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速”材即用·穹顶之下

2015-05-30黄彦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柴静自费专题片

黄彦

【“速”材展示】

2015年2月28日,沉寂许久的前央视知名记者柴静携其自费百万录制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回到公众视线,用近一年的时间深度解析了雾霾的生成原因和解决之道,并再次将雾霾这个话题推向风口浪尖。柴静自费调查雾霾甫一露面即引起轰动,上线1天的点击量已破600万,被点赞6万多次。柴静自费调查的雾霾,揭示了中国的大气污染极为严重,引发了许多读者巨大的同情和焦虑。自2011年秋冬季连续出现的雾霾天气使空气质量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后,PM2.5、雾霾等成热词。历经三个年头,大家对雾霾、PM2.5等词汇已然不再陌生。

【运用方向】

1.社会良知、母爱。柴静以个人身份,自费约100万元,并动用自己资深媒体人的社会资源,耗时一年多制作这部专题片,完成的是一个对关系中国亿万孩子生存安全的环境问题的调查和思考。“同呼吸,共患难”,母亲柴静在片中表达的焦虑和渴求,是为天下孩子,当然也是为所有生存在这个“雾霾穹顶”下的全体中国人发出的。

2.勇气。作为媒体人的柴静始终表现了新闻监督的问责立场。她追根溯源,对无论来自企业还是官方对造成环境污染、破坏责任的推诿,是不留情面地质询和展示。这些都展现了她令人敬佩的勇气和毅力。

3.理性思维。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公共问题,情绪表达多于理性追求,某些“社会良知”以危言耸听、谣言惑众作为代言公众的常态。《穹顶之下》是求理、讲理的。这个专题片的力量,是牢牢建立在对真相的渴求、对科学的尊重和对真理的敬畏之上的。它表达的是一个普通公民基于深刻的公民理性之上的对健康安全的生存空间的诉求。

4.环保,匹夫有责。柴静以一己之力揭开雾霾成因,这是一个弱女子的责任和担当。正是许许多多像柴静这样以环保为己任者的积极参与,自2011年秋,PM2.5和“雾霾”才成为社会热词。

【适用话题】

社会良知 母爱 勇气

理性思维 责任

【写作片段】

穹顶之下

“三月桃花尽开,雾雨弥漫江城。”

原是一幅无比富有诗意的画卷,如今却变成了人们的噩梦。人们宁可选择待在家中,代替外出游玩;人们早上一醒来,总会先了解PM2.5的浓度指数,再决定一天的安排;人们宁可带着口罩,也不愿用真面目坦然相见。一切的一切,不过是因为在我们生活的这片穹顶之下,存在着雾霾这种可怕的东西。

从几年前的温室效应到今日的雾霾污染,虽然周围变得更加美好,空气质量却越变越差,我们一直提倡的青山绿水此时此刻又应去何处寻觅呢?人类终于逐渐认识到,原来自己生存的环境竟如此不堪,可是一切都似乎太晚了,柴静的一部《穹顶之下》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处于一个怎样的重污染城市。

环境保护行动并不是单独想想就可以实现的,如果单靠臆想就能实现的愿望也就根本不需要依赖人类的双手了。城市家园的卫生需要每个人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需要我们少烧一顿煤,少开一些车,少把污染物都往空气中排放;而多的是应该完善净化程序,提倡低碳出行。只有人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我们所居住的环境才会有所改善。如柴静一样,以一己之力为环保做些什么吧。

【亮点评说】

文章紧紧围绕新闻材料,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严峻现实生动地凸现出来,阐述其危害,指出其治理措施。真切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深深忧虑和对恢复生态环境的殷切期望。

猜你喜欢

柴静自费专题片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浅析对电视专题片节奏的把握
在通往梦想的路上一路狂奔
武汉启用“医保+商保+自费”一站式即时综合支付
浅谈新闻及专题片中的同期声采访拍摄
论柴静新闻采访对客观性的践行
汪涵自费465万守护方言
自费考察
柴静:有一种日子穷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