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草低,怎见牛羊
2015-05-30张港
张港
北朝民歌《敕勒歌》,被称为我国古代民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这首歌中“风吹草低见牛羊”是诗眼,是最动人的地方,是百读不厌之处。多数人认为,这句诗是写草原上的草长得很茂盛,高得都遮掩了牛羊。其实,这是缺乏生活常识造成的误解。
草原上的牧草,是不会高得能够淹没羊的,更不会掩盖大牛。我在草原上生活过10年之久,正常情况下,从来没有见过草原上有这样高的草。大家注意一下电视、电影的画面,就知道草原的草是什么样子了。人骑在马上或走在草原上,并不能看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现象。
我国北方草原的牧草,一种是“五花草”,是以禾本科、豆科为主的许多草的总称。在我们东北,黄瓜香、捞刀秧、酸么姜、小叶樟是五花草的主要组成部分。另一种是“羊草”,又名碱草,是禾本科植物。所有的这些草都不可能长到淹没牛羊的高度。如果草真的長到了这么高的话,马也就跑不起来了,牛羊也会经常丢失。高得超过牛羊的草,绝不是好牧草,那样高的草长得多了,草原也就不再是草原了。能高过牛羊的草,是那些蒿草、灰菜等牛羊不吃的恶草,牧民最怕的正是这类东西。
当然了,现代化的人工草场已经能够培养出高达一米以上的牧草。但是,我们说的是《敕勒歌》,是古代。
草原之草本身并不能高得淹没牛羊,可是,诗中为什么还要这样写呢?我们为什么还觉得它美呢?
我们再看一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与高楼林立的城市不同,在草原上,只要抬抬头,看到的就是蓝天白云,可是即使在楼上,若想找到“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也是不容易的。因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天是完整的半球,而通常人的眼睛前视的视角只能是前方的一百多度,看不了一圈。要看一圈,就得转身,一转身,那一半又看不到了。
通过诗本身,我们可以推测,诗人写诗的时候,应该是躺在草地上休息的。躺在草地上,仰视天空,就很容易有“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感觉了。也正是因为作者是躺在草地上的,位置很低,角度很小,才见到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牲畜在草中时隐时现的现象。
牛羊散布在草地上自由自在地吃草,悠闲的牧人躺在草丛中仰视苍穹,品味着草原的宁静与单纯,当他照顾自己的牛羊时,发现它们在风吹动的草中一隐一现。这真是一幅恬静安适的牧人图。
据记载,最先唱出《敕勒歌》的是东魏的斛律金,是用鲜卑语唱的。斛律金是敕勒人,为了适应听众,用了鲜卑语。
敕勒人基本就是后来的维吾尔族,他们当时有一部分游牧在阴山一带。当时的敕勒人没有文字,但是喜爱唱歌。《敕勒歌》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作品,是歌颂自由自在的游牧生活的真实记录,但是经过敕勒语到鲜卑语,再到汉语的两次翻译,必然有些诗意流失,很可能牧人躺在草原上的语句在翻译中流失了。
(摘自《错错错:一直被误读的经典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