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例析

2015-05-30林乾

高中生学习·高三版 2015年4期
关键词:选官中书本题

林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间跨度大、史实内容多,课程标准要求同学们能“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教材从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选官制度三个方面介绍了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演变历程。对于广大同学们而言,发掘政治制度演变的原因,理解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比较困难。本文结合近年的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解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这一考点。

文字型材料题

例1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为削弱相权所采取的举措。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祎之为何不认可王本立宣读的“敕书”。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汉、唐时期加强皇权的措施,要求同学们具备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等信息从贤良文学之士的地位及作用角度答题。第(2)问中依据材料二中“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 何名为敕?”并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运行的程序来概括答案,唐朝中央机构运作程序是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从而得出问题的答案。第(3)问属于开放型试题,回答时候围绕上述材料,概括作答即可,本题第一小问围绕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分权与制衡关系来回答策略;第二小问从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主要出发点分权就是最终为了集权的角度来思考回答。

答案 (1)举措:任用贤良文学之士为身边近臣;让他们参与议政、奏事;令其诘难大臣。(2)说明:诏敕须由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议,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诏令被认为是违制的。(3)说明:内阁始终不是法定中央决策机构;不能统领六部。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原则:皇权至上。

点拨 本题属于文字型材料题,在此类题型中,尤其以文言文材料题难度最大,对大家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古代史功底都有一定要求。在解答时,首先是审题,搞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看清楚各个小问的分值是多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大家要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阅读材料,并找出相对应的信息,尤其是时间、材料的出处、关键词句要重点关注,这样才能有效地组织答案要点;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层次分明、语言规范、用词准确、书写工整,尽量避免低级错误以提高得分。

比较型材料题

例2 选官制度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地域性。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公孙弘者,齐淄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家贫。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年四十余,乃学《春秋》杂说。建元元年,是时弘年六十,征以贤良为博士。

——《汉书·公孙弘传》

材料二 《傅畅自序》云:“时清定九品,以余为中正。余以祖考历代掌州乡之论,又兄宣年三十五立为州都,今余以年少复为此任,故至于上品。”

——《太平御览》

材料三 崔湜,字澄澜,定州人。擢进士第,入朝,累转左补阙。……由考功员外郎骤迁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再拜中书侍郎,检校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朝野佥载》

材料四 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池田大作先生在《展望二十一世纪》的对话中谈到:“实际上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罗马制相比较,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但它同样是有限度的。鸦片战争时,在侵略中国的英国人心里,当时的制度是极为优越的。……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

——轉引自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公孙弘“为博士”、傅畅“至于上品”和崔湜“入朝”的原因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由材料二到材料三选官制度的变化对当时社会政治有何意义?

(3)依据材料四概括指出,当时中国的选官制度对英国有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它同样是有限度的”指什么?并指出这一制度在东西方产生不同影响的主要原因。

解析 本题考查汉朝、魏晋和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以及科举制的影响。第(1)问须抓住材料信息“征以贤良”“时清定九品”“擢进士第”,依次判断出当时的选官制度为征召、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第(2)问须抓住限定词“社会政治”,结合书本知识回答即可。第(3)问中第一问须抓住材料信息“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在英国也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第二问须结合书本知识,明清时期科举制走向僵化,回答出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即可;第三问回答主要原因从社会环境入手即可。

答案 (1)原因:贤良、才学;出身门第;科举考试。(2)意义: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行政效率;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公平公正。(3)影响:英国仿照中国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官员的方式,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明清:八股取士盛行,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助推君主专制走向极端。原因:社会环境的不同。

点拨 本题属于比较型材料题。此类题目中提供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物、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的材料,要求同学们通过对照、比较,分析缘由。解答时先读设问,弄清命题者意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在对设问和材料准确判读、分析的基础上,全面提取答案信息。与教材内容相联系进行解答,确保答题方向,避免不着边际的东拉西扯。大家平时做题要养成编列提纲的好习惯,编列提纲要迅速、简约,答案叙述要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练习]

1.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2. 清人王鸣盛论及汉代官制,“……三公权不及尚书……尚书又不及中书矣……要之士人必不如宦人之犹亲密”,这说明汉代( )

A.权力重心在中书 B.皇权逐步加强

C.外朝受内朝牵制 D.三省已具雏形

3. 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额推荐的察举制,实行分科考试、差额录取的科举制,这反映出唐代( )

A.官员特权受到否定 B.君主集权得到强化

C.选才注重知识水平 D.选官重视思想品德

[参考答案]

1~3 BDC

猜你喜欢

选官中书本题
希望不是作秀
清宫中正殿念经处如何选官
王言撰制与魏、齐文运承变
刘向《列子书录》之“中书”即“内书”,“中”字不借指朝廷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唐代的政事堂不等同于宋代的中书门下——从浙江高考卷中的一道选择题说起
摆放套娃
今天是几月几日
我国选官制度演变及启示
论唐代中书舍人的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