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成长路上的“天时地利人和”

2015-05-30陈达倩

俪人·教师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天时地利人和小伙伴家长

陈达倩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美好的独立存在的世外桃源,他的幼小身体里孕育着我们难以琢磨、难以估算的能量。童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路途,或许记忆犹新,常常怀念小伙伴们一起玩泥巴、堆雪人、上山采蘑菇的画面,亦或许模模糊糊,早已没有了记忆。你是否依旧记得你的儿时时光呢?还是你在心里嘀咕着你希望的童年应该是哪般模样?

已有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我刚好考试结束,大学生活差不多要画上一个句号,也不再如以前一般学业那样紧张,大伙就商量着回老家看看,拜拜年。外婆家一共五个小朋友,当然,我都不是孩子了,姑且也算到孩子堆吧。最小的七岁,最大的二十出头,但这十多岁的年龄差倒是让我感叹了一番,不仅仅是年龄,还有接受的学校、家庭教育的转变。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总结恰好不过。

“天时地利人和”出自孟子的文章,其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我借用到一个孩子的成长教育中,三者缺一不可。

天时,我认为是生在一个好的时代。倒不是说哪个时代糟糕,人来到世上的时机也是一种缘分,生在和平年代,风调雨顺,没有战乱,人的心态、使命感自然会有差异。二十年前,全国改革开放,很多年轻人都下海,去城市发展,当时的长沙并不繁华,秩序不太好,父母也赶上这趟车,诸多不易,我便被留在外婆家抚养,和表妹一起长大。他们待我特别好,又有小伙伴和我玩,倒也没觉得孤单或者想爸爸妈妈。每逢寒暑假就送去爸爸妈妈那儿,几年后,他们在长沙慢慢稳定了,便打算把我带在身边,我却不是那么愿意了,以至于中学读寄宿成了我觉得很开心的一件事,变得很独立,也有些内向,内心总觉得自己很强大,能解决很多事情,不需要依靠大人来帮我,我想和我同龄的很多孩子应该都有这种体会吧。如今长大了,经常想念的不是爸爸妈妈,是外公外婆,似乎,和外公外婆之间的感情更深厚。比我小十多岁的表弟,他就不一样,小姨她们都是接受了许多教育,看了很多的关于儿童成长的书籍,工作再忙也把表弟带在自己身边。况且,交通越来越方便,生活水平提升,观念也改变了,不会如我们小时候一般,常常叮咛好好学习,不听话还得挨打。小姨都是采取商量、讲道理的方法,很多时候都是从孩子的角度来看问题。并且,弟弟也不完全依赖他的妈妈,爸爸在他的成长历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多重角色---爸爸、朋友、老师。每晚都会给他讲睡前小故事,表弟爱好下棋、跆拳道,他们不强迫弟弟参加一些作文、奥赛班,而是陪他一起学习,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这是不是让自己的童年拥有更多和父母的回忆,拉近双方间心灵的距离呢?我小时候喜欢画画,但爸爸碍于初中学业加重,经济压力也较大,就放弃了,并非埋怨,而是生活在一个各方面相对平衡的时代,我们能更容易触碰到自己想追求的,而不是触不可及。当然,每个时代都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今天的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能够把更多精力浇灌在孩子身上,不需要把爱和时间均匀地划分成几部分。

地利,就是宁静的、纯粹的适合孩子成长的地方。这并没有规定是农村还是城市、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地利”是相对的概念,因为每一个孩童对于“快乐”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感受也不同。小时候的我们都生活得很单纯,不需要Ipad来满足我们的好奇心,山间田野到处都是宝藏。在我们的眼里,泥巴是千变万化的,能捏出五彩的世界,有王子和公主、有精美的食物、有宫殿;石头不是被人们踢来踢去的,它可以磨成圆圆的小石子,玩跳棋,玩跳天堂;木凳也不仅仅是凳子,它们连成一排就是我们想象中的火车;一小队人出发去防空洞是为了探险,寻找蝙蝠。那时的我们都不惧怕危险,只觉得小伙伴都在一起,就很开心。可惜,今天的很多小孩都是在纷繁热闹的都市长大,玩耍的地方是游乐园、电影院,亦或呆在家中观看各种动画片;忙着学习英语、认字、背诗,到处都在宣传着“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是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韦钰的“原创”,实际上,其本意并非早些认字、背诗、背英语,而是父母要给孩子提供一个稳定点、温暖的、健康的、互动的环境。由此可见,一个误解“忙碌”了多少家长和孩子。城市,有它自身的长处,交通便利,随时都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更好的跟上时代的步伐,此外,可以多去图书馆、博物馆这样的好去处走走,毕竟这些好地方农村还是不多见。农村,亦有它的优点,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干净,民风淳朴,孩子们玩耍的地盘很广,不像城市拥挤,车来车往并不安全,尤其有一点,能尽量的远离电子设备,更多的亲近大自然。

人和,学校、社会、家庭教育配合默契、和谐,人人都参与到关注孩童成长的队伍中来。如今,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大部分孩子都能进入校园学习。学校的环境、人文氛围、教育目标也开始有所变化。尤其体现在升学上,我们小时候长沙的小学升初中都是要自己考学堂,家境不错、成绩优异的便可进入长沙四大名校,一般家庭、成绩马虎就得加把劲才能考进去。如今有变化了,2015年对“小升初”政策总体原则不变,公办初中招生按照“相对就近、免试入学、指标到校、微机派位”的方式进行,尽量保证公平,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尽量减轻孩子们升学的压力。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也更密切,不仅仅通过一张成绩单、一份通知书、一场家长会来沟通。他们有自己的微信群、家校通,能更及时的将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反馈给家长,共同商量如何培养有教养、有文化的孩子的对策。平时,我在外上大学也鲜少有时间去了解弟弟的学业生活情况,每次放假回到家,我总要看看学校发的“致家长的一封信”,不但包括了要家长督促学业,还有涉及到锻炼身体,培养良好作息,学习制作小灯笼之类的手工艺品等等,还有参加社区活动。这些都是我们小时候不曾经历的,我们的小学、初中基本上都是“孤军奋战”,亦或“团体作战”,这团体不包括家长,而是一群小伙伴。我那读二年级的表弟的学校则更有意思,他们的寒假作业是和家长一起看一本儿童故事书,并且,家长要写读后感,此外,要一起练习钢笔字。初闻此消息,我倒是有些震惊,不过我也觉得很好。当下,我们的生活节奏太快太快,本来大气污染就很严重以至呼吸难受,生存压力还这般大,确实逼至窒

息了。让家长陪陪孩子,走进儿童的故事,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放慢脚步,也许会让我们顿悟,有一番新的认识吧。一个小家庭和谐了,充满爱,社会这个大家庭才会喜气洋洋,整个国家才会朝气蓬勃,因为我们都在关注着孩子,与他们共同前行。

前些日子,看到一篇文章,题为“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快乐的?”,这是钱文忠先生在“第三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文章提到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这是不言而喻的。我很贊同这一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感受过来的,凡事都不会平平坦坦。实际生活中,也没有硬性的标准来规定教育的好坏,鼓励为主也好,批评教育也罢,还是红脸白脸融合的方式,都要根据每一个时代、社会、家庭,以及孩子本身来量身定做,并非“别人家孩子”的成长路线就一定和自己家娃娃的步伐合拍。

孩子,他也终有一天会长大,他们又会有自己的孩子,如若我们的父母能以一种参与者而非管家的身份去见证孩子的成长,那么不论他的童年是快乐的,还是有泪水的,坚信多年后,他仍会怀念那段时光,因为,那是国家、学校、家庭、孩子共同描绘的一幅画卷,有你、你们的共同努力。

猜你喜欢

天时地利人和小伙伴家长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我和我的小伙伴
我的小伙伴
“小伙伴”等十七则
用“天时地利人和”构建综合性学习模块
家长请吃药Ⅱ
“‘互联网+’in杭州”天时地利人和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致远方小伙伴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