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2015-05-30高丽伟
高丽伟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好数学的保证,也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但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逐步培养学会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乐与他人合作等内在的学习品质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作为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1.课前准备习惯:从一年级开始就要求学生每堂课上课前把数学书及学习用品准备好,数学草稿本夹在书里,作好上课准备。开始学生很难做到,这就要求老师吃点苦,坚持督促。前几个月教师上课时提前几分钟到堂,检查学生课前准备情况。时间久了,大部分学生就养成了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2.动手操作习惯: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要进行有效地操作活动就要做到:
(1)学具的摆放
对铅笔、尺子、橡皮和数学书的摆放要求。教师规定学生今天用什么带什么,不能把整个学具盒全部带来。小棒用橡皮筋捆好带来,圆片用简易的小袋子装好,计数器同桌两人摆放的位置(包括算珠的位置)。
(2)明确教师的指令
教师的指令要明确,学生操作时才不会乱。教师在说要求时学生要安静地听(可以请人重复一遍要求后再操作)。
(3)规定操作的时间
有的学生操作时会乘机玩,教师可以在进行操作时控制好时间,规定孩子多长时间完成。
(4)操作时注意学生心理
①教师的语言:谁的计数器最安静,谁的小棒最乖,谁的圆片最听话。这样拟人化的语言就让孩子自己会安静下来。
②激励的机制:例如:谁操作完后最安静老师请他上来拨老师的计数器。
3.良好表达习惯:
(1)自然大方,大声表达
孩子在幼儿园的时候因为班级人数比较少空间也较小,老师都是要求学生可以小声地说,但是进入小学后往往是大班授课,学生比较多,空间也较大,所以我们明确提出要求孩子回答问题要大声,要让全班小朋友都能听到你的想法。
(2)在数学课上逐渐学会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达。
①教师的示范:老师说的让孩子照着去说。或者有的学生说得好的,老师会说:“谁能像他这样完整地去说”。请孩子照同伴来说。
②完整地说句子:刚开始时有的孩子说话不完整,例如:比高矮中,孩子会说:“他高,他矮。”这只讲了半句,缺少了比较对象和标准。所以要完整地说:谁和谁比,谁比谁高、谁比谁矮。
③有条理地说:在教学看图列算式时我们发现,孩子刚开始在看图时他们会说很多话把图上看到的都说出来。逐渐地教师培养学生要用简练的数学语言会说从图上我知道了什么,要求的是什么。
④逐步用數学语言来表达:如教师让学生用小棒摆出12时,学生用了一捆小棒加两根,老师会问为什么这能表示12呢?学生会说:因为1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12。这就从表象发展到了抽象,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增强,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思考问题了。
⑤评价:在一段时间的课堂语言训练后,学生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同时还要会评价同伴的发言,并自己能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教会孩子学会有序地思考,有条理地表达是我们小学阶段培养的目标。
4.认真听讲,勤记笔记习惯: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所以我们主张学生在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课堂笔记。听课时不仅要仔细,同时要积极回答问题,但当学生没能正确做答时,老师不应批评,而是要表扬他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做笔记要得法,课堂笔记不是泛泛地记录老师的知识点,而是记录重要、易被遗忘的知识。
5.及时复习,积极提问习惯:为了使学习能更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通过及时复习,不仅能够防止遗忘,而且巩固了旧知。
通过培养学生复习及提问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向自己和他人提问,不时地询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等问题,这是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发现薄弱环节的有效方法;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这样学生能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向老师或同学求教,使知识盲区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减少。
6.积极合作,共同探讨习惯:通过教育学生同别人合作获取答案,并在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这样特别是对于数学知识较缺乏的学生,不再像从前那样以简单获得答案了事,因为它们发现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独立发现问题、共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7.认真正确的看、听、读、说习惯:“看、听、读、说”是小学生学习知识必备的基本能力。在教学中,要防止学生养成马虎、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不论是算式题、文字题或应用题,都应注重培养学生看得仔细、听得专心、读得清楚、说得合理完整的良好习惯。
(1)趣味性练习。教师可准备若干计算卡片或图形等,出示时间从长到短,练习难度从易到难,要求学生看得认真,答得准确。
(2)针对性练习。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适合口答的视(看)算或听算,坚持每课一练,长抓不懈。
8.认真思考、全面分析习惯:计算教学除了要求学生认真看题外,还应该把着重点放在指导审题上:寻找题中特点;思考计算法则;运用运算定律;选择最佳的解题方法。对于较复杂的题目,应指导学生综合思考、全面分析,寻找难点的突破口。
9.正确、规范的作业习惯:有些学生计算失误与智力无关,而是由于书写不符合规范或不良习惯造成的。在教学中注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业书写规范化。要求学生按照正确的、规范的要求进行作业书写。例如,指导学生认真写好易混数字(如2、3和5等);要求正确书写易混符号(如÷、+、×号等);严格规定小数点的写法及位置,防止与顿号、乘号、分节号和循环节号相混淆。指导学生正确规范从严练习,还可避免看错和抄错而造成计算失误。 (下转132页)
(上接122页)
(2)作业订正自动化。教师按规定的符号批改作业,要求学生依符号主动找教师订正作业,从而减轻教师的负担。例如计算错的打“\”;订正后补打“√”;格式不规范打“”;竖式歪斜不正打“|”;漏题打“○”。通过符号要求的训练,促使学生自动检查批改后的作业,养成主动检查和订正的良好习惯。
10.反思的习惯:很多孩子在做题时不想就做,做完后就玩。在课堂上教会孩子检查,检查的方式很多。比如:
① 做口算题时:可以手指着自查,或者用橡皮擦盖答案,再想一遍。
②做计算( )+8=10这样题型时,做完后把题目读一遍的方法来检查填得是否正确。
③数数时用铅笔打点作记号,满10个圈起来,这样一眼就能看出是多少个。在计数器上拨数后再数一遍拨得珠子个数对不对。
④看图列式后的反思:看图列算式后回到图中说说自己列的算式表示的意思,结合图来想我的列式对不对。或者看我的列式的计算结果是不是问题的答案。
众所周知,一个人如果具备良好的习惯,就会终生受益,反之如果没有良好的习惯,则会误人一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项细致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努力不懈,既要做到严,又要注意韧,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急功近利。因此,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训练有素,就可以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速度加快,并使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扎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