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合体袖的结构分析及纸样处理

2015-05-30卢丽萍

企业技术开发·中旬刊 2015年4期

卢丽萍

摘 要:合体袖是西服设计的一个重点,文章从合体袖结构原理的角度认识、分析、探索西服袖子结构,并据此分析袖子与衣身,结合制图、缝制、裁剪、熨烫工艺等方面内容提出纸样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合体袖;袖山高;变体结构;弯袖型

中图分类号:TS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11-0067-02

袖子是西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件西服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西服设计的一个重点。人体的手臂是人们工作、运动等日常活动最常使用的肢体,当手臂活动时,包裹手臂的袖子直接牵动着身体,使袖子、衣身的造型发生改变。袖的结构设计既要注意其时尚造型,又得讲究其实用功能,并考虑其运动舒适。

本文论述了合体袖在袖山高、袖窿深、袖肥、贴体度、舒适度等方面是如何有机融合在一起,并达到美观、舒适、合理板型效果。根据制作西服袖子时所遇到的问题,作出结构上的分析,并做出纸样相应的修正方法。

1 合体袖结构原理

构成袖子造型的基本结构形式,大体可分为两类,即装袖类和连身袖类,它们的造型演化过程是从贴身到宽松,无论是装袖还是连身袖,贴身的还是宽松的,其造型结构的关键是袖山高。袖山幅度是指袖山顶点贴近落山线的程度,俗称袖山高。袖型是指由于袖山幅度的改变而形成的袖子外形。

基本袖山高采用AH/3是长期实践和理论确认的标准袖山高公式。在结构上,基本袖山高采用AH/3有什么实际价值和意义呢?为什么不采用AH/2、AH/4等?通过实验证明,AH/3的基本袖山所构成的袖筒与衣身的角度接近45 ?觷,对照人体工学这种状态也正好是手臂既不抬得很高,也不是垂直的中间状态。显然这对未来袖子的结构变化和造型设计(向运动或贴身延伸设计)确立了一个中性状态的基础和可靠的参照物。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状态,与它对应的袖贴体度、袖肥和袖窿深度也是特殊状态,故前者变,后者也随之改变,这就是袖子结构的原理。

2 合体一片袖和两片袖结构分析及纸样处理

2.1 合体一片袖和两片袖纸样分析与处理

按照合体袖的造型结构要求,首先要选择足够的袖山高度,以保证衣袖与衣身贴体的造型状态,并根据需要增加袖山的缩容量,即使用袖标准基本纸样,在原肩点向上追2 cm重新修正袖山曲线。然后,使原袖中线下端点向前摆移2 cm为合体袖的袖中线,以此为界线根据前、后袖肥各减4 cm确定前、后袖口,引出前、后袖内缝辅助线,并在肘线上作前、后袖弯1.5 cm,完成前、后内缝线。合体一片袖是通过袖摆、袖弯的结构处理实现的。但是在从平面到立体的造型原理上,断缝要比省缝更能达到理想的造型效果,因此,通过合体一片袖的肘省转移和省缝变断缝、大小袖互补的结构处理,而得到的两片袖结构,比一片袖结构造型更加丰满美观,更合体,更完美。

根据上述一片袖和两片袖的纸样分析,可以利用其原理通过互补的方法设计大小袖的纸样。大小袖的互补方法,就是先要在基本纸样的基础上,找出大袖片和小袖片的两条公共边线,这两条公共边线就符合手臂自然弯曲的要求,然后以该线为界,大袖片增加的部分在对应的小袖片中减掉,而产生大小袖片。需要注意的是,互补量的大小对袖子的塑形有所影响,一般互补量越大,加工越困难,但立体程度越高,相反,加工越容易,则立体效果越差。通常前袖互补量大于后袖互补量,其主要原因是,袖子的前部尽可能使结构线隐蔽,以取得前袖片较完整的立体效果。后袖缝大小袖互补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到袖衩的位置消失,这种处理既可以达到后袖造型的立体效果,又能恰当地与袖衩结合。如果熟练地掌握上述两片袖的制图方法和规律,完全可以脱离袖子基本纸样直接设计,这就是两片袖的直裁法,如图1~图3所示。

2.2 合体袖的变体结构

合体袖的变体一般是综合肘省、分片的互补关系和袖山容量的结构变化进行的。生产图中袖山头的省与断线结合的设计显然是由袖山缩容量演变而成的,其他结构和一片袖相同。

在纸样设计中,首先使用袖基本纸样完成一片袖设计,包括前、后袖弯线和肘省结构。然后按照生产图显示的袖山线与省缝的距离在基本纸样中画出。袖山线与省缝的距离影响袖山造型的立度,因此不宜过宽,沿肩头的省缝设计取决于袖山容量的位置,设在肩点左右8 cm的范围之间。依所标的省缝线迹和袖山线作切展,使原袖山分离的部分(2.5 cm)运用切展方法再增加出来,这时新的袖山省缝线段的长度大于分割前的省缝长,因此在分离出去的部分,要用切展的方法加以补偿,补偿部分要小于对应省缝线1 cm,通过归拢工艺达到吻合。从一片袖结构的主体看,主要的变化是使袖山缩容量转移为省缝结构而加强肩部的硬线造型。因此和一片袖结构功能是一样的,但外观效果变的棱角分明,这种板型比较适合不便归拔工艺的面料,如皮革。

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选用肘省转移和分片互补的纸样处理,就可以得到断缝变体袖三片袖结构。

2.3 合体弯袖型制板

经过多年的探究,本人结合欧洲品牌板型,在工作中总结了一套弯袖型制板方法。

从人体工程学角度看手臂自然下垂时,小臂向前的偏角通常为7 ?觷。我们可借鉴该理论,只要符合人体手臂自然状态的袖型应该都是弯的,袖型也会有一个向前的偏斜角。

在传统的制板式方法中,二片袖的前袖缝线与基准线基本是在同一位置上的,没有偏斜量,袖子弯量只是袖肘上的收肘量。也有些制版时由袖肘开始到袖口偏2 cm。当然该袖型也受自身功能性制约,因为传统制版前袖缝偏袖量都在3 cm左右,这是为了将袖缝线隐藏起来,让袖子外观更美观。为了保证面料特性和工艺归拔,使其肘部弯势不能过大,否则会产生工艺上的弊病,该袖型一般运用在正统西服上。而休闲服装应给人以休闲舒适和放松的感觉,所以版型更应符合人体。

两片式弯袖型制图,首先作出框架,再以上平线为圆心将竖向基准线前偏7 ?觷。以常规作法作好袖山弧线。作前袖缝线时,为了减少前袖缝的归拔量,将前袖缝偏袖量尽量减小或取消,也可上偏袖下不偏。后袖缝弯的弧度应从袖肘开始,因为人体手臂弯势也从肘部开始的。当然在实际制版时可视款式造型将其偏斜量加大夸张一些。另一片袖和二片茄克袖也可用上述方法制图。为了效果更佳,通常使用袖肘省,通过省道分割、转移达到弯曲合体的效果。

纸样处理要从整体角度以及部位的相互关系上分析原因,也要从人体结构、体形及缝制工艺等方面综合分析,立足于抓住本质,提高成衣质量,以达到装袖的外观造型与运动舒适性的完美统一。

参考文献:

[1] 王建荣.裁剪缝制一日一通[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 欧内斯廷·科博(美),戴鸿(译).服装纸样设计原理与应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 徐雅琴.服装结构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吕学海.服装结构原理与制图技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