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趣智共生在体育生态课程背景下的教学
2015-05-30邹秋芳
邹秋芳
生态课程观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国际课程发展的趋势,丰富了课程学习的内容,将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身为体育教师的我们,践行生态课程新理念,我认为就应该同孩子一起构建属于他们的体育天地。如何营造我内心理想的体育生态课堂呢?课标中提出“健康第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让学生终身受益”“快乐体育”……这一系列的关键词如同教育天空里的点点星光,不断点缀着我的生态教育梦想。
一、注重游戏环节设计的趣味性
游戏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项目,采用游戏教学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我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加强课堂设计的形象性和生动性,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学生。跑步是孩子喜欢的项目,但千篇一律的教学组织形式,排成列,哨声一响,学生向前面的终点冲去,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孩子很快失去了兴趣,一个个失去了活力,练习跑的兴趣也荡然无存。于是我在教学中加一些游戏,如“打电话”贴近学生的生活游戏,教师报出数字或和数字谐音的成语,让学生绕数字跑一圈。这样既达到了锻炼的练习密度,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练习兴趣。“红太狼、灰太狼”情景剧的游戏,让学生在动画的情景中掌握跑步的技能,灵敏的反应。通过“合作跑”“抓尾巴”“小动物赛跑——圆周跑”“迎面接力”等手段来锻炼学生的身体,并在游戏前讲解好规则,这样孩子们就会自觉地在教师的引导下玩着、奔跑着、欢笑着,在游戏中掌握技术技能,在学生快乐练习的同时达到教学的目标。作为教师,在准备内容时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更要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游戏,精心运用好游戏化教学形式,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爱上体育课,爱上运动,让学生真正快乐起来,锻炼起来。
二、注重自主教学方式的选择性
教育部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旨在让我们的学生觉得运动愉悦,而不是痛苦的。在课堂中,我是这样让学生参与锻炼的,我一直从教低年级的学生,就如在跳绳的练习中,优秀的学生可以一分钟跳一百多个,而落后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只能跳几个,甚至有一个也跳不过去的。
学生对待练习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态度,有得意洋洋的,有垂头丧气的。针对这项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学生的态度和个体差异性,我设置了竞技组、业余组、传统组等各个组别,每项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训练目标,教师则侧重于教不会的学生,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快速跟上大队伍。这样学生的练习兴趣也增加了,自信心也加强了,不知不觉中锻炼的能力也加强了,教学的目标也实现了。
三、注重语言沟通的美感性
语言,两个简单的字,但对于体育教师來说,是一个极具分量的词语。作为体育教师的我,曾经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只会说“你真不错”“你真棒!”等一些苍白无力的词语。学生听多了这样空洞的评价,逐渐在心理上无法体验到成功的欣喜。但我内心清楚地意识到,每一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老师最独特的赞美与鼓励。因此,查阅杂志,翻看体育类书籍,看名师的教学视频,成了每天的必修课,常常使自己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但又会在自己的课堂中不自觉地去模仿这些名师们的语言点拨,像无锡的陈大宁老师幽默点拨,庞燕老师的涓涓细雨般的言语欣赏,都是自己要学习、再学习的对象。接下来的课堂中,我也尝试着用贴近学生的表扬语言来激励学生。如:学生跑步快时,我不会再说,你真不错,你真棒等一些空洞的表扬词,我会对学生伸出大拇指,同时说,我看到了你身上有了运动员的潜质,如果你把摆臂摆好,大腿抬高一些,相信你会跑得更快的!当学生投得不是很理想时,我会对学生说,没关系,老师像你们这么大时还没你投得好呢,动动你的小脑筋,相信你会一次比一次投得远,加油!学生听了露出了灿烂的笑容,以更积极认真的态度投入到练习中去。这样激励的美感性语言,在肯定他们的同时又对他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励着学生进行更高的目标练习,让他们在快乐、和谐的氛围中向更高层次发展。就是自己的动作还有问题,离目标还有一段距离,但激励的语言也让他们知道自己还有希望,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付出总会有回报。”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语言的力量是无法想象的。美感性的语言更能促进学生快乐学习,快乐运动。
在教育理想国度里,我始终相信,虽然没有完美的教育,但我们可以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实践。回顾走过的体育生态教学的心路历程,我坚持在学习中提高,努力在反思中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继续在生态课堂的引领下,在“健康体育,快乐教学”课堂理念中追寻属于自己的教育晴空!
参考文献:
马仁兰.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