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字的各义项之间的关系

2015-05-30雷盼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字典异体字引申义

作者简介:雷盼(1991—),女,汉族,四川达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摘要:中国的汉字由来已久,其中,“白”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其为多音多义字,《汉语大字典》对其进行了收录。但目前尚无书籍或论文详细探讨“白”字各个读音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笔者认为,“白”字的本义并非如《汉语大字典》所言,为“像霜雪一样的颜色”,而应如郭沫若所说,是拇指之形状。其各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是连锁式加辐射式的,并分析了引申的先后顺序。“白”字和“伯”字是本原字与区别字的关系,并不是《汉语大字典》所说的“全同异体字”的关系。

关键词:白;引申;义项

《汉语大字典》对“白”字第1个读音“bái”收录32个义项,第2个读音“bó”收录2个义项,第3个读音“zì”收录1个义项。但是,对于其中的一些见解,笔者不完全同意,下文将具体分析不同意之处,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赞同之处略过。笔者愚陋,仅陈薄见。

一、“白(bái)”字各个义项之间的关系

(一)本义

在一个词的发展过程中,它的本义意义十分重要。其所有的引申义均是从本义引申而来的,其作用就如同渔网之总绳,衣服之领,因此本文首先讨论“白(bái)”字的本义。《汉语大字典》的编排原则是,多义字按本义、引申义、通假义、地名义、姓氏义的顺序用①②③等分项排列。因此“白(bái)”字的本义是义项①:

像霜雪一样的颜色。[1]2828

许慎的《说文解字》则曰:

白,西方色也。阴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阴数,古文白。[1]2827

商乘祚的《〈说文〉中之古文考》云:

(甲骨文、金文皆)从日锐顶。象日始出地面,光闪耀如尖锐,天色已白,故曰白也。[1]2827

郭沫若于《金文从考》中说:

此实拇指之象形……拇为将指,在手足俱居首位。故白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其用为白色字这乃叚借也。[1]2827-2828

这四种观点大相径庭,笔者认同郭沫若的,其原因有二:首先,“白”字第2个读音的义项①同“伯”字,但是,“日出后天空的颜色”很难与“伯”的含义产生联系;其次,按许慎和商乘祚所言,“白”为会意字,而甲骨文多为象形字,如“日”“月”等,极少有会意字。因此,笔者认为“白”字的本义应是拇指之形状,义项①“像霜雪一样的颜色”则由本义假借而来,只不过本义后来很少使用罢了。这一情况与“我”字相似,“我”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兵器,后来“假借为代词,称自己,由此引申为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自己所在的一方等。”[2]432

(二)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汉语大字典》所收录的“白”字32个义项如下:

①像霜雪一样的颜色。②古代丧服的颜色,后因以为丧事的代称。③洁净。④亮,明亮。与“暗”相对。⑤彰明;显赫。⑥清楚;明白。⑦表明;陈述。⑧禀告;报告。⑨上告,控告。⑩特指戏曲中的说白。也叫宾白。B11徒然,平白地。B12指没有功名,没有官职。B13空白;空无所有。B14无代价,无报偿。B15假,没有根据。B16西方的代称。B17古代罚酒用的酒杯。B18古代祭祀、朝宴时用的炒米。B19白发。B20(用白眼看人)表示鄙薄厌恶。B21葱、蒜的茎和根。B22银子的代称。B23道破;揭穿。B24单,只。B25指白话,跟“文言”相对。B26(字形或字音)错误。B27地方话。B28象征反动,与“红”相对。B29我国少数民族名。自称“白子”或“白尼”。B30白渠的省称,即今泾惠渠,古代关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因赵中大夫白公建议开凿,故名。B31春秋时楚国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东北。B32姓。[1]2828-2829

义项B29为专有名词、B30和B31为地名义、B32为姓氏义,因此本文不做讨论。

引申是词义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义项②至B28均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下面仅讨论这27个义项与本义之间的引申关系。蒋绍愚在《古汉语词汇纲要》中,将词义引申的方式分为了连锁式和辐射式。前者一环接一环,后者由本义出发沿不同方向引申。一个词的引申往往兼而有之,“白”字亦如此,其具体的引申情况如下:

首先,由义项①引申出义项②、③、⑤、B11、B16、B17、B18、B19、B20、B21、B22、B24;其次,由义项③引申出义项④,由义项⑤引申出义项⑥、⑦、B23,由义项B11引申出义项B12、B13、B14、B15;再次,由义项⑦引申出义项⑧、⑩;然后,由义项⑧引申出义项⑨,由义项⑩引申出义项B25、B26、B27;最后,由义项B26引申出义项B28。

二、“白(bó)”各义项与“白(bái)”的关系

《汉语大字典》对“白”字第2个读音“bó”的义项收录如下:

bó 《集韵》博陌切,入陌帮。

①同“伯”。《集韵·陌韵》:“伯,《说文》:‘长也。一曰爵名。古省。”

②通“帛”。一种丝织品。《释名·释兵》:“白斾,殷旌也,以帛继旐末也。”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豫部》:“白,假借为帛。”[1]2829

(一)“伯”

《汉语大字典》的异体字的表述是:全同异体字不注音,在“同‘×”之后出书证、例证;非全同异体字注音,在“同‘×”之后简要释义,并引出书证、例证。因此,“白”字和“伯”字是全同異体字,笔者不同意此说。从“伯”字的本义来看,“伯”是多音多义字,《汉语大字典》认为其本义为义项①:

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3]170

许慎的《说文解字》则道:

“伯,长也。从人,白声。”甲骨文、金文字均作白。[3]169

郭沫若在《金文从考》中言:

此实拇指之象形……拇为将指,在手足俱居首位。故白引申为伯仲之伯,又引申为王伯之伯,其用为白色字这乃叚借也。[3]2827-2828

由此可见,最初是没有“伯”字的,是用“白”字来表达其含义的。因此,笔者认为“伯”字是由“白”字引申而来的区别字。

之所以会产生区别字,蒋绍愚认为,是因为“在语言文字发展的过程中,同一个汉字的兼职过多,因此要在形体上加以区别,”[4]202—203并将其分为五类。笔者认为“伯”属于第一类——“本原字加偏旁而形成区别字”[4]205—207。“白”是本原字,表本义。后来引申为“古代统领一方的长官”,这一引申义指人,与“白”字其他的义项相去甚远,因此,为了不使“白”字的意义混淆,便给表示此引申义的“白”字加上“亻”以示区别,这便形成了区别字“伯”。

(二)“帛”

《汉语大字典》认为“帛”字和“白”字在古代读音相同,“帛”字是“白”字的通假字,笔者同意此说。

三、“白(zì)”与“白(bái)”的关系

《汉语大字典》认为“白”字和“自”字是非全同异体字,笔者同意此说。

一个字的发展情况是复杂多样的,由于笔者才疏,对于“白”字的分析也未能尽善尽美,并不能完整地探索出其详细的发展变化过程,本文只是窥其一隅而已。以上仅为笔者一孔之见,野人献曝,或无裨益。由于学识浅疏,本文可能存有诸多缺陷,敬请方家指正。(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5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

[2] 魏励编,《常用汉字源流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第1卷,[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长江出版集团·崇文书局,2010。

[4] 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8。

猜你喜欢

大字典异体字引申义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异体字字形类似偏旁的互用类型综合字图构建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常用隶书异体字表(二)
《汉语大字典·广部》疑难字考释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浅析“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