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备课的艺术
2015-05-30葛瑾颖
葛瑾颖
摘 要: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曾说:“我们可以有统一的课程目标,也可以有相对统一的教材,但我们不可以有统一的教案。因为教学方案的形成——备课必定是个手艺活儿,它不应该是大工业式的流水线上的产物。因此,我们的备课需要精雕细琢,它是一门艺术,我将结合自身听课的经历,对备课发表微薄的见解。”
关键词:明确目标;精雕细琢;一题多用
许多教师在备课时经常会参考教案,其实备课不是簡简单单地抄写教案,更不能按部就班地按教案上课,而是要深入理解教材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要明确目标,巧妙构思,充分预设可能出现的答案,了解孩子的学习起点,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加工、再创造,让课堂更富活力、更有实效。
一、明确目标、巧妙构思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在依据新课标和新教材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学生认知的过程。一节课都是围绕同一知识目标不断进行深化,每个环节又有它单独的目标,包括每一习题。因此,备课的时候需要我们明确教学目标,在它的引领下,巧妙构思精雕细琢,让我们的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案例一:“图形的变化”
教学设计1:
师:在方格纸上出示三角形的三种变化,(三个图分开)让孩子说说,图形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以此复习平移、旋转、轴对称)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图形的三种变化,今天让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图形的变化。(出示课题)
教学设计2:
把课题“图形de变化”,改成:“图”是颠倒的“图”,即旋转后得到正立的图;“形”的位置换了,即应该通过向上平移才能回到正确的位置顺序;“变”又需要旋转,又需要平移才能回到正确的位置;“换”的通过轴对称才能得到正确的字和位置。四个字的课题经过加工,课题呈现方式新颖别致,马上吸引孩子的眼球,引起孩子的注意力,其中也蕴含了课程所必须的知识基础。
师再追问:请你用学过的知识,让这个课题回到正确的位置。
同样是复习旧知出示课题,对比两种教学设计,我们能明显看出,第二种设计生动有趣,标新立异,更易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教师精雕细琢设法将学习者的注意力带(导)进课堂,好似垂钓者放设鱼饵让鱼儿上钩一般,在有趣的出示课题中,让孩子复习了这节课所需要的知识,经过这样精细的加工,让我们的课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时刻都要心中有目标,并充分关注知识点的联系与整合,在简单而重复性的温故练习中是不易达到知新效果的,只有深入地温故,才可以而且一定会起到知新的作用。
二、精雕细琢、一题多用
一节课的时间只有短短的40分钟,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如何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需要我们精心备课,每个环节进行精雕细琢,尽可能地一题多用,充分利用每一题材,让孩子在同一题材中既学习了知识,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呈现简单实效的课堂。
如:案例二“点阵中的规律”
教学设计1: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你能用横着一层一层数的方法,表示你发现的规律吗?
生:
第一层: 1 =1
第二层: 1+2 =3
第三层: 1+2+3 =6
第四层: 1+2+3+4 =10
师:同学们发现得很好,那如果我们用竖着一层一层数的方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
第一层: 1 =1
第二层: 1+2 =3
第三层: 1+2+3 =6
第四层: 1+2+3+4 =10
师:是的,同学们发现得很好。
教学设计2:
出示:1、3、6、10、( )
师:你能继续填吗?
生:15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加2,加3,加4,接下去是加5,所以是15。
师:毕德哥拉斯:数不仅有量的多少,还有几何形状。让我们借助辅助形状——点,看看它的几何形状,从而证明你的观点。
最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排列出相应的点阵。
这样的教学设计和第一遍设计的直接出现点阵,再发现规律给了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同样一个题材,第一种教学设计往往显得为教而教,而第二种教学设计,先出现数,再出现量的点,最后出现阵,让孩子多了思考和操作的过程,使其更深刻地理解点阵的含义。
总之:教师要想上好一节课,就需要有更多的付出——课前“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每个题材,对每一环节进行精雕细琢。备课简单,真正备好课却不简单,它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不断思考、琢磨、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是智慧的课堂,我们的课堂才是知识生成的课堂。
参考文献:
万兵.和新教师谈备课[J].数学通报,198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