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自主教学法的策略
2015-05-30陈秀晶
陈秀晶
摘 要:伴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深,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备受师生的喜爱,就教学优点来看,改善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对现代教育具有促进意义。本文主要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自主教学法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自主教学法;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初中的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初中思想品德教师也开始对课堂教学自主模式进行探究,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以提升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主要根据思想品德课程特点探究更有效的措施。
一、创建一个和谐平等的思想品德自主教学课堂
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能更进一步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紧密,也是自主教学的前提与基础。自主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讲究的是师生间的互动:试想,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是一个严厉古板的“老古董”形象,学生根本就不敢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因为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能就意味着会遭到教师的批评。尤其是,很多学生压根就是缺乏在课堂上主动发言的勇气,如果再看到教师表情严肃,学生一定会产生更强的惧怕心理。这样,自主课堂的氛围和实施会因为教师的上课态度受到严重地影响。经过权威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比在紧张的环境中会更加敏捷,即如果教师和善亲民,寓教于乐,那么学生在这种轻松的环境中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开发思维。
二、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在自主探究教学模式中,初中思想品德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的转变,在教学中应该更加强调学生自主求知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时刻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上的主角进行授课,一步步引导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避免传统条框式思想品德教学禁锢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
新的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更加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和分层教学: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注重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及国内外热点大事等时政资源,并巧妙结合课本教材观点引导学生去有效解读,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的能力;另外,针对不同学生还可以进行分层教学,如,针对学生综合素质较高的实验班特点,可以采取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的教学方式及训练方式,改掉由过去“材料+设置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变为新的只给“材料”,培养学生大胆结合所见所闻、所学知识,进行自己设问、自己回答或结合教材观点去解读分析材料的训练习惯,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极大程度地培养。
三、在自主教学法中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当成为孩子的朋友,加入到他们的兴趣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这样的孩子才会向老师敞开心灵。”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如是说。因此,在课余的时间,我经常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与他们畅谈网络游戏,进而晓谕他们痴迷网络游戏的危害,让懵懂的他们自觉认识到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与他们谈论玄幻小说,进而让其明了玄幻小说低劣的文学性,让被表象迷惑的学生知晓应该多读些中外名著经典,提升文化修养;与其聊哥们儿义气,进而明确感情用事会导致的严重后果,让初涉世事的他们知道遇事应该多一些理性和克制。而在构建和谐课堂的过程中,作为教师应更加积极地创设热情奔放的课堂气氛,熏陶学生。例如我在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到个人的安危荣辱”时,如果我以满怀悲愤的语调历数:鸦片战争时期,懦弱的清王朝闭关锁国,使中华民族遭受英法帝国主义惨无人道的的奴役和掠夺;如果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国耻我辱”四个大字;紧接着我又满怀自豪地讲述了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3年抗美援朝胜利,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而今中国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最后,我又在黑板上写下:“国兴我荣”,我用极其煽情的语言来激励学生,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空前高涨。
四、在井然有序的课堂环境中进行自主教学
因为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之间需要进行讨论,这时候学生之间针对某个问题就会产生分歧,当学生争论的时候,就不能避免课堂混乱,假使来时不能很好的控制课堂秩序,就会给自主教学带来麻烦。比如在学习肖像权和姓名权时,在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想自己的照片展示出来,但是由于一个学生调皮就将某个女生的照片图画了,因此两个同学争吵起来。若教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就会使得课堂陷入混乱的状态。老师可以借此问题让同学之间进行有效的讨论,并给予有效的指导,就可以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得到正确的答案。这样一来,不但使学生有效解决了问题,也避免了课堂混乱的情况发生,也提升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质量。
总而言之,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以自由灵活的方式进行教学,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端正学生的人生态度,正确做人的价值观,是每个学生在社会发展的潮流中做个有素质的人。
参考文献
[1]朱永兴.新教育[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1.
[2]谢利民.教学设计应用指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