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之花在语文课堂绽放
2015-05-30徐征贤
徐征贤
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科学教育,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含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小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来看,他们个性活泼,天生好奇,常常爱问为什么,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充满理想,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较强。这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好科学教育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学科的特殊性角度来看,语文教学不仅要强调工具性,更应注重人文性、科学性的教育,因此,以语文教学为依托,培养科学素养是可行的。
一、钻研教材,挖掘科学教育因素
1.文中的自然知识
《大自然的文字》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把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三者融为一体。文章条理清晰地先介绍了天上的两种文字“星星、云朵”,然后介绍了地上的两种文字“石灰石、花岗石”,最后告诉我们认识大自然文字的方法。通过研讨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文中包含着自然科学知识,如:找到北极星可以辨别方向,观察云朵可以预测天气,石灰石、花岗石能让我们了解地质的变迁。这些自然科学知识在文中并没有直接表述,而是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获得。
2.文中的科学方法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天上的每一颗星就是一个字,脚下的每一粒小石子也是一个字。”从这句话中可以知道,大自然的文字远不止文中介绍的四种,还有许许多多,需要我们自己去认识。那么该怎样去认识更多的大自然中的文字呢?这就需要科学的方法。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可以总结归纳出三种方法:观察、寻找、请教。
3.文中的科学趣味
全文通篇采用了比喻,把大自然比作了一本书,把大自然中的万物比作了文字。这样的比喻使原本一些枯燥乏味的科普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趣味盎然。尤其是文中在介绍花岗石这一种“文字”时,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深奥难懂的地质变迁知识,转化成了妙趣横生的语言文字。特别是一个“爬”字,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想了解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运用媒体,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在教学介绍北极星和砧状云这两个自然段时,我搜集了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这些自然界的事物。我运用媒体出示了一张包含北极星的星空图,在图上我标出了“小熊星座”,但没有标出“北极星”,我让学生观察星空图,然后上台在电脑上点出“北极星”。小学生的参与欲都是很强的,所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在这一快乐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认识了小熊星座和北极星,同时也渴望着能认识星空中其它的星座和星星,学生的求知欲也得到了激发。
从花岗石的介绍中了解地质的变迁是课文的难点。由文中的介绍学生能感悟到,地质的变迁是一个极其缓慢,历时极其久远的过程。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还是一头雾水。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冰到底是怎样把花岗石搬到森林里了,它是怎么“爬”的,我找来了一段“冰川运动”的录像资料。这段录像很好地补充了教材内容,并且让学生受了一定的震撼,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情感
在指导学生认识了文中介绍的四种大自然的文字之后,一些知识面比较广的学生还能说出一至两种课文以外的“文字”,这时学生是十分渴望再认识其它的“文字”。我就借助媒体出示了一首诗歌《大自然的语言》,在引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让他们感受到原来大自然中的“文字”有很多很多,而且这些自然科学现象,经诗人的手能变成一首美妙的诗歌。如此,学生既品味了语言文字的意趣,又进一步生发了学生学科学的情感。
《大自然的文字》这一篇课文的作者是前苏联著名的科普作家伊林,把握科学家的精神实质和熠熠生辉的人格魅力,让科学家们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偶像,能很好地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之情。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借助媒体出示了关于伊林的照片和小故事,让学生通过读故事,懂得伊林能取得伟大的成就是缘于他从小热爱科学、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伊林身上的这种科学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的心中也就涌动着对科学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四、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能力
课内引路,课外发展。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是有限的,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也应该从课内走向课外。教师要引领学生到生活中,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这将有更深刻的意义。学生参加了具体的实践,就能有所感,有所得。在结束了《大自然的文字》一文的课堂教学后,我布置了这样三项课外作业:(1)向学生推荐阅读伊林写的《十万个为什么》,通过阅读去了解更多的科学知识;(2)走进大自然,去探索更多大自然的奥秘,上网搜集感兴趣的科学小知识,同学之间相互进行交流,并办一张“科普小报”,在实践中锻炼才干;(3)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一种事物,认真研究,有不明白的可以向别人请教,还可以查资料,然后把自己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写下来。(三项作业中的后两项可任选一题)以阅读和写作促使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大大丰富了科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这样的作业练习,既受学生喜爱,又培养了创新能力。
虽然语文课不像科学课那样直接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但是,只要把握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语文教材的功能,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科学教育就犹如绵绵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