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变的是态度走进“蜂巢”

2015-05-30刘军

艺术财经 2015年4期
关键词:蜂巢大展藏家

刘军

除了整理每个展览的相关文档资料外,每年的年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还会制作一本年鉴。采访当日进到蜂巢三楼的会客厅后,夏季风便递给记者一本2013年度的机构年鉴,三公分的厚度,浓缩了一年来包括大展、项目、计划在内的大大小小将近三十个艺术活动,显示出蜂巢不同于一般商业画廊的另一面。

源于非盈利机构在中国发展环境的不完善与机构自身的需要,自2013年2月转型为盈利性艺术机构并更名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后,空间展览的密集度不降反增,一年二三十个各类群展以及个展,也让蜂巢成为艺术圈中的“劳模”,而对于固定员工不超过二十个的蜂巢,外界好奇如何在保障展览质量的前提下作出如此密集的展览,夏季风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事实上比非盈利机构的要求更高,我们的员工主要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每一个展览的学术梳理和布展方案的制定上,而具体的布展部分则外包给熟悉我们空间的布展公司去完成,这样我们会将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全部投入到如何提高展览的质量上面。另外每年的展览数量虽然多,但都是按照年度计划去提前准备的,通常展览筹备的时间短则一年,长则两到三年,所以基本做到了有条不紊。”

作为一个大体量的艺术机构,蜂巢签约艺术家的数量似乎不是太多,有些也没有合同约束。在夏季风看来,机构和艺术家签约,有点像婚姻,相互选择应该更谨慎一些。只有当机构越规范、能量越大时,才会有更优秀的艺术家和你合作。反之亦然,如果机构经营不规范,始终在走下坡路,艺术家离开是很正常的。“机构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好的艺术家只会选择好的机构,同样,好的机构也只会选好的艺术家。蜂巢想做的就是为好的艺术家提供一个恰如其分的平台。”

既然转变为盈利性的商业机构,销售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夏季风表示2014年中心的销售额比2013年有将近20%的上升,与其他机构负责人的看法类似,他认为当下的藏家相比之前有了显著的变化。“首先,前一辈的收藏家主要以实体产业为主:矿山、企业,但专业知识显得较为匮乏,投资的目的性比较明显。而现在这一批藏家则集中在投行、互联网、律师业、娱乐业等版块,财富积累的方式不同;其次,现在的年轻藏家都有良好的教育背景,更有很多留学海外,素质高,视野开阔,收藏目标清晰,很多人都可以说是行家里手;最后,与前者最大的不同是,他们都是出于发自内心的喜爱去购买艺术品,并表现出对艺术的充分尊重。”毫无疑问,非营利机构的运营经历让蜂巢在积累了丰厚的学术经验之余,不管是艺术家,还是国际上的重要机构、策展人的一些合作,乃至在对藏家的整合上都留下了宝贵的无形资产。

文学专业出身的夏季风早年有着官方作协的工作经历并从编辑一路做到主编,很多现在知名作家的第一本出版物都是经他一手编辑出版的,而且自己也是一位作家。他曾经出版过诗集,写过小说。从2006年开始涉足艺术评论后,文学和艺术天然的相通让他慢慢地转到了当代艺术领域并由此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寻找并推广具有东方美学意义的当代艺术。这也是他掌舵蜂巢之后给机构的定位。

他特别提到了艺术家梁铨,“我和梁铨在很多年前就是好朋友了,我还在作协时编辑过一套重要的作家文丛,当时的装帧设计就是由梁铨老师完成的。体味梁铨作品中的文化意象,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一些与古代大师运用的意象不谋而合,具有高度的共性:都是澄明的、高远的、谦恭的、安详的,可以说这些都是东方绘画美学的组成部分。”

翻开年鉴,蜂巢一年的活动绝对可以用“密集”两个字来形容,5个国际标准化展厅,4000平米的空间面积,在保证空间都能被最高效利用的同时,展览的学术性同样让夏季风颇费心思:在常规的长物志、生成、中国当代水墨大展这几个蜂巢品牌展览之余,年轻艺术家扶持计划也在平稳开展,“生成”系列展从设立之初便旨在关注、研究和讨论年轻艺术家的工作状态和创作成果,希望借此呈现出年轻及生成的魅力。“蜂巢邀请知名策展人策划的展览基本占到60%,其余的则由我们机构内部的学术团队完成。”之前更有为了屠宏涛的个展而来回多地沟通,邀请到台湾著名策展人王家骥来策划的不辞辛劳。后者曾经出任过威尼斯台湾馆、台北双年展等大展的总策展人。

从祖父辈开始,家族中便有人远赴欧洲发展,这样的背景也让夏季风和西方艺术机构的合作有了更多的便利,并借此推广了不少艺术项目。在持续性的合作过程中,夏季风越发感受到中国当代艺术这些年的变化。“从最早在国际上推广和中国当代艺术有关的项目时,我们总是处在一个被支配的位置上,声音很小,整个关系是不对等的;到后来慢慢地开始双方可以平等对话,而现在则是很多西方主流机构主动表达了希望同我们合作的意愿,中国的当代艺术正在变得愈发主动。”

2015年的开年大展是四月初开幕的“秩序的边界”,这个展览三十余人的艺术家名单涵盖了蜂巢所定位的:具有东方美学意义的老、中、青三代艺术家,这其中除了国内艺术界再熟悉不过的赵无极、梁铨、丁乙等人外,还有刁德谦、林寿宇等这些并不太熟悉的名字。“2015年是‘85新潮美术运动三十周年,回首过去的三十年,我们发现中国当代艺术的许多艺术概念和方式,都值得重新梳理和反思。这个展览是对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一种反思,是去现实主义趣味、让艺术回归艺术本体的一种尝试。”作为此次策展人的夏季风这样解释这个展览的初衷。

为了筹备这个展览,蜂巢提前一年多的时间从私人藏家、博物馆、机构中借展到许多重要作品,与之相关的运输,保险也投入巨大。“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会系统地梳理中国的抽象艺术在这过去几十年间的发展轨迹,同时也介绍一些并不太为国内艺术界熟悉的大师,像刁德谦,他1940年代出生于成都,是20世纪后半叶观念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1960年代后期就进入了纽约艺术界,这位重要艺术家的作品被广泛收藏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的多家公共机构和私人藏家手中。通过这个展览我们希望国内艺术界对抽象艺术的认识能够更全面,而且也会直观地感受到我们自己具有东方美学的抽象艺术是如何演变发展的。”

除了日常工作需要对于当代艺术的关注外,私下里夏季风自己对传统中国书画的收藏已经很多年了,尤其对于金石書法的偏爱从他挂在VIP室的几幅作品中不难窥见。蜂巢每个展览除了常规销售外,也会由自己的学术委员去评估适合蜂巢学术理念的作品去收藏,只要是优秀的作品,无论年轻还是资历深的艺术家,都会被纳入其收藏体系。这也是夏季风口中对于一家有学术理想的机构长远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到蜂巢一楼的空间,上一个展览基本已被清空,看不出之前太多的痕迹,夏季风告诉记者4月份的开年大展很多作品已经在入关和协调运输的过程当中。“我们今年的展览活动会比之前更密集,国际项目也会有大动作,包括西班牙艺术大师戈雅的展览,这个项目实际上我们已经在几年前就开始筹备了。”2015年,蜂巢将会继续以自己的步调快速行进在当代艺术的快车道上。

Q:2015年蜂巢对比2014年最大的变化将会是?

A:展览更多,力度更大,学术更纯粹,方向更明确。

Q:在调整为盈利性机构之后,在运营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A:如何在商业经营中继续保持学术的高水准。

Q:蜂巢最让你印象深刻的一个展览是?

A:印象深刻的展览不少。如果非要选一个,我选“绘事后素:梁铨+金石”双个展。

Q:希望今后当人们提到“蜂巢”这个品牌时,最先想到的词会是?

A: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推崇东方艺术美学的中国本土艺术机构。

Q:你怎么看2015年国内当代艺术的发展趋势?

A:大面平稳,局部上升。

猜你喜欢

蜂巢大展藏家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
战“疫”白河畔 人大展担当
“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入会作品选登
走进科学
第九届CIT大展已圆满落幕 热切期待明年第十届CIT大展
蜂巢大变身
换蜂巢
藏家之友
藏家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