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拍卖行

2015-05-30

艺术财经 2015年4期
关键词:版块艺术家创作

学院派作品受众广

尚扬的作品有其特别之处:学院派出身,艺术风格介于抽象与写意之间,其抽象意味与赵无极,朱德群这类身处西方文化语境下的作品明显不同,对比当下年轻一代抽象艺术家也迥然相异。加之从1980年代至今,艺术风貌不断嬗变,是较早就对绘画观念,材料试验进行深入探索的代表艺术家,市场对其作品接受度较高,虽然进入市场很早,但总体数量少,市场相对较为平稳,并未有明显起伏,说明藏家对于以尚扬为代表的一类有深厚人文底蕴,创作脉络清晰,作品又兼具试验性的学院派艺术家作品有着良好的市场信心。

尚扬《诊断-3》 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荐

中国嘉德于去年秋天推出尚扬的《董其昌计划-5》,在藏家热烈追捧的高度支持下,创下了尚扬后现代主义东方式抽象作品的最高成交纪录。本次春拍,中国嘉德再度推出尚扬于1994年创作的作品《诊断-3》,这是尚扬上世纪80年代末阔别写实主义“黄土系列”创作进入综合风格自由表达“转型期”的重要代表作。这件作品曾参展于94美术批评家油画提名展,在云集中国当代重要艺术家代表作的展览中,《诊断-3》依旧脱颖而出,受到一致好评,后被多部重要艺术文献和研究尚扬的著作画集收录出版,其艺术学术的经典性无可争议。

出于艺术家敏感而深锐的观察本能,尚扬从这原本平白的生活“小节”中体认到生命存在的另一种方式,并将这种遐想不断延伸,最终成就了他“诊断系列”作品的诞生。开始时他只是用涂鸦似的手法把诊断的情形画下来,随着构思的不断升华,由漫不经心逐渐步入精心勾画,“诊断”所包含的意象也随之愈加丰富起来。正如本件《诊断-3》中所描绘的,他将麦当劳、心电图、X光片、云雨、汽车等生活中互不交集的事物有机结合于一起,使作品具有了明确的当代属性,在轻松诙谐之中,产生了耐人寻味的意味。尚扬的“诊断系列”,是对人们心灵的诊断,上世纪末大陆物质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同时,精神、心理等方面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紊乱,价值观念的混乱和失落,使艺术家沉入长久的思考和困惑。尚扬作品中诊断者也同是被诊断者,不禁“使人想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这是对工业化时代人类生存状态的文化诊断和自我反思”。尚扬以波普艺术的幽默和涂鸦艺术的天真表现了这一严肃的时代问题,他将“大风景系列”的平面化抽象意识延伸至“诊断系列”之中,同时在松动的黑、白、灰油画色彩中流露出率真的书写性,在看似随意中保持着严谨的控制,显现出艺术家于创作中高超的驾驭能力。

名家写实表现稳

当代艺术版块中,写实油画因其吸引了一部分忠实的藏家群体,故而一直以来都是每年拍场上关注的焦点,在其他版块涨跌间,其表现却非常平稳。与陈逸飞,王沂东、郭润文等艺术家唯美,怀旧的写实风格迥异,石冲的作品写实与前卫并行,对画面肌理,质感的研究,使其写实绘画自成一家,也是“新具象绘画版块”的重要艺术家,其作品技法扎实,极具表现力,但市场价格较前几位动辄千万级别不同,其市场的可承受度更为广泛。在目前市场谨慎,拍行求稳的大环境下,价位区间更为理性的写实作品将会受到更多关注。

石冲《景中人之六》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荐

石冲1990年代的艺术无疑是具有批判性的,他在这一阶段的作品《生命之像》、《欣慰中的年轻人》和《外科大夫》等都展现了宏大的叙事场域,通过身体的种种意象来表现对人类文明隐疾的残酷揭露,而在2000年之后,他则更加倾向于挖掘人性的深度和对生命本身的现实关怀。这些特质在他的《景中人》系列中被很好地詮释出来,这件作品保留了石冲作品一贯的观念性的痕迹,模特站立在有水的巨大玻璃容器中,光线经过玻璃和水的多次折射,将身体的轮廓投射到布满水痕的玻璃板上,物象在小块的玻璃上变得破碎而陆离,在水面之上的人物面部则变得模糊而难以分辨,营造出扭曲交错的氛围,这使得具象的图像获得了抽象的形式感。在石冲的画面中,对象的面部总是被刻意模糊和弱化,这种处理方式使得他对“身体”这一母题的关注变得更加纯粹,对细节的精确捕捉和对皮肤肌理的反复刻画反映出人物内心的意象,波动的水面、玻璃表面附着的水痕和微小的杂质被忠实地记录在画面上,并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融入身体和生命的母题中。

《景中人》系列与他之前的作品相比,向观者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超现实主义的荒诞和被抽离的错觉,难以捉摸的深色背景割裂了画面与现实的联系,物象在被凝固的瞬间成为一种永恒的图示,唤起我们对身体本身的关照。石冲的作品无比具象,不同寻常的巨大尺幅和精湛的写实技巧将绘画的视觉性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他又巧妙地借用空气、水和玻璃制造一种看似杂乱的无序感,同时不遗余力地用油画颜料制造一种综合材料的肌理感,以达到解构具象和超写实的目的。石冲的作品又是无比观念性的,从最初的构思设计、搭建场景,到拍摄纪实照片,都是观念艺术最常见的制作程序,而最后将数码影像用油画颜料重新物质化,他将其称为“非自然的摹本”,其实是运用了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常用的“挪用”技法,这一系列的程序本身就是一次大胆的行为艺术的创作。

抽象版块受关注

在2015年春拍预展上,香港苏富比,保利香港不约而同地都带来了王光乐的作品上拍,同样选择的还有北京匡时,在最近两年市场在新水墨大热后,可以说都相当看好抽象版块接下来的市场表现,王光乐的“水磨石”系列是市场上其认知度最高的代表作品,而“70后”的年龄段也是目前艺术市场的中坚力量,当下抽象版块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多家指标拍行均选择抽象类的作品,相信市场对这一部分仍有较大的吸货空间,但值得注意的是王光乐上拍虽然数量不多,但比较集中于“水磨石”和“寿漆”两个系列,对于后市价格的提升有待观察。

王光乐《水磨石》 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推荐

2000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的王光乐是艺术家组织N12的重要成员。王光乐的创作风格由写实走到观念性抽象,成为N12里面非常重要的一员,有着广泛的影响力。“水磨石”系列是王光乐毕业以后创作的第一个系列作品,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水磨石”有着里程碑的意义,是他作品风格的转折点,同时亦打开了近年当代中国艺术追求极简或抽象的潮流。《水磨石》创作于2006年,正是这一系列作品中的重要代表作。

王光乐自己描述“水磨石”时说:“实际上我的作品一直被人列为抽象,但这不是我的出发点。像水磨石我一开始就是在画一种建筑的材质,用很写实的画法。但是这个东西本身作为一个题材很‘淡,不像画一个苹果能被人辨认得很清楚;可能有些人还不知道水磨石这种材质。‘黑底白点有一种图案的性质,人家就会误以为是抽象。相同的题材如果不断重复的话,画面上的变化就会牵扯到语言的问题。我觉得与其说抽象,不如说‘非叙事,一般看一个作品大家会去辨认里面的形象,然后去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但我认为绘画更多是一种可视的形象,抛开题材也可以直接注入观念,我对这个比较感兴趣。”

正如王光乐自己对“水磨石”的解读,《水磨石》远看似抽象,但近看其实是非常写实的作品。画面光斑形状不同,每个小石头在阳光的照耀下也各有不同,王光乐用完全写实的手法描摹了每一颗小石头,他甚至还画出了水渍在石子间洇开的效果。但是在这里,光,不再是印象派绘画里的光,而是指向精神层面的,在王光乐平均用力于每一颗小石头,不厌其烦地画出成千上万颗小石头的同时,一种朴素的终极关怀已经潜伏于他的绘画中。对艺术家来说,极度精细及仿真的细节,除了给予观者视觉上的震撼,更是艺术家创作时间的具体记录,是时光流逝的见证。漫长及不断重复的创作过程,考验着艺术家的耐性,艺术家在过程中认识及控制自己身体,在平静的绘画过程中,感受着生命,尤如僧人修行一样。这种创作方法更重要是让观者沉醉其中,在震撼的细节中,体会生命的流逝。

红色经典藏家捧

这件《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代表了市场上又一个“盘”不算大,但表现稳健的版块—红色经典,由于作品表现的题材多为重大历史事件,政治人物,故而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这一版块同写实相似,有一批固定的买家,其收藏群体中很大一部分有历史情结并不乏经济实力。作品体现的价值观和文化意义是藏家选择购买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件拍品的作者古元,詹建俊都是老一辈美术家,主推其作品可见拍卖行对这一经典板块的预期很高,回顾历年红色经典拍品的成交不难发现,诸如陈逸飞的《黄河颂》,刘春华《毛主席去安源》,靳尚谊的《毛主席全身像》都能很好体现此版块的稳定。

古元、詹建俊 《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 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推荐

1971年,为了纪念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三十周年,周总理命题,并指定古元与詹建俊合作创作了这幅《纪念延安文藝座谈会三十周年》。这幅作品当属詹建俊与古元的第一次合作,构图与风格的差异统一在画面中显得十分协调。詹建俊笔下延安风格的毛主席与古元的延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交相呼应。渐变的背景和毛主席衣领部分的虚化不仅让画面增加了空间感,另外还让画面的上下部分更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詹建俊的毛主席肖像、古元的延安风景——这件作品完美地结合了这两位著名艺术家最擅长的题材。画面中的两个部分集合了两位艺术家典型的创作风格,却又能独立成篇。古元的创作尽管尺幅不大,但是画面中的细节却是把握得淋漓尽致。画面中的人物虽小,但细节中都印刻着古元版画中的素材影子。例如挑担的妇女、包头巾的陕北汉子都取自于真实的生活,又加以高度的提炼。背景的建筑也是真实地还原且概括了当时的延安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例如左上的宝塔山、窑洞以及左下角的中央大礼堂。30年后他再次还原了当时在陕北革命根据地,欢快的气氛下,人们用歌舞表达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当时,延安鲁迅艺术学校的秧歌队在南泥湾演出的《兄妹开荒》这出戏,给毛主席和中央领导同志及延安的老百姓留下深刻的印象。

早期油画需突破

关良代表了20世纪早期油画这一版块,目前各家拍行基本都已将其列为每季常设项目,但除了常玉、丁衍庸,潘玉良等极个别艺术家作品创出高价甚至天价外,这一版块基本是以价格区间稳定,拍品数量稳定,艺术家群体稳定为主要特征,在目前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这些拍场常客作品被推高到后继乏力的时候,以关良为代表的第一代西画家作品由于其美术史地位的重要性,存世作品数量少,以及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作品价格将会稳中有升。不足之处在于相对于其他板块而言,该版块呈现出盘稳而成交额总量增长略显缓慢的态势。

关良《杭州灵隐寺》 北京诚轩拍卖有限公司推荐

关良的戏曲人物是20世纪中国艺术史上的经典,稚拙天真,用笔洗练,构图空灵,中西艺术的融汇不着痕迹,达成极为个人化的风格。想来,这便来自他对艺术“单纯化”的最初理解,用笔用色无比精简,突出每一笔、每一色的用意。在关良数量并不丰厚的风景油画中,亦可见这种艺术态度。“文革”之后,遭遇“耳闻锣鼓声,胆颤又心惊”的关良,看透是非,心境淡然,西子湖畔的恬静与自然更成为他内心之所向。《西湖素装》、《杭州灵隐寺》、《三潭映月》等佳作都是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创作完成的,于艺术家一生而言,更具一番独特的意义。

相较戏曲人物,关良的风景油画存世要少很多。20世纪50年代赴东德画有一系列精品,70年代在杭州亦有数幅佳作,《杭州灵隐寺》便是其中之一。西湖名胜多,自古名家笔下胜景无数,关良只取游历记忆中一处小景,未见堂皇古殿,雕梁画栋,香客络绎熙攘;只画出林荫小道,游客二三,远处凉亭似有古刹气质,但一座略去一半,一座遮去一半,可见关良意不在名胜,只取平凡时刻的平凡景物,描画个人感触。

在风景油画中,关良善于把巨大的空间、复杂的色彩关系和质量结构单纯化,但又善于表现出景物的气势。风景中的人物一般都小而拙,但神气十足,为景物提神。此画的经营从左下的小径,右侧的大树开始,小径斜向延伸,大树顶天立地,由此两者定下基本结构。西方传统风景常以路或河为构图核心,既可以强化景深,又借此组织景物,一举两得,自19世纪中期马奈、塞尚等人开始,空间深度不再是重点,而以绘画平面性的媒介特征为核心。如塞尚的《圣维克多山》,虽有远山却分明不远,有近树也无谨细的刻画。关良此画的经营也是如此,透视无需逼真,景物无需立体,只要枝叶繁茂,肆意生长,线条挺拔、错落,自然生机盎然。关良非常欣赏马蒂斯,认为他是“单纯化”艺术的代表。此画用色也如马蒂斯饱满大胆,鹅黄翠绿,相映而成变奏的乐章。

F4精品仍力挺

当代艺术F4早已不再是市场关注的焦点版块,之前的明星级别的艺术家作品成交价均有一定程度的回落,但其中方力钧可以说是一个例外,一方面体现出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流通有着严格的考量,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则是其活跃的学术活动与持续性的高曝光率。“方力钧走进高校系列文献展,已经持续多年,并仍在继续。这件《1996.4》是艺术家比较重要的代表作,同保利2013秋拍现当代艺术夜场拍出高价的《1997.1》同属艺术家经典代表作,此次推出必然有其市场支撑的理由,表明只要是知名艺术家的巅峰之作,市场信心依旧坚挺。”

方力钧《1996.4》 苏富比拍卖(香港) 推荐

《1996.4》中的背面光头是方力钧所有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符号,并曾三度出现在他的创作中,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它最早于1991年出现,并反复在1995年再次使用,《1996.4》是集大成之第三件作品,尺幅巨大,宽达2米半。同样尺幅的第二张作品《1995.2》现为香港M+希克藏品,足见《1996.4》同属博物馆级,是次首现拍场,实属珍罕非常。

方力钧是“玩世现实主义”的领军人物之一,其作品以活泼及无聊的光头人物、看起来含糊却又暧昧的动作、及非现实的荒诞的空间感等,构成光头潑皮形象,深入地表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的集体心理状态。著名艺评家栗宪庭更把方力钧的风格定义为“玩世现实主义”,影响深远。“方选择偶然、平庸、无聊的生活片断作为艺术语言的第一层,其次把画中人物剃光了头,构成他艺术特色的核心,所谓泼皮,更多是从这画表达出的。”这种心态并不难读懂,改革开放后都市化、市场化进程加快,这种自嘲心理恰恰是方力钧在当时在都市中被边缘化的无奈与无聊的真实写照。

量少质精价必高

从三联画《苍白的不只是你》在2012年苏富比春拍当代艺术版块中以662万港币的高价成交后,“70后”艺术家贾蔼力便成为这一年龄段艺术家的代表,并引发了市场上对“70后”艺术家已经成为新的市场中坚的广泛讨论,贾蔼力的作品受市场热追有两个重要的因素:其一,他释出拍场的作品数量非常少,其二,他曝光相对同辈艺术家要少,更多是在拍场,是一个完全依靠市场而被大众认知的年轻艺术家,另外其创作偏爱大尺幅作品,使其价格相对较高,故综合因素考量下,其市场表现及未来趋势应该比较乐观。

贾蔼力《无名日2》 佳士得拍卖(上海)有限公司推荐

佳士得2015年上海春季拍卖将于4月25日于上海半岛酒店举行,并将于4月17日-18日携拍品于北京国贸大酒店进行巡展。4月25日当晚举槌的亚洲与西方20世纪及当代艺术晚间拍卖中将特别呈献艺术家贾蔼力创作于2007年的一幅作品《无名日2》。

在《无名日2》中,贾蔼力以史诗般的视角,描绘了一个人类所处的混浊却真切的世界,艺术家通过叙事及反叙事的方法,将主人公对过去历史的记忆,存在当下的现境,以及对未来预测的先知感。他以近乎平行的构图,将不同的时空片断汇融成一种静默却又极具爆发感的场景,让观者游走于真实而虚幻的空间,并得以精神的启示:在记忆的真实中追寻渐已模糊的信仰,在现实的彷徨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在未来的期待中求得安慰及感悟。

猜你喜欢

版块艺术家创作
每章一练之“反比例函数”
《科学与社会》“STS研究”版块2021年征稿启事
加大对“无抗”、“替抗”的产品的研发,润盈明年要在中草药版块再度发力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创作随笔
拾起遗落在祖国版块上的明珠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