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现代化理论视角下的山东省能源绿色转型

2015-05-30李昕蕾

鄱阳湖学刊 2015年3期

[摘 要]生态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强调“环境”与“发展”之间可以呈现一种双赢的共生性关系,特别是在政府推动下的环境友好政策和技术革新可以在促进经济结构升级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使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生态理性原则。基于此的能源绿色转型,意味着以利用新能源和低碳环保技术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创新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脱钩,以一种轻量化、生态化、高效化的路径替代传统的高排放能源依赖格局。基于生态现代化的理论框架,本文总结了山东省在发展新能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进一步分析了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大省,山东省在能源绿色转型方面遇到的现实挑战。最后结合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的整体性战略规划,探讨了山东省能源结构绿化的战略选择和优化路径。

[关键词]生态现代化;能源绿色转型;环境政治

[中图分类号]D0-05;TK01;X1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5)03-0074-12

[作者简介]李昕蕾(1982— ),女,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生,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环境政治、可再生能源政策与能源外交研究(山东济南 2501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绿色变革视角下的国内外生态文化重大理论研究”(12AZD074)及山东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2082014HW028)的阶段性成果。

Title: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Pattern in Shandong Provi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The Real Challenges and Strategic Choices

By: Li Xinlei

Abstract: The core idea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is to emphasize a win-win symbiotic relationship of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pecifically speaking, environment friendly policies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s, which are supported by the government, can promote the upgrading of economic structure and meanwhile reduce the environment destruction. The entire social-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accord with the principle of ecological rationality. The green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 this background means that relying on green energy innovation with representatives of new energy and low carb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is a better way to decouple economic growth and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and to realize a lightweight, ecological, efficient energy consumption path instead of traditional high emission pattern.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achievements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new energy development and further analyzes real challenges of Shandong Province which is a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well as large energy consumption province. Finally, combined with the provincial planning blueprint of “two zones, one circle and one belt”, this paper proposes a strategic choice and path optimization method for Shandong Province to accelerate its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energy structure.

Key words: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green energy transformation;environmental politics

伴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而迅速增长的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放排量在国际上日益引人注目,由此伴生的环境问题也越发严重。肆虐东部地区的雾霾和困扰西部发展的水资源污染和匮乏等问题,都暴露了中国目前严重依赖以煤炭为主的化石燃料的能源结构的不足和风险。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一起,放在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作为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基石的能源绿化战略必然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绿色之梦的题中之义。山东省是中国能源和资源消耗大省,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高能耗增长方式成为制约其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能源绿色转型战略是保证整个山东省成功实现能源结构优化和生态可持续性的关键路径。能源绿色转型的过程推动了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是需要通过新能源的发展来加快省内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本文从生态现代化理论出发,指出在低碳发展政策指导下,山东省可以通过清洁能源技术创新以及发展风能、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①来优化能源产业结构,保证绿色能源的持续供应并促进山东省向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转型。

一、生态现代化理论及其对能源转型战略的启示

生态现代化理论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以德国“柏林学派”为首的环境政治学者如马丁·耶内克(Martin Jaenicke)和约瑟夫·胡伯(Joseph Huber)等人最早提出了这一环境政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指出“环境”与“发展”之间可以呈现一种双赢的共生关系,特别是在政府推动下的绿色政策革新和技术创新可以在促进经济繁荣的同时减少环境破坏,使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符合生态原则。在他们的努力下,20世纪90年代该理论从学术圈的研讨逐步变成执政党的基本政策,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特别是1998到2005年间,在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绿党组成的“红绿联盟”政府中,“生态现代化”成为其重要的执政理念②。随后的默克尔政府也成功延续了“生态现代化”执政思想,并在该理论指导下大力推行目前的能源转型计划③。生态现代化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政府明智政策(Smart Policy)的推动作用是绿色革新的重要动力。虽然生态现代化过程是一种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系统性的经济技术革新与扩散,但是通过国家政策的有效干预去影响并引导这种现代化的方向是可行且必需的。市场失灵与政府环境管治失灵一直是生态环境问题持续恶化的制度性原因。资本发展具有“逐利”的本性,即通过环境成本的外部化来追求单纯性的效益增长:一方面无节制地耗费自然资源,另一方面将自然作为无限的废物处理场。政府明智政策的理念核心就是要超越“修复补偿和末端治理”这种被动的环境治理模式,从源头上有效控制环境伤害的发生。即国家要采取灵活有效的环境政策,约束和引导市场行为,把生态原则贯彻和融入到其他政策之中,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绿化”。这种基于预防性原则的环境创新政策的贯彻与国家的政治干预密切相关,“这就是为什么本质而言‘生态现代化是一个政治概念”①。

其次,生态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重构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②。一方面,需要国家灵活的管治来引导市场力量和经济行为体的经济活动,使之朝着更加有利于环境的方向发展,即改变国家管治环境的模式和方法,把过去那种官僚制的、等级式的、被动回应性的、控制和命令式的管治模式变为一种更加灵活的、分散化的、预防性的管治,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引导社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国家管治也需要市场机制和市场力量,利用经济或以市场为基础的管理手段(比如税收、生态标签和碳排放交易体系等)来实现环境目标,即国家要积极引导市场的力量,使市场经济主要行为体及市场制度本身成为一种促进环境改善的力量③。

再次,科学技术革新在解决环境问题中具有核心作用,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关键。生态现代化就是一个技术不断革新与扩散的过程,政府明智政策的推出为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在市场的推广运用提供了动力支持和政策保障。生态现代化的一个核心任务就是改变技术进步的方向,并把持续革新的强烈驱动力变成一种服务于环境的力量。可以说,技术革新及其扩散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关键性要素,成为撬动“经济发展—环境污染—末端治理”这一恶性循环模式的重要力量。生态现代化理论不仅强调技术的主导作用,还注重支撑这种技术革新的环境政策和政府管治的核心推动作用,更加强调生态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社会经济生态化转型的综合工程。

最后,生态现代化过程中的先驱国家或地区引领环境政策创新,具有更强的经济竞争力。在全球化背景下,环境技术和环境政策领域“先驱国家”的开创性革新行为是生态现代化最重要的驱动力。他们从两个方面影响和促进了生态现代化的发展。其一,先驱国家的存在符合“庞特假定”的逻辑④,即严格的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最终会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力。全球化的发展使世界市场紧密相连,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感增强。如果一种严格的环境政策颁布后能够产生国际性扩散,那么首先采取这种环境政策的国家或地区就会获得竞争优势⑤。其二,先驱国家的环境创新政策也为其他国家做出了示范效应,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政策扩散和政策学习。先驱国家的成功经验给其他国家展示了践行环境政策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可行性,提高了绿色受益的可预期性并激发了其他国家推进生态现代化进程的决心和勇气。

在生态现代化视角下审视能源转型战略,所谓的“转型”必须要超越依赖于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模式。以新能源和低碳环保技术为代表的绿色能源创新充分体现了生态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以一种轻量化、生态化、高效化的路径替代传统的高排放能源依赖格局,实现了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脱钩。德国作为生态现代化理论源起地,目前已经成为推进能源转型的先驱国家,其最终目标可谓雄心勃勃,即在2022年前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比重提高到35%左右;在2050年之前用可再生能源替代目前常规能源80%的发电量,同时将能耗削减1/5①。德国作为能源转型的先驱国家为其他国家做出了很好的示范②。能源绿色转型战略必须要满足生态现代化的四个核心方面:一是“明智型”政府通过颁布有利于新能源发展的强有力政策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和新能源的使用。目前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成本还高于传统能源,迫切需要政府的利好政策扶持。二是在能源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力量,如通过能源税、碳税和碳排放交易等市场手段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同时通过政府调控防止可再生能源生产过程中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三是依靠新能源技术革新来提升绿色能源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发展智能电网提升对绿色电力的吸纳和传输能力等。四是在效仿和学习绿色先驱国家绿色能源政策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将国外的先进经验同本国的国情结合起来,进行政策的再发展和创新,如中国将德国的上网电价补贴制(Feed-in Tariffs)同美国的配额制(Quota System)相结合,开创了适合自己的能源绿色转型模式。

二、山东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面对国际气候谈判中不断增长的“碳减排倒逼”压力,国内高排放能源消费和环境容量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能源多元化发展和能源安全的需求等问题,中国日益认识到发展新能源以及促进能源绿色转型的紧迫性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和法律③。2009年,中国已经超过德国和美国成为全球风电装机量第一的风电大国,同时在绿色能源投资、太阳热能、太阳能光板制造等领域成为世界领先国家。在这一背景下,山东省也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如2009年颁布了《关于促进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通过资金扶持,价格扶持,土地优惠和税费优惠等政策来引导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向新能源产业聚集,为新能源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近年来,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占全省装机容量的份额不断上升,新能源装机容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新能源汽车,核电设备制造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也在快速成长。

2013年由环境非政府组织“绿色和平(Green Peace)”和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CREIA)共同发布了一项名为《谁是绿色能源竞赛领跑者:中国典型省份可再生能源开发现状分析与排名》的报告。报告中,他们选取了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较快且具有代表性的十个典型省份④,对几个关键性指标:“重点关注开发可再生能源对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控煤的贡献,以及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障碍”进行分析后指出,山东省在“东南沿海地区”比较组中优势明显:在装机比例,发电比例等关键指标中,都在同组中遥遥领先,成为综合得分最高的省份①。这充分表明山东省在推动新能源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具体而言,风电是山东发展最快的新能源产业。就地理位置而言,山东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海岸线长达3100多公里,半岛沿岸地带和山区海拔较高的地势形成了众多潜力无限的风口地带,风能密度大,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②。山东省风电开发起步较早,1998年鲁能集团与长岛供电公司合作建设的山东长岛风力发电场成为山东第一个大型商业化风力发电示范项目。从2006年开始,华能、鲁能、华电、大唐和国华等大型电力公司积极投入到山东的风电建设中,山东风电产业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在烟台、荣成、威海、青岛、潍坊、滨州、东营等沿海地区建设了大型风电场。“十一五”规划以来,山东省风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速达102.9%。“十二五”规划期间,山东以沿海陆地风电场为建设重点,稳步推进山区风电建设,适时开展海上风电示范工程。截至2014年底,全省并网风电场91座,机组容量达622.205万千瓦,突破600万千瓦大关,同比增长24.39%,风力发电全部优先上网并消纳,未发生过非正常脱网事故③。“十三五”规划期间,山东省将启动海上风电规模化建设,以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场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沿海陆地和山区风电建设,计划到2020年,全省风电装机容量达1000万千瓦以上,同时建成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风力发电机组制造基地④。

在太阳能开发方面,山东省属于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区,全省多年平均年日照时数达2479小时,太阳能年总辐射值相当于731亿吨标准煤⑤。山东省太阳能光热产业优势明显:太阳能热水器生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30%左右,居全国第一,仅皇明、力诺和桑乐三家企业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21%左右⑥。另外,丰富的太阳能资源还为山东省光伏发电产业提供了广阔前景。但同太阳能光热产业相比,山东省光伏发电产业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装机规模与一些先进省份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10年山东省第一家并网发电的太阳能示范电站——山东润峰集太阳能光伏电站正式并网发电,实现了山东省太阳能发电领域零的突破。2014年山东省出台了《关于贯彻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山东将实施光伏发电价格补贴和资金支持政策,极大促进了光伏产业的井喷式增长⑦。截至2014年底,山东省并网光伏发电项目281个,发电容量为38.25万千瓦,比2013年底增长202.4%⑧。另外山东在生物质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开发方面也成果显著。山东还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较为丰富,为生物质能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到2014年底,山东省有生物质能电厂54座,装机容量84.49万千瓦。山东省有17市具有地热资源,地热能资源量相当于1236.64亿吨标准煤①。

三、山东省能源绿色转型的现实挑战

虽然山东省在新能源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相对传统能源,其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新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不到三成,距离成功的能源绿色转型还有一定距离。山东省是国家重要的能源产地,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资源较为丰富,经济发展长期以消耗化石能源为主,能源结构比较单一。全省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占7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而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清洁的能源在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为20%左右,占例和增长率均低于现在国家平均水平。山东电网是一个以火电为主的电网,长期以来电源结构单一,燃煤火电装机占全省电力装机总量的89.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3.6%。总体而言,山东经济发展的高碳化特征比较明显,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使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承受着巨大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具体而言,山东省能源绿色转型面临的现实挑战有以下几点。

首先,新能源制造业产能过剩和新能源电力应用行业开发不足的局面并存,导致新能源产业上下游发展不均衡,长期制约着健康产业链的形成。根据绿色和平和CREIA的调查报告,对于各地方省份来说,最普遍的情况是可再生能源制造行业(产业上游)对地方经济的贡献远远大于开发应用行业(产业下游)。包括山东在内的东南沿海五省2012年风电太阳能发电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应用市场)仅为176.36亿元,不及五省以千亿计的风电太阳能制造业产值的零头。以山东省为例,2012年并网非水可再生能源的装机比例为8.96%,但是并网非水可再生能源的发电比例只有2.83%(如表1)②。该现象的形成与当前财税等政策过于以制造业为导向密切相关,严重制约了地方发展新能源电力的热情。造成可再生能源应用与制造的发展严重不平衡。目前山东省新能源产业同质化竞争十分普遍,特别是风电设备制造和太阳能光板制造业出现了不切合实际的盲目投资和产能过剩现象。以太阳能发展为例,中国90%以上的太阳能光板生产依赖于出口欧洲和美国市场。但是受美国和欧洲对太阳能光板“双反”(反倾销税和反补贴税)的影响,太阳能光板出口受限,产能过剩问题突显。而国内大规模光伏发电行业由于受技术、投资、土地和入网政策等因素限制一直发展缓慢,无法充分利用本国生产的太阳能光板。

其次,山东省电网接纳和调配新能源电力的能力需进一步提高,调度管理和技术要求亟待规范,要从根本上防止“弃风(电)”和“弃光(电)”现象的出现①。由于风电等新能源的可调节能力较差,大规模集中并网后必将加大电网调峰调频的控制难度和安全稳定运行的风险,对电网的安全性、适应性和资源配置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山东省在建和开展前期工作的风电场大多集中在沿海滩涂和近海海域,电网网架较为薄弱,同时又远离负荷中心和电网主网架,一旦这些风电场大规模集中并网,山东电网消纳风电能力将明显不足。另外山东所有风电场均未建立风电功率预测系统,运行信息不全,未实现风力发电功率预测与控制,给电网调峰带来较大困难。2012年山东省的风电小时利用数为1986小时,比2011年降低了42小时(如表2)。预计到2020年,山东风电总装机将达到1000万千瓦,这对电网接纳和调配能力提出更高的挑战。为了防止“弃风”现象,有关部门特别是电网企业要更加重视风电的消纳和利用,依托2013年新出台的《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来进一步提升新能源电力利用率②。

再次,相关新能源管理制度和配套政策尚需完善。虽然山东省的太阳能热和太阳能光板生产发展迅速,但是依赖于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的光伏发电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尽管国家于2011年规定了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标杆上网电价为1元-1.15元/千瓦时③,但是统一电价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区域太阳能资源禀赋的区别,同时项目建设规划和并网调度等相关实施细则还未确定,制约了光伏产业的规模化发展。目前,山东省光伏发电装机规模与江苏等省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且现阶段山东省光伏发电中的光伏电池、系统集成和安装工程技术等诸多环节成本均偏高,导致光伏发电成本过高。与此同时,大规模光伏发电项目的入网和传输问题依然没有解决。2012年国家能源局开始大力推广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项目,从而方便光电的就地消纳,可以减少远距离输送造成的损失。山东省也大力支持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发展,在国家对于光伏地面电站和分布式光伏补贴的基础上给予额外补贴。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分布式光伏项目在补贴、并网方面还有一定的操作难度。如发电模式分散的规划是制约分布式光伏项目的最大瓶颈,随着分布式光伏电站的大规模兴建,连接电网与各个小型发电站之间连接部分的建设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①。

最后,山东省新能源领先企业相对较少,创新力不足,尚未形成产业集群。目前,同广东、江苏和浙江相比,山东省的新能源领先企业数量相对较少,大部分企业面临规模相对较小,综合竞争力较弱,融资困难,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等困难。由于没有形成创新激励机制和产业集群,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新能源技术相对单一,且没有实现深度开发,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偏高。同时,还面临着生产设备被淘汰或升级改造的压力,制约了新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②。由于新能源技术如电能储存技术等相对不完善,许多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导致诸多新能源成本较高。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主要新能源的利用在短期内仍难以成为化石能源的商业化主体替代能源。

四、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发展布局下的能源绿色转型战略选择

国务院颁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8亿吨标准煤左右,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42亿吨左右,并把总量控制分解到各省③。这标志着我国能源战略已经从保供给为主,向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转变,这势必会给山东能源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④。根据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山东省到2017年煤炭消耗量要比2012年削减2000万吨,总煤耗要比原来的规划减少8000万吨⑤。基于此,山东省提出,到2015年底,新能源发电装机比重提高到14%,这对山东省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能源的绿色转型。2013年山东省提出“两区一圈一带”的发展战略总布局,即山东东部以发展海洋蓝色经济和“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为主导,大力实施蓝黄战略,发挥东部地区龙头带动作用;同时推动各种资源更多地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中部以省会济南为核心,构建经济紧密型和一体化发展的省会城市群经济圈;西部打造经济隆起带,增强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⑥。“两区一圈一带”建设涉及17个地市共74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40多亿元,其中涉及新能源以及节能减排技术的改造项目就达20多个,占总投资项目比重的27%,进一步加快了绿色能源发展的步伐⑦。总体而言,推动山东省的能源绿色转型必须同其整体性战略规划相结合,即根据“两区一圈一带”发展布局,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绿色产业特点,以提升新能源产业整体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首先,依托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简称“黄三角”),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示范效应。2009年国务院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旨在将“黄三角”建成生态现代化中经济和环境发展双赢的国家级高效生态经济区,这为山东省发展低碳经济和新能源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①。为了推进“黄三角”的能源绿色转型,应该因地制宜的重点发展太阳能、风电设备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大力促进新能源电力的生产、传输和使用。在《山东省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实施新能源产业的“2223工程”,即重点打造两大太阳能产业基地,拉长两大太阳能产业链,建设两大风能产业带,拓展三大新能源领域(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开创新能源产业新局面②。“黄三角”位于两大风能产业带之间,即黄河入海口和内陆风能产业带之间,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完善的配套体系,加快建设沿海、内陆两大风能产业带,壮大风能装备制造业,扩大风能利用规模。同时“黄三角”区域还要积极发展淄博、东营、潍坊等地区的特色太阳能产业集群,特别是要促进太阳能光板生产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均衡发展。为了解决新能源电力并网问题,“黄三角”内陆风能产业带还可以发展中小型离网型风力发电场和分布式光伏发电,推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

第二,依托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简称“蓝半岛”)的高端产业聚集区,提升山东新能源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即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节能电机等高端制造业;充分利用当地的风能资源和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并网陆地风电、海上风电和海洋能及相关的高新技术产业。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上升为国家战略③。“蓝半岛”战略的核心是海洋经济战略,即加快提高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水平,建设全国最重要的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蓝半岛”是山东省最为重要的陆地风能和海上风能基地,应该加快建设沿海大规模并网风力发电场,推进海上风电示范项目,打造沿海风能产业带。如“蓝半岛”目前重点建设沿海7市大型陆地风电基地和鲁北、莱州湾、渤中、长岛、山东半岛北、山东半岛南等6个海上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与此同时,要充分开发海洋能,在乳山、荣成、日照等海域规划建设潮汐能和波浪能发电示范项目,逐步加快海洋能的开发利用步伐。利用“蓝半岛”的技术创新优势,大力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太阳能与热泵相结合的供热技术和产品,促进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工业、公共机构、商业和居民生活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蓝半岛”地区还规划建设了海阳、荣成两大核电项目,这需要加强区内核电厂址资源的勘察、论证和保护工作,从而充分确保核电的生产和使用安全。

第三,依托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打造全省重要的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着力打造LED、智能电网、轨道交通装备等重点产业链,扩大新能源汽车等节能产品的推广应用。2013年山东省通过了《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发展规划》,要以做大做强省会城市为龙头,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整合资源要素和壮大优势产业集群④。在山东新能源产业“2223工程”中,明确提出要重点打造济南、德州两大太阳能产业基地,并在此基础上拉长两大太阳能产业链。围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推广成熟适用的光热产品,大力研发光伏技术产品。同时重点发展以绿色能源转换、能源利用为主的节能装备制造业,以及高效照明、节能家电、商用、办公为主的节能产品制造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山东省以已经列入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的济南为依托,制定济南都市圈“1+6”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规划方案,争取将聊城、德州、滨州、淄博、泰安、莱芜六市一并纳入国家试点范围。于2013年起正式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对节能与新能源城市公交汽车实行财政补贴新政策①。

第四,推动西部经济隆起带的石化能源绿色开发模式,并利用地区的生物资源和地热资源优势发展生物质能和地热资源②。丰富的矿产资源是西部经济隆起带的一大发展优势,其中煤炭地质储量占全省80%以上,是全国13个亿吨级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区域内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也储量较大。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优势促进区域发展是西部亟待解决的一大问题③。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创新实现煤炭业的绿色发展是能源绿色转型的必由之路,可通过大力推进煤炭的清洁利用,促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转变,推动高碳产业低碳发展等途径实现。如山东能源枣矿集团研发了利用煤泥制备水煤浆技术,在燃烧时能自然脱硫脱氮,在减少污染的同时还能提高能源利用率④。与此同时,利用西部地区的生物资源优势(生物质能主要在聊城、潍坊、菏泽、临沂等农业资源较丰富的地区),有序推进生物质直燃和生物质气化发电,支持生物质成型燃料应用;加快培育速生、高产能源植物品种,推进非粮作物为原料的液体燃料生产示范;实施大型沼气和沼气提纯制取生物天然气示范工程,如2013年批准的济宁甘薯淀粉业生物质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聊城市年处理150万吨秸秆制浆造纸综合利用项目等。另外山东省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鲁西、鲁西北平原区,以德州、东营、滨州、聊城、菏泽等城市最为丰富,其开发进程还有待进一步的政策支持和技术创新的推动。

第五,以上四点显示出在“两区一圈一带”的能源绿色转型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地区的绿色资源禀赋,在利好政策支持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相应的新能源产业。根据生态现代化理论,政策革新始终都是技术创新和绿色市场拓展的支撑根基,因此完善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新能源与电网统一规划是山东省能源绿色转型的立足点。新能源政策的革新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一是随着《可再生能源配额管理办法》的出台,将固定电价上网制同配额制相结合,通过强制性配额分配来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并网比例。根据配额制,山东省电网消纳新能源电力的比例为8%⑤,这就需要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企业的电网,配合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既要增加电网对可再生能源并网的考核指标,也要将电网运营增加的成本纳入到补贴分配中①。二是要高度重视新能源与电网规划建设以及与其他电源合理配置的问题,将大型风电基地输电系统规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对风电场的接入要统一考虑,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三是统筹考虑新能源与其他类型电源项目的合理配置。在规划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时候,应综合考虑负荷调节性能快速的水电站、抽水蓄能电站以及燃气电站的建设,从而克服新能源电力的不稳定性并保证电网输送效率和电力系统稳定性。四是在支持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同时,解决其连接电网与各个小型发电站之间的连接部分的建设问题。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适时启动风、光储输联合示范工程项目。五是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新能源技术创新,切实提高山东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如可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实行产学研联合,加快新能源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化发展。

五、结论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实质是从经济技术视角理解经济社会的“绿化”过程,强调一种超越末端治理的预防性环境技术和政策革新与扩散可以解决生产过程出现的环境问题,从而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和谐共生。环境容量迫紧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能源结构的问题,能源绿色转型战略正是基于生态现代化思想,在政府明智政策的支持下,通过低碳技术革新和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来促进能源产业结构优化。需要注意的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源绿色转型不仅是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层面上的生态现代化思想的践行,更要将制度革新、社会接纳和低碳文化等因素都纳入到能源结构性绿化实践中去。正如学者亚瑟·摩尔(Arthur P.J. Mol)和戴维·桑纳菲尔德(David A. Sonnenfeld)区分了“经济—技术生态现代化”(Economic-Technical)与“制度—文化生态现代化”(Institutional-Cultural):前者主要强调技术革新对于改善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价值,使经济社会朝着更高效率、更加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后者强调包括社会文化和制度在内的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转型,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生态现代化过程②。可以看出,能源绿色转型本身是一个综合性多维度的动态演进过程,包括政策推进—技术创新—市场融入—社会接纳—制度革新等多个向度。

本文以山东省这一工业和能耗大省为例,探讨其在发展新能源和能源绿化升级过程中的现实挑战和战略选择。目前山东省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转型期,从生态现代化的绿色视野来审视山东省在“十二五”规划期间的能源绿化实践并科学筹划“十三五”规划期间的能源绿色转型战略是当务之急。经过多年发展,山东省的新能源特别是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利用已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山东的基本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呈现高碳的特征,新能源在全省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很低,能源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现实性挑战。基于此,本文全面审视和探讨了山东省“两区一圈一带”地区规划的能源绿色转型战略如何为其低碳发展和能源结构优化提供一个整体性的解决方案。目前“蓝黄两区”对于山东省风能、太阳能以及新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贡献最大,具有极强的地区实践效应和示范效应。在“蓝黄两区”的带动下,可以进一步促进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和西部经济隆起带的能源绿化发展和绿色产业升级。根据不同地区的绿色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最为重要,如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可以着重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示范基地和扩大新能源汽车等节能产品推广应用;西部经济隆起带作为煤炭主产区,应大力发展清洁煤技术,同时利用地区资源优势发展生物质能和地热资源。当然,在生态现代化理念的指导下,这一整体性地区能源绿色转型战略需要在兼顾政治、经济、社会绿色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行系统性推进和实施。

总之,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大国,依托生态现代化理念的能源绿色转型战略必将成为我国全面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绿色发展升级的重要突破口,从根本上突破以煤炭为主的资源密集型产业模式的困境,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绿色竞争力,进而从能源消费大国转变为绿色能源强国。目前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的出台,旨在推动结构性的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从而构建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现代能源体系①。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各省均开始启动“十三五”规划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②,为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十三五”规划期间的能源绿色转型提供政策保障。在这一背景下,一方面,山东省的能源绿色转型战略能够为其他省份的绿色能源发展规划提供有益启示和经验参考;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这种能源转型战略的社会和跨区域局限性,即不能忽视其在社会接纳和跨区域践行中所遇到的潜在挑战。在推进中国各省份能源绿色转型过程中,必须要因地制宜结合各省的实际情况,全面考虑绿色能源的政策整合、机制创新、市场融入和社会接纳等问题,促进其理性、有序、协调地发展。可通过完善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来真正解决绿色电力并网问题和“相对性”产能过剩问题;将政策扶持同市场调控相结合,特别是近期可再生能源配合制的出台,不仅有利于电网对绿电的接纳,同时还有助于未来各省碳交易试点的展开;构建多区域能源绿色转型的网络数据库和政策工具箱,促进各省之间的大数据共享和最优实践交流;强化关于能源绿色转型方面的社会宣传和教育工作,从而提升社会公众对于新能源的关注度、认知度和接纳度,真正将生态现代化理念中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向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感谢匿名审稿专家对本文提出的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