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学情:文本细读的好切口
2015-05-30郑存玲
郑存玲
【摘 要】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关注文本,追求文本细读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这种回归文本之举有着积极意义。文本细读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在散文教学中同样具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动态学情 文本细读 切口
一、困惑——效果却在意料外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更加关注文本,追求文本细读的广度、深度和准确度,这种回归文本之举有着积极意义。文本细读作为一种积极有效的方法,在散文教学中同样具有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在努力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但效果不尽如人意。进入课堂前,我们认为自己备的课是非常充分的,对教材的把握是非常到位的,对学生的情况也了如指掌,所以颇为得意地以为这一定是一堂好课。确实,看上去一切尽在预料之中。可是,当我们与学生开始交流时,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顺,一路磕磕碰,跌跌撞撞中总算草草了事。这已成为许多语文教师的困惑。
二、原因——动态学情遭忽视
新课程改革催生了过去较为淡漠的“学情理论”的发展,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改革都朝着“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发生转型,也就是“以学定教”。我们加强了对学生的研究,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从教师如何“教”转变为学生如何“学”,了解每个学生,理解每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理解他们不同的需求,但在散文教学中,文本细读总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文本细读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在教学中我们注重对静态学情的分析。一方面,我们老师知道,要“备学生”,要了解学情;而另一方面,在实际的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又对学情了解得很不够,把握得很不充分。这中间有一个巨大的落差。正是这种落差,造成了散文文本细读中的很多问题,造成了散文课堂教学的无效性。
三、对策——找准切口是关键
1.关注兴趣点
兴趣可以激发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文体探究地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都源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学生在面对一篇文章时,可能会有一个他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在散文教学中,我们要敏感地注意到学生的兴趣点,以兴趣点作为切入口,可以由此延伸开去,达到文本细读的目的。比如在《我与地坛》一文的教学中,教者注意到学生对文章中“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非常感兴趣。于是教者丢弃了之前准备好的设计,就从这点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引导学生读出史铁生在园中思考三个问题:第一个我该不该去死?第二个,我为什么要出生?第三个,我应该怎样活?当作者对前两个问题“想了好几年”后终于想明白了,终于感悟到作者已经对那“生”与“死”的问题释然了。由此还能带出下一个问题: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活下去?这个问题是贯穿全文的核心问题,这一关键的核心问题,带动了文本的细读。
2.关注障碍点
于漪老师曾在《拨动学生心弦》一文中说过:“教师是学生心灵的耕耘者,教课就要教到学生的心上。如果不研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对语文能力训练的需求,课往往只教在课堂上,在学生心中留不下深深的痕迹。效果不佳,应是意料之中的事。要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须在拨动学生心弦上下功夫。” 了解学情,并不是指对学生的情况泛泛而论,而是要针对某一篇具体的课文,去探测学生的学习经验—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哪些地方能读好,哪些地方可能读不好。文本细读时,学生会有困难,如果利用好了这一障碍,课堂上会开出意想不到的花朵。
3.关注分歧点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发生这种现象:同一个内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那么在散文教学中,在课堂教学的条件下,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李仁甫老师在教授《金岳霖先生》一文时,讲到“他到处搜罗大梨、大石榴,拿去和别的教授的孩子比赛。避暑了,就把梨或石榴送给他的小朋友,他再去买。”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活动:看看如果把这段描写开来应该怎么写?首先看看我们应该把哪里进行放大描写? 学生出现了分歧,一个是比赛过程中应该详细些,一个是比赛之后给小朋友们送东西的时候应该详细些。李老师让学生各自陈述理由,以这一分歧点生发开去,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不但深入理解了金先生的个性,还让学生分清了描写与叙述的区别,细节描写的作用。
4.关注漠视点
“形”和“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主要特点。“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因些,散文中有些看上去毫无意义的“闲来之笔”最容易被学生忽视。这就提醒我们,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时,切不可随着学生的忽视而忽视那些应该被关注的点。因为“形散”只是散文的表象,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神不散”才是一篇散文的落脚点。 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的细读中,我们理清了她的三天的安排,但整个课堂中,学生在概括安排时,全都忽视了活动的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天活动的安排部分,学生自动跳过,不读了!完全放弃了。于是在这关键点上,我引导学生细细去分析活动的安排,她要去看博物馆,看戏,从这些具体的活动上,我们体会到海伦凯勒对艺术的追求,同时以此为起点,细读文本,分析了这些活动背后的意识动向。
5.关注意外点
我们知道,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一切必然会导致解决问题时出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不同的策略。然而我们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怕学生“越轨”“出轨”意外”,使得他们措手不及,难以下台,于是就有意或无意地以成人的思维标准引导学生,制约学生。“意外”的出现不是坏事,它是课程的生长点,是好课的亮点,“意外”还能让人眼睛一亮,出现让人砰然心动的情节。合理的面对和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意外”,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有益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不断发展、充满变化与创造的过程,教学设计只是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学生学情的动态变化则是教学内容之一,学情的变化反映出学生的需求,尊重这种需求,关注这种意外,学生方可真的走进文本,细读文本。
【参考文献】
【1】李仁甫.金岳霖先生.课堂实录
【2】李华平.症候:破译文本的密码.语文教学通讯,2015(1)
【3】荣梅.本细读在散文教学中的应用.山东师范大学, 2012年
【4】姜国民.把握动态学情.提高课堂实效(杭州市杭州师范大学东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