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背景下的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研究
2015-05-30王顺城李祥祥
王顺城 李祥祥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夹心层群体的住房现状(住房方式、租房或供房指出及其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人均住房面积)、住房需求(租房、购房)、和住房问题产生原因(国家经济改革、住房供应体系及调整政策、住房保障制度)进行研究,以研究结果为基础并结合国家的住房保障政策,提出解决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夹心层;住房;合肥;对策
1.前言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近些年房价的不断上涨,住房越来越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方面,目前我国构建的三级住房供应体系:廉租房一经济适用房一商品房,很难在保障对象上实现无缝对接,导致很多的家庭既不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又买不起经济适用房,沦为夹心层;而另一方面,城市外来人口受限于户籍,不符合经济适用房申买条件,却又无力承受城市的高房价,而且现有经济适用房在实际建设和申请中都存在一定问题,很多经济适用房被集中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它们周围缺乏配套生活设施,给夹心层群体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夹心层群体的住房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和改善,本文在研究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安徽省合肥市夹心层群体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士论文文库和安徽财经大学图书馆期刊资料室资料,检索、收集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2.2.2专家访谈法。根据课题的需要,走访在夹心层住房问题上有相关经验的专家和学者,了解相关专家在夹心层住房问题的观点,征求在完善夹心层住房问题上的意见和建议。
2.2.3问卷调查法。在安徽省合肥市选取40名符合条件的夹心层民众进行问卷发放,在填写问卷相隔15天后,再一次对同一调查对象进行问卷发放,对两次测验的结果作相关分析,两次填写问卷的系数R=0.87,说明两者相关度高,可靠性显著,说明问卷调查结果的可信度较高。共发放问卷850份,回收问卷792份,有效问卷583,问卷回收率为93.17%,有效回收率为68.59%。
3.结果分析
3.1夹心层群体住房现状
3.1.1住房方式。夹心层群体受限于收入水平,所以在住房方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根据583份有效的调查问卷,56.3%的夹心层群众以租房的方式生活在城市,18.2%的群众承受着高昂的房贷,15.4%的夹心层群众以活动板房或临时厂房的方式生活,还有一小部分人以其它方式生活在城市。由调查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夹心层群体的住房环境很差,周边的配套设施也相当的有限,夹心层群体的住房现状不容乐观。
3.1.2租房或供房支出及其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基于583份有效的调查问卷,将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汇总,结果显示夹心层群体的租房、供房支出主要集中在500-1500范围内,500元以下的人数最多,1500元以上的比例最小,夹心层群体为了减轻生活压力,往往会选择一些价格相对便宜的房子,这些房子住房环境恶劣,周边没有完善的配套设施,但房子相对靠近于学校和工作地;夹心层群体主要处于社会的中等偏下,因此他们的可支配收入相对较低,租房、供房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就相对较大,大约为20%,大部分的夹心层为了让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或者谋求更好的工作机会,尽管工资不高,还要承受较大的租房、供房压力,依然在大城市或相对发达的地区发展,而租房、供房支出也成了夹心层群体的主要开销。
3.1.3人均住房面积。人均住房面积由人均住房居住面积和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构成,居住面积指的是你的房子的实际使用面积,是指住房套内面积,而建筑面积指的是房产证上标注面积,内含公摊等。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平方米/人)=住宅建筑面积/居住人口,了解人居住房面积对研究夹心层群体住房现状具有重要意义。根据583份有效调查问卷反应的情况来看,被调查的安徽省3个典型城市夹心层群体的人均住房面积不到18平方米,这是因为夹心层群体为了减少租房、供房带来的生活压力,趋向于租赁、购买面积较小的房子,而夹心层往往是一个家庭生活在一起,因此他们的人均住房面积较小。
3.2住房需求
夹心层群体由于工作的需要、子女教育的需要、谋求更好地发展机会及其它的因素,大多数人都会面临租房、购房,被调查的对象大部分都有租房或购房的意愿,而在租房、购房的区域选择上,在有效地583份调查问卷中,80%人考虑的因素是学校和工作的便利度,夹心层群体更多考虑的是子女的上学问题及自己的工作问题,只是他们影响他们租房、购房最主要的因素,剩下的一部分人考虑环境和其它方面因素。而夹心层群体在购房面积的选择上,84.6%的人选择较小的住房面积,因为夹心层群体的可支配收入较低,而且由于目前房子的出售价格和租赁价格较高,为了减小一部分的生活压力,他们会趋向于选择面积较小的房子;另一方面,夹心层群体相当一部分人是为了子女教育和自身工作,一起居住家庭的人员较少,所以偏向于选择面积较小的房子。
3.3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产生原因
3.3.1住房供应体系。在我国现行住房政策条件下,住房供给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即通过商品房来解决高收入者住房需求;通过经济适用住房政策来解决中低收入者家庭住房需求;通过廉租住房政策来解决没有购买能力者居住需求。目前的高房价,已经远远地超出普通城镇居民的购买力,市场提供的商品房并非住房有效供应。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存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住房供应渠道单一,住房供应被开发商垄断,而且政府又不能提供足够的保障性住房,从而产生了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
3.3.2住房保障制度。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做出积极贡献,但现行住房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满足现实需要。从总体上看,我国住房保障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既有住房保障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也有管理不到位和实施过程中操作不规范的问题,需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制度,加强管理。
4.结论与建议
夹心层人数众多,比重越来越大,若住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很容易引发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夹心层的住房困难问题刻不容缓。主要的解决方法有:完善公租房管理制度、优化经济适用房政策,使其供应对象涵盖夹心层;繁荣二手房市场、有效遏制囤地炒房行为;保证保障性住房供应、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商品房供应;严格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增强市场信息透明度。国家应该借助在实施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方面的成功经验,加大力度落实好公租房建设,运用宏观调控和市场调控使房价回归理性,进一步完善居民住房保障,将夹心层涵盖到保障体系之内。(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 王二红.夹心层与我国城镇住房供应体系的调整思考[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9(5)
[2] 郑世刚.我国“夹心层”住房问题与城市公租房制度研究[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5)
[3] 孙波.关注“夹心层”人才安居问题[N].深圳商报.2014(1)
[4] 赵岩.市“夹心层”群体住房保障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6)
[5] 周亮.“夹心层”住房保障机制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3)
[6] 王维.我国城市“夹心层”群体住房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