行、落实新课程理念。
总之,各校的实际不尽相同,学生出现的问题有共性也有不同。农村中学生在“先学”中出现的困难及解决之道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有效性改革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孙亚玲.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龚雅娥.高质轻负的几点认识[M].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丝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