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2015-05-30张丽红
张丽红
“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有一位哲人这样说过。一些社会学家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结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这说明,听在人们交往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的孩子从呱呱坠地起就通过倾听,逐渐熟悉这个对他们来说全然陌生的世界。善于倾听他人在人际交往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倾听还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它影响着幼儿其他能力的发展。
一、个别化环境的创设,让幼儿有目的地倾听
倾听是人类接触世界、表达自身的第一步,是孩子接触社会、接受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孩子的倾听能力较差,具体表现在:有的孩子不会也不想倾听,有的孩子不能耐心地听完别人的讲话,有的孩子听不懂或者听不明白别人在说什么,还有的孩子已经形成了不良的倾听习惯等。为了转变这种情况,激起幼儿的兴趣,我们创设了“小小录音室”的活动,在根据幼儿兴趣自己选择图书后,按照图书内容有目标、有层次地把阅读图书的要求和图书的主要内容录在磁带上,通过录音机和幼儿对话,请幼儿在倾听录音的基础上自主地阅读。我们还创设了“纸偶戏”等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幼儿分为表演者和观众,表演者操纵着纸偶讲故事,故事讲完后,幼儿之间可以根据故事内容互相提问。由于每位主讲的小朋友都是有备而来,自己编的故事内容也符合绝大多数幼儿的经验,所以幼儿十分感兴趣,很容易引起共鸣。幼儿喜欢听了,自然会集中注意力专注地听。这样既激活了幼儿的思维,又使幼儿从单向地听到互动式地听故事,提高了倾听的敏感性。
二、小组活动,增强合作倾听的技巧
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对于被动地听总是不那么喜欢,这样倾听的效果也比较差。那么我们可以采用幼儿感兴趣的小组合作交流、自主讨论等形式,给幼儿营造一种宽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在互动讨论和交流中使幼儿乐意倾听、学会倾听,使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绘本故事《鼹鼠爸爸的鼾声》画面饱满、内容丰富、形象可爱、情感凸显,整个绘本从头到尾,细节中透露着“浓浓的父爱”。中班的孩子渴望父母给予自己更多的关注与陪伴,而平时生活中主要是妈妈的陪伴比较多,为了让幼儿知道爸爸工作的辛苦,
我们通过了解鼹鼠爸爸打鼾的原因和工作的辛苦,联系现实,使孩子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采取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让幼儿讨论“为什么鼹鼠爸爸会这么累”。让每个孩子都能各抒己见,然后小组再推出代表综合或采纳合理的回答,这样既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又巧妙地让不同水平的幼儿提高了倾听能力。
三、以故事为载体,增强幼儿的理解性倾听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让孩子多看一些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图画故事,可以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还可让孩子听一些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儿歌等,当有声有色的话语伴随着美妙动听的音乐,将孩子带到幻想世界中,他们会完全忘却自己,一遍一遍地去聆听。幼儿都喜欢新鲜的事物,因此,我们尽量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讲述、表达故事,使幼儿对故事感兴趣,从而认真、安静地倾听故事。比如,可以将教师有意识组织的特定情景下听和无意识倾听相结合。对于年龄较小的托、小班幼儿,教师可以借助木偶、头饰等进行故事讲述;对于年龄稍大的中、大班幼儿,则可以将故事中的问题放在前面,引导幼儿先讨论、想象,这样一方面能使幼儿带着问题认真地倾听故事,另一方面在倾听的过程中还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另外,还可以让幼儿模仿故事中的对话,表演故事中的内容,以充分激發幼儿的兴趣。比赛、奖励等方法也可以在中、大班幼儿倾听故事中采用。
四、以指令刺激,增强幼儿的有意倾听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为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老师和家长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比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交给孩子一些简单的任务,让其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老师可以在活动中强化幼儿的有意倾听,进行听记指令的训练,一开始可以把幼儿所听到的记忆任务与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联系起来,然后逐步给他们提出一定的实践任务,要求逐渐加深,引导幼儿把听、记与行动有机结合起来,并适当布置适合幼儿完成的家庭任务。同时父母也要有认真倾听孩子心声的习惯,让孩子感到被尊重,这也是孩子养成倾听他人习惯的原因。
从小播种下良好习惯的种子,将会获得命运的收获。有良好倾听习惯的孩子将终生受益。印度大诗人泰戈尔也说过:“把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是行为;把行为播种下去,收获的是习惯;把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是性格;把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是命运。”由此可见,习惯决定着每个人的命运!
参考文献:
马秀丽.思维游戏课程中幼儿倾听习惯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