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5-05-30李金荣
李金荣
摘 要: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基础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环节,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创新;解放;求异;激励;鼓励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
一、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自主探索——创新的过程
案例中,教师的角色扮演得恰当,“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教师没有引导,没有暗示,没有框框。而传统的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牵着学生:“根据颜色怎样分?”“根据形状呢?”甚至引导:“哪些是水果?哪些是蔬菜?”等等,如果是那样,就不会出现案例中那么多的分法。谈何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又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即使学生掌握了几种分法,也不是他自己探索获得,更称不上是创新,学生哪还有成功的体验?
二、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手,动手实践——创新的源泉
“实践出真知”。案例中,教师将固定的刻板的教材,变成能移动的,能操作的学具,并且是学生自己制作的。我们相信,在剪、涂这些图片时,水果、蔬菜的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甚至酸、甜、苦、辣、香、脆等,学生又似乎重新“感知”到了。涂葡萄时,学生会不会被“酸”的流口水呢。
三、倡导求异
求异是创新的基础,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教学中倡导求异,有利于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此,教师要培养学生不拘泥于一种答案的习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面对教材权威敢于“班门弄斧”,提出新观点、新见解。对此,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激励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究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疑是思维的启发剂,有疑才有问,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
五、鼓勵尝试
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对什么事都愿意去试一试。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在“试”字上做文章,为学生提供尝试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在尝试中反思、比较、发现、体验,不断纠错,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体验到创造性思维的愉悦。
参考文献:
缪正霞.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教学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