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徐晨阳?心象的肌理

2015-05-30

艺术财经 2015年4期
关键词:心象层层意念

南朝的宗炳在《画山水叙》中说: “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提出圣人以“道”立于心,应万物变化而悟“道”。寄情山水,将自己的孤洁心境寄托于尺幅之间,高远志趣表露在点画之外,也是悟“道”之径。

“心象的肌理”中的“心象”意在“澄怀味像”关照心中景象;而“肌理”体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创作形式。

心象是就我的绘画内容而言。从东方艺术的范畴来看,心象是相对于意象的。一直以来,谈到中国的绘画艺术,总是会谈到意象绘画。主要指写意画、文人画,讲求逸笔草草。现在我们看中国的传统绘画,更多的是从意象绘画的角度来研究。而我觉得中国传统绘画里还存在另一条脉络,我把这条脉络称之为心象绘画。这个传统可以追溯至北宋甚至更早。以北宋山水画为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或者郭熙的《早春图》,他们的绘画与之后的山水画存在很大的差异。他们的作品看上去是很写实很具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画中所精心描绘的并非现实中的某座山峰,某个景观,而是胸中丘壑的呈现。虽然画面所呈现的似乎很具象,甚至有着超越现实的真实,但那是一种心象的风景。

就如同我现在的绘画一样,我要寻求的是心象的绘画表现。表面上的具象与写实并不是作品的重点,我只是在用画面中的形象来表达我内心的意念。

从世界艺术的范畴来看,心象绘画又与西方具象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如前所述,心象绘画尽管表面上看似乎非常的具象,却并非写生得来,也非现实的写照,而是外部世界投射于画家内心后,与主观意念融合后,绘画臆造的景象。是画家对自己内心物象的体味与表现,是构筑于意念和经验基础之上的。其视线是向内的,投射于心灵,是一种内观,东方艺术的特点在于对世界的观看方式上。而西方的具象是画家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观察与描绘,是一种理性的再现。

而对于这种心象的表现,我运用了一种独创的绘画方式。既区别于西方传统油画表现方法,又非水墨画的宣纸与墨,而是用油画及综合材料,在有肌理的画面上层层堆积,产生出一种色彩斑驳,色点、色块重叠交融、极其丰富的画面效果和肌理。堆积的疏与密、色彩的强烈或暧昧、厚与薄、丰富或单纯,都会因作画当时心念的移转而变化。因此,看似无规则的色斑,实是情绪和意念的堆积,如同心象之凝结。因为形成的是斑驳的色点,远看有晕染的感觉,像是岩画,又似中国水墨山水画中的皴法和层层的点染。

这种点点实际上非常接近我對大自然的那种感觉。对于自然,我最先的感觉是茂密的丛林,长满苔藓、杂草蔓延的地方,一些不知名的小芽从土里冒出来,一片一片的植物四处繁衍。这样的场景是自然生命的体现。包括那些远山,如果只是用色彩、用明暗、用色块去表现,总觉得与自己的感觉不贴切。因为实际上山上有着非常多的植物,层层叠叠的树木,点也好,线也好都是很接近自然的表现,与想要表现的对象是很贴切的。因此这种层层叠叠的点的技法又与我对自然生命的感受结合到了一起。我曾经在日本的筑波山脚下住过两年,住在一个带一圈院子的两层的小楼里,院内有十几颗各种树木和繁多的花草。草坪不大,却很精致,松树下巨大的黑色卧石上放一只盛水的小盅,那是让小鸟来喝水的。一条乡间水泥路经过院门前,路那边即是水田。我经常沿着小路在筑波山脚下散步。到处是高大的树木和茂密的灌木丛,树根盘根错节、枝叶郁郁葱葱,田埂上、树下路边有密密层层的细小植物。在那样的一种环境里,世界就是由层层堆积的点和穿插其间的线组成的。因此,画面所呈现的点与线,既是自己的表现需要,通过自己的方式,对油画既成技法的解构:又是我对外部世界真实感受的体现。(文章由新绎空间提供)

猜你喜欢

心象层层意念
层层深入写“端午粽”
意念机器人(上)
层层请示≠层层重视
层层批示≠层层落实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论意思、意义与意象
舞台表演中演员的“心象”分析
涓滴意念汇成河
女人味,层层绽放
意念打字,让幻想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