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研究与实践
2015-05-30张伟
张伟
摘 要:经济责任审计指企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文章以《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及其实施细则为依据,探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以期更好发挥内部审计监督、评价和鉴证高等学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提高经济责任审计的效率。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内部审计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1-0133-01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是由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接受组织部门委托,对学校财务、校办企业、基建部门和主要行政负责人任职期间、任职期满或调离现职岗位前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情况进行的一种经济评价活动。
1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包括以下内容:
①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财经纪律情况,单位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现阶段的审计重点是各项事业经费、科研经费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性;②有关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重点审计领导干部任期目标完成情况,以及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情况;③国有资产的采购、管理、使用和处置情况,重要项目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情况。审计的重点是固定资产采购、招标、建设、使用过程的合法、合规与真实性;④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审计的重点是高校内部控制机构是否健全,以及职责分工、授权批准、会计记录、资产保全、预算管理和报告制度等是否完善;⑤对下属单位有关经济活动的管理和监督情况。随着高校办学形式的多样性,高校中独立核算的后勤部门、培训中心、招待所等,越来越多的暴露出经济管理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成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⑥履行有关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以及本人遵守廉洁从政规定的情况,以及对以往审计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等。
2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①审计评价与审计内容相统一原则。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的建立应体现权责相一致原则,与领导干部的工作职权、管理职能有明显的相关性,一般包括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管理权限的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
②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既要定量考核具有相关性的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及其增减变动情况,又要定性分心评价项目。定性分析与定量考评之间互相印证衔接,辩证统一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对领导干部主观努力及经济效益方面进行更加全面有效评价。
③分类原则。针对被审计单位部门的特点建立评价指标组合,综合分析。
④评价指标的灵活性。能够同时体现被审计单位部门的不同特点,保证对每位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具有个性。
2.2 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之一是,针对不同性质组织实施的经济责任审计侧重点不同。对财政全额拨款的高校,审计的重点是执行国家经济政策和遵守财经纪律情况、预算执行情况,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
①财务状况与资金运行结果。定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经济事项真实比率、违规收入金额比率、违规支出金额比率、“小金库”资金占流动资金比率、帐外资产比率、预算支出执行率、人均经费支出额、招待费支出比率等;定性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资料完整性、预算编制科学性和准确性、预算执行的合规性等。
②国有资产管理方面。定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国有资产保值率、不良资产增加额、不良资产比率、国有资产非常损失率、违规资产占有率、项目投资超概算比率、建设资金违规使用率等;定性方面主要评价资产是否存在潜在风险。
③任期目标完成方面。定量方面主要评价任期目标完成指标;定性方面主要评价任期目标实现效果、社会责任履行效果。
④在重大经济决策方面。定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主要评价违规出借资金(对外投资)比率、违规对外担保比率等;定性方面主要评价决策程序的科学民主性、决策效果。
⑤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定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未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制度项数、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率等;定性方面主要评价内控制度的健全性。
⑥被审计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定量评价的具体指标包括领导干部违规问题数量、违规问题所涉金额等;定量方面主要评价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管理水平、廉洁自律情况。
在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首先要针对上述六个与审计内容相关度高的经济责任审计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其次根据确定的定量评价指标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影响度,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每个指标的权重,乘以该指标定量分析的结果,得到该指标的加权平均数;按此方法计算所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加权平均数,然后取其平均数,并求和。此合计数字即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结果。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优秀、较好、一般和差四个分值段,与评价结果核对,即可得到领导干部的评价等次。
3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难点及对策
3.1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
①领导重视不够。部分高校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重视不够,尚未建立由纪检、组织、审计、监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等部门组成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联席会议。各职能部门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顾忌部门利益,缺乏必要的协调与配合,工作中容易互相推诿,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②缺乏统一可行的量化审计指标。当前的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尚未建立统一、可行的经济责任量化考核指标,定性考核标准缺乏普遍适用性,相应的法律法规,导致审计评价不规范,审计结论随意性较大。
③审计力量不足。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高校经费的来源渠道日益增多,经费开支渠道日益繁杂,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另外实际工作中,领导干部的任免工作往往成批进行,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给出审计结论。由此带来的内部审计队伍力量不足的矛盾愈加突出。
④审计评价的有效性差。《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办发[2010]32号)及其实施细则明确指出,根据干部监督管理的需要,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进行,也就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也可以在领导干部离开现任职务时进行,也就是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应该在领导干部离任前进行计。但实际工作中,有关部门往往从自身工作出发,在审计之前就做出领导干部任免或调离的决定,因此造成经济责任审计“审用”两张皮现象严重,难以达到审计应有作用。
另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如何用、怎么用、在什么范围用,相关政策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影响了审计效果的发挥。
3.2 解决经济责任审计难点的对策
①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相关制度建设。高校应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应当建立健全议事规则和工作规则,各成员单位应当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转有序、工作高效的运行机制。
②科学制定经济责任审计计划。高校内审部门应该科学合理地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计划,避免“批量”审计,切实履行“先审计后离任”原则,防止“审用”脱节。
③建立客观公正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可以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评价,结合社会经济大环境分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相关指标,以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④设置独立的内审部门和内审人员。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均应具有独立性,直接向主要领导负责,独立设置机构,独立行使内部审计职能,不受任何其他部门和人员的干预影响,保证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陶玲.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理念探讨[J].会计之友,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