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投票选举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5-05-30梅颖
梅颖
摘 要:以电子投票为基础的网络选举是政治选举在形式上的一次崭新飞跃,具有传统投票方式无法企及的优越性。通过介绍网络投票选举在我国的实践现状,分析我国实施网络投票选举的适用性及利弊关系,从三个方面对发展我国网络投票选举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电子投票;网络选举;对策
一、我国网络投票选举的发展概况
作为政治参与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选举,即按一定程序和规则选择一个人或少数人充任某政治组织权威职务的活动”[1]。在当前网络蓬勃发展的社会背景下,选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互联网技术开始被运用在投票选举活动中,基于电子投票系统和电子选举协议的网络选举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第一个电子选举方案被提出,直到密码学飞速发展并突破军事应用的限制在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选举才有了可喜的进展,被诸多国家关注和运用。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尝试探索新的选举方式。1990年,我国七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使用电子表决器,这是我国传统选举方式的首次突破;1993年,朱镕基同志主持部署建设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成为中国电子政务的开始,也为网络实名选举奠定了技术基础。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级选举也开始了网络投票选举方式的实践探索。2005年,上海长宁区周家桥街道大家源居民区举办首届团支部直选,以“网络投票直接选举的形式选出本居民区首属团支部书记和委员会班子”[2];2006年,上海市闸北区宝山路街道居委会进行的换届选举中,一种基于社保卡的电子选举和网络投票方式首次亮相申城”[3];2010年,台州椒江区海门街道枫南社区党支部选举中,在外地的流动党员通过网络投出了选票,成为浙江省基层党支部实行网络选举的首创[4];2013年,无锡市率先在江苏省推用“民主选举系统”,率先在试点社区进行换届选举“电子投票”,为用信息化手段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行了新鲜而有效的尝试[5]。从以上各地关于网络投票选举的探索实践中可以看出,我国公民已逐渐意识到网络功能在政治选举中的优势和应用价值。
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网络投票选举尚处于起步和尝试阶段,尚未进行更为系统的制度设计,网络的强大功能还未得到充分利用。作为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新趋势和新特点,网络投票选举对保障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具有积极意义,探讨网络投票选举在我国的适用性,以及如何构建网络投票选举机制是当前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网络投票选举的适用性问题及利弊分析
基于电子投票的网络选举实践,在一些西方国家被证明是可行而高效的。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制度。从技术和国情两个角度来看,我国基本具备实施网络投票选举的条件。其一,基本具备了实施的技术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发展新时期,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投票选举网站的开发与运行已经完全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可以为选举网站的运行提供一些支持。而且,当前已存在一些可行并相对完备的电子选举方案和协议,相关研究机构完全可以设计出一套合理的网络投票选举流程。其二,具备良好的实践基础和应用前景。我国是人口大国,网民的数量庞大且不断增长,网络投票选举拥有大量的网上选民群体。网络的平等性和便捷性使选民更愿意采取网上投票的方式参与选举,尤其是当选民由于外出务工或经商等原因,无法返回户籍所在地参加选举投票时,网络投票选举网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完善的网络投票选举机制对政治选举具有积极意义。从选举权来看,反映了选民的真实意愿,维护在外务工人员和侨居国外的国民的选举权,实现了选举的普遍性和便利性;从效率来看,选民无需排队,选票经电子统计后结果即时显示;从成本来看,可节约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降低选举成本;从程序技术来看,个人实名注册,投票结果即时显示,杜绝或减少了“黑票”和“买票”;从政治意义来看,便于公民了解候选人的相关信息,做出更理智的投票选择。不可否认,实行网络投票选举也存在一些问题。从选举权来看,网络投票本身有可能造成新的不平等,“数字分层”可能导致相对富裕的人更容易参与选举活动, 而相对贫困的人愈发边缘化;从效率来看,也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瓶颈,如网络拥堵;从成本来看,会产生电脑设备、信息注册、信息安全防护措施等新成本;从技术程序来看,也存在不稳定性,可能遭到敌对国家的黑客攻击,选民的投票情况在网络攻击或技术干预下可能会被曝光或篡改;从政治意义来看,也有可能沦为单纯的“纸质选票变为电子选票”。
由此看来,在我国实施网络投票选举有积极意义,也具备实践基础,但同时也必须正视将会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如何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克服这些困难,实现网络投票选举,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三、完善我国网络投票选举的对策
(一)研究网络投票选举的合宪性,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爱沙尼亚在网络投票选举方面的实践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是全球第一个将网络投票方式运用于全国范围的地方选举的国家[6]。但在2005年,爱沙尼亚最高法院审结了一起因网络投票而引发选举权平等权争议的宪法案件。该项网络投票法令违宪审查案的审理经过和结果对我国网络选举的立法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网络投票是否会带来新的不平等”,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着网络投票选举的合法性。缺乏一个强有力的立法基础,就无法继续顺利地开展网络投票选举工作。
我国当前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呈现碎片化、简单化的特点,要想将网络投票选举作为一个系统性的机制运行,首先就必须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其法律地位,进而规范具体实施程序和行为。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很多基本问题,比如:网络投票选举与以往传统的选举方式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和协调?网络投票选举采取强制性还是非强制性?需要哪些辅助性的部门和机构来协助实施和提供支持?对于以上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形成网络投票选举机制的主体框架。
(二)建立完善投票选举网站,构建网络投票选举系统
目前,我国的网络投票选举更多地仍然停留在只是“将纸质选票变为电子选票”的简单层面上,应通过建立和完善投票选举网站来构建完备的网络投票选举系统,提高选举的普遍性、民主性和便捷性。
其一,完善网络投票选举网站的功能设计。选举网站的功能不应仅仅定位在选民“点点鼠标、投票完事”的单一层面,而应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网络的交互性和资源共享性。选举前期,更新候选人信息存储数据库,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搜集候选人的政治观点和重要提案,以引导选民选出自己满意的候选人;选举投票期间,选民通过选举网站了解候选人的实时动向,并最终投出选票;选举结束后,由于选举网站上保留了之前候选人公开的政治立场和施政纲领,公民能够以此为依据对当选者的实际表现和行为进行监督。
其二,提高网络投票选举的便捷性、安全性和保密性。投票系统的便利性很重要,因此要在运行过程中不断优化功能和程序,如简化搜索系统,增加语言功能和分析工具,与电子政务平台和相关监督网站实现对接等。由于网络自身的一些特性,也可能会存在选民注册信息外泄和人为操作篡改选票的风险,选民的投票情况也有可能会在网络攻击或技术干预下被曝光。因此,要不断升级和完善选举网站的安全防护系统,确保选民注册信息的保密性、选票的真实性和安全性。
(三)提供必要的物质与技术支持,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其一,做好网络选举系统的基础建设和使用指导工作。我国网民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仍有很大一部分人员至今无法使用电脑和网络,为保障他们的选举权,消除“数字分层”的影响,应对这部分人群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技术支持,并尽快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另外,对于新兴的网络投票选举系统,公民刚开始可能并不完全信任和了解,有必要指导选民如何使用投票选举网站,该选举网站运行方可与教育部门和出版商合作,推出网络投票和选举的“指导手册”,详述有关功能和操作事项等。
其二,建立完善网络投票选举的监督机制。网络投票系统是在虚拟的环境下进行的,因此其操作过程缺少透明度,存在安全性问题,也有可能滋生舞弊行为,影响到网络选举的安全性和真实性。对于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必要同时构建网络投票选举的监督机制,为民众提供监督、检举的有效途径,不仅是揭发选举过程中的违法行为,也可以检举揭露候选人或当选代表的不法行为,以保障选举的有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树雨.互联网影响下的中国政治选举[J]. 新西部(下半月).2007,(03):80.
[2]周家桥街道团工委.居民区团支部网络选举出新招[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46-47.
[3]王有佳.上海宝山路街道 首次网络投票选举居委会[N].人民日报.2006-08-10,(010).
[4]汪成明,张广民,金志良. 椒江:网络选举当家人[N].浙江日报.2010-07-02,(002).
[5]苏军,孙明,陈莺歌.无锡居民“尝鲜”电子投票选举[N].中国社会报.2013-10-11,(00).
[6]屠振宇.网络投票选举带来新的不平等? ——评爱沙尼亚网络投票法令违宪审查案[J].人大研究.2007,(04):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