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全球化中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发展

2015-05-30程文君

2015年32期
关键词:区域发展长三角全球化

程文君

摘 要: 长三角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代表,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步积累了独特的经验。通过政策调整、机构改革、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管治等措施,长三角地区积极融入了全球化进程,并随着实力增长反作用于全球经济的互动和发展。从历史角度看,长三角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抓住了发展机遇。从地理角度看,长三角地区可作为中国的门户地区,向外连接全球,向内连接腹地,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主导和连接作用。

关键词: 长三角;全球化;区域发展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市区都是观察其国家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的最好焦点。自上个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已广泛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和地区,其中不乏在城市发展、人文地理、区域一体化等研究中起到深远影响的理论构架如霍尔的世界城市概念,高特曼的特大都市系统,弗里德曼的世界城市假说等。从诸多研究中发现,学者们对中国的长三角地区地区怀有极大兴趣,如高特曼认为上海及其周边是世界第六个特大都市系统。

根据中国国务院2010年公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规划,长三角地区被定义为由上海市和江苏、浙江两省共同组成。长三角地区约有1.561亿人口,占中国总人口的11.6%,其经济指数为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1.2%,城市化率为60.2-89.3%,其中上海89.3%,浙江61.6%,江苏60.2%。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区域,研究其经济发展和城市转型有助于为研究区域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发展提供实证。是什么动力促其发展?发展如何实现可持续?正在迈入什么样的未来?长三角地区作为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的代表,在全球化浪潮中逐步积累了独特的经验。通过政策调整、机构改革、区域一体化和城市管治等措施,长三角地区积极融入了全球化进程,并随着实力增长反作用于全球经济的互动和发展。从历史角度看,长三角地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抓住了发展机遇。从地理角度看,长三角地区可作为中国的门户地区,向外连接全球,向内连接腹地,在国家发展中发挥主导和连接作用。

发展动力从何处来?

从历史来看,不难发现长三角地区从全球化中受益,如吸收外国直接投资和参与全球生产网络。长三角地区利用了改革开放后的制度优势,继而进行空间布局改造,并丰富了所有制类型,为城市和区域转型了提供了动力。

长三角地区充分利用了国家政策来探索实践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形式。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虽然长三角地区没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驱,如珠三角地区是由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直接画圈,但之后的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及朱镕基都担任过上海市市长,并了解长三角地区的重要性,给予了急需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提供了相关政策红利诸如税务安排和战略规划。从自下而上的角度看,长三角地区在土地和劳动力上有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并传承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和儒商的务实精神。因此,一旦外国直接投资进入,就可以被迅速吸收,并与加快市场化改革形成互动。

新的空间规划和大型项目的兴建拉动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增长,激发了改革的热情和积极性,如上海浦东新区、苏州工业园区、杭州中央商务区、城际铁路、国际机场、港口等。以浦东新区为例,一片传统意义上的农耕之地经过不到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现代化的城市区域,其经济及工业功能(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上海证券交易所、张江高科技园区等),其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如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博览会和世纪公园、大学集群等)及运输连接(如城市地铁、桥梁和隧道、磁悬浮列车、国际机场、船运设施、深水港与免税仓库等)正源源不断地为发展产生动力。

长三角地区的经济所有制形式多样,包括国有企业、跨国公司、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的混合经济。因此,剩余资本、土地和劳动力在经济和产业转型中得以重新分配,保证了工业化、城镇化的稳定性。正如韦伯斯特指出,在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上海城郊开发区,可以看到该区域明显的人口密度上升和工业发展。而国有企业的改革则伴随着对外开放一直进行到现在,从加强权力下放到构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都引导着国有企业顺应跟上国际竞争的趋势。

如何让发展可持续?

得益于体制调整、国际贸易和外商投资,长三角地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取得的快速增长不用赘述。但随后的问题出现了:在严重依赖出口导向战略和外国直接投资的路径上,如果发生全球经济危机怎么办?事实上,中国是亚洲第一个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迅速恢复的国家。长三角地区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通过产业分配、区域合作和国家范围内的互动和协同效应,力求保证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可持续性。

长三角地区将重点放在促进区域一体化和城市间协调上,一个城市区域网络正在逐步建立。各自为营的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计划会增加城市间的竞争,而拥有定期会议的协调机制则能推动产业的重新分配,并能合力办大事如促进区域交通建设。2009年的长三角地区地区第九次经济协调会议上,地方领导人一致同意在工业和金融一体化、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形成协同机制。总体战略规划和城市间的谈判协商系统将为长三角地区提供一个更大的国内市场。苏州-无锡-常州城市规划区、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经济协调会、江阴经济开发区作为三种典型的合作伙伴关系被进行了研究,表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进程已经从单纯的信息交换进化为共同市场和共同利益。一些经验性的关于欧盟的合作研究建议应将潜在的冲突解决在早期阶段,但中国区域协调有其辩证统一和务实的特点,关键是寻求共同利益,如发改委2010年公布的“一核九带布局”,一个空间协调的结构被赋予了明确定位。

一个更广阔的与京津冀和珠三角地区交互的协同效应正在形成。有学者研究了上海、北京和香港金融功能的独特空间分异,显示这三个城市的金融业在业务结构和经营策略上有各自侧重点而并非竞争,且有益于中国的金融协调和补充分配。此外,扩展长三角地区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将得以优化配置一个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依托地理优势,包括长三角地区在内的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也在未来有更充分紧密合作的趋势。

立足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双优先发展战略一直被强调并保留。虽然国际上普遍认同的趋势是,经济结构越先进的国家拥有越发达的第三产业,如纽约、东京、伦敦等。然而,以长三角地区目前的实力可能无法与之匹敌,因为它们都已经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发展沉淀从而使第三产业足以维持其经济。以上海为例,虽然享有金融中心的美誉,但其保持快速增长强劲动力来源于不断提升的制造业和与之结合的第三产业。长三角地区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个典型案例,其制造业为高附加值的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正在由出口导向型发展往扩大内需转变,双优先发展战略有其道理和价值,更不要提发达国家如美国也正调整其去工业化所带来的问题了。

未来的机遇和潜力?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在全球化背景下产生了深刻的空间及功能转变,带来了开放性、竞争力和集聚效应。值得注意的是,长三角地区不仅是全球化的被动接受者,还因其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全球经济参与度和国际视野而作为利益相关者反作用于全球经济的互动和发展。

政策可能令长三角地区在未来更加开放。以上海为例,2013年上海自贸区成立,旨在成为世界级的贸易和投资区,推进国际贸易结算中心、融资租赁、离岸人民币业务等试点业务。2014年上海与香港股票市场建立互联互通机制(沪港通),打开中国金融市场对世界的跨境投资渠道。除经济作用外,上海还承担了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角色责任,如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世博会2010年在上海举办,金砖国家银行总部位于上海等。

长三角地区正在增加其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中的比重。江苏、浙江两省的企业已实践了业务外包和全球兼并和收购(如吉利、奇瑞汽车)。阿里巴巴集团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正在进入世界市场,并引领目前最热门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基于长三角地区强劲的物流服务,无锡、苏州在物联网、微电子、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均位于国家领先水平。

长三角地区企业还是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可以充分分享其在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铁、高速公路)、能源供应(如炼油、矿业开采)、化学工业、制造业上的丰富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推出“一带一路”战略是长三角地区发展的新契机,因为长三角地区在企业规模、经济实力、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总量上占据优势,历来是海、陆丝绸之路的商品源头。此外,上海合作组织也是着力于加强与周边国家关系,因此长三角的对外空间不断扩展,将逐步积累经验优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10年。

[2] Gottman, J.Megalopolitan Systems Around the World[J].Ekistics 243, 1976, 243(41).p109-113.

[3] Zhang, J., and Wu, F.Chinas Changing Economic Governance: Administrative Annexation and the Reorganiz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s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J].Regional Studies, 2006, 40(1).p3-21.

[4] Webster, D.On The Edge: Shaping the Future of Peri-Urban East Asia.The Urban Dynamics of East Asia.Palo Alto[M], CA: Stanford University.2002.

[5] Luo, X.L.and Shen, J.F.A Study On Inter-City Coope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China[J].Habitat International, 2009, 33.p52–62.

[6] Lai, K.P.Y.Global Cities in Competition?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Shanghai, Beijing and Hong Kong as Financial Centres[J].Urban Studies, 2012, 49(6).p1275-1296.

[7] Cheng, L.S.Globalization and Shanghai Model: A Retrospective and Prospective Analysi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Studies, 2012, 4(1).p59-80.

猜你喜欢

区域发展长三角全球化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新旧全球化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全球化陷阱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跳绳运动区域性发展策略研究
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问题研究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