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战争中浴火重生的民族精魂

2015-05-30庄稼汉

参花(上) 2015年4期
关键词:皖南群山作家

庄稼汉

在长篇小说《沉默的群山》的扉页写着这样的两句话“献给我历经磨难的祖国,献给我的英勇不屈的先辈”。看到这两句话时,不禁想小说的作者要把怎样的一种情怀献给自己的祖国和先辈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式思考,走进作家用文字方阵营造的一个宏大的叙事史诗中,不知不觉中就走进了一颗跳荡的丹心,并被一股赤子情怀浸润与包围着,深切地体会着一部民族奋斗与成长史带给我们的震撼与感动——一个民族在战火纷飞的国难中经历着涅槃与重生,一座座沉默的群山在山河破碎的磨难中渐次爆发成一种顶天立地的豪侠之气,以铁马踏冰河、利剑驱敌寇之雄浑气势,为民族崛起与振兴注入了磅礴的力量,让一个伟大民族的新生之梦蓬勃成长。

在作家的笔下,苍茫群山被赋予了强烈的象征意义,在小说中,作家借小说人物程学理的话,把这种象征意义阐释得比较清晰明白:“能拯救我们中国的,只能是我们的民族,是我们那无数的人民群众,他们现在就像是一座座沉默的群山,他们的下面奔涌着的岩浆一定会喷涌而出,给中国带来新生。”然而,作家并没有用一味的说教阐释群山所承载的象征意义,而是以一种典型生动的文学叙述手法,将这种象征意义抽丝剥茧式地融入到纷繁复杂而又精彩迭出的故事情节叙述当中。所以,当我们读者一旦进入长篇小说《沉默的群山》雄厚的历史背景和宏大而细致入微的叙述语境,我们就会发现,许祚禄属于那种会讲故事的作家。而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作家始终将精彩故事,与人物命运的沉浮紧紧联系在一起,并在人物命运的跌宕变化中,塑造一个个生动而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

新旧文化思潮的兴亡更迭,战争年代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情感世界的儿女情长,家族兴衰沉浮,戰火中的人性变幻……一段段看似鲜血淋漓的情形,一个个充满豪侠又不乏柔情万丈的人物,一个个写满民族耻辱和不屈抗争的精彩传奇……在作家的笔下,有了极强的生命力,伴随着一行行文字的铿锵足音,一页页故事,彷佛有了无穷的韵律,在跳荡的战火中起伏闪耀、光芒四射,把浓浓的生活情趣呈现在人们面前。而在这浓浓生活情味的背后,是一个民族发自心灵深处“还我山河”的呐喊,和前赴后继共赴国难的民族精魂,以及由这民族精魂衍生的无穷号召力和强大的凝聚力。

一部以宏大战争纵深为大背景的长篇小说,却是选择了一个文化人命运转折与起伏为切入点,显然不失讨巧,相反多少有些费力不讨好,似乎很难留住读者兴趣的目光。然而,作家许祚禄之所以选择这样的切入点,是有其深意的,并让小说有别于其他的战争小说,因而散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小说中,名震皖南的大学士程学理,作为程朱理学的传承者,是位深得朱熹学术精髓的鸿学之士,他少年得志的惊世奇文《九子评说》,有着程朱理学的精华传承,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思考,他把自古以来的读书人分成九子,即孝子,学子,赤子,君子,游子,浪子,竖子,孽子,戏子。他最推崇的是“上三子”,尤其他认为:“自古以来,读书人能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孝子,这种孝就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和精髓,这种孝分小孝和大孝,小孝是孝父母孝师长孝家族,大孝孝的是民族是国家是天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传承者,又有幸沐浴了新文化思潮的阳光,在其似乎已经成型的思想体系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了革命和进步的因素,尽管这种革命因素并不具备自觉性,但其对历史对民族的那份使命感和责任感,让他担起了新旧文化更替时期的最佳衔接与传承者。他在青山学堂开门办学,将全新的思潮带进大山深处,照亮了大山深处新一代学子的眼睛与灵魂,也照亮了大山的未来。程学理先生的青山学堂,也恰似一簇充满活力的蒲公英,在全新教育风潮的吹动下,一个个学生向着不同的命运方向激射而出,在时代大变革和国家命运沉浮中,演绎出一幕幕或惊心动魄、或婉转悲怆、或荡气回肠的命运交响,并在国家与民族危急关头,为民族之魂注入新生力量,让其浴火重生。

从作品集中大量笔墨精心营造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来看,作家对皖南这片热土是充满浓浓的敬意和极为深厚的情感的,同时也能看出作者的匠心独运与其极其浓烈的家国情怀。是的,作为一名新时期现实主义实力派作家,许祚禄先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这种情感无比宏大辽阔而又细腻入微。在许祚禄先生笔下,似乎时刻激荡着那种慷慨激昂舍生取义的凛然风骨,闪耀坚贞节唱大风的勇敢担当。同时更有忧黎民、驱敌寇、济苍生的广博胸襟。他将个人的成长、命运转折同国家民族的整体命运联系在一起,自觉不自觉地让一个个性格各异、但血性十足的皖南儿女的生命足迹,成为千古春秋中的一道带着特殊时代印记。正是有着了这样的家国情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有一种精神凝聚力,中华民族这种强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无论我们的脚步走在何方的土地上,内心世界总有一种坚强的支撑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到作家的笔下,便蓬勃成一行行激情迸发的文字,昂扬成一声声震撼古今的嘹亮号角。《沉默的群山》这部以展现皖南人民这一特定的抗战英雄群体形象为主线的长篇小说,它不仅在抗战大背景再现了一群酷似群山的英雄儿女不屈不挠的卓越风姿,也再一次烛照了世界反法西斯历史进程中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众所周知,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最重要的就是塑造其思想性格,这也是人物最核心的部分。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如何在众多小说人物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人物来?许祚禄在人物塑造方面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原生状态的叙述与描摹,是许祚禄的一大高明之处。在人物塑造中,他大胆撇开一切社会文化的依附,让人格在原生态的环境与背景,以典型的形象凸显出来。这样就避免了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与雕琢中,将其概念化或者神化。

比如,在杨天啸这一人物的塑造过程中,作者就颇费了一番苦心,让这个人物以原生态的形象,立体地站在读者面前。杨天啸从小就不知道父母为何人,具有那种山野孩子的野心和不受拘束的自由个性,接受的侠义思想的熏陶与教育,同时也接受了几年的理学与新学教育,但不安分的性格和骨子里的血性,致使他在自身的成长中,始终没能形成自己的信仰和理想追求。但这并未妨碍他坚守自己的道德和人性底线,也阻挡不住他心中对爱情的美好追求与向往,当然更不影响他略带狭隘色彩正义坚守,和作为一名匹夫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爱来时,他大胆追求;有仇了,睚眦必报;敌寇当前,勇敢应战;而当多年来剿共尽力,杀人无数,罪恶累累的汪维潮,要被处决时,他却不分黑白地,为了所谓的江湖义气去劫狱抢人,且不惜自己以命相抵……恐怕这里,我们就不能用极为单一而纯粹的标准,去衡量杨天啸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了,只能用正义非正义的人性底线,去考量杨天啸的人性底牌的优与劣了。在他的身上,集中了那个时代中国一些充满血性但又找不准人生走向的江湖儿女身上特有的人性优点和性格缺点。这些都注定了,作家就具有广阔的创作空间,可以拨开政治的、集团的乃至民族文化的浮云,深入到人物灵魂深处,去考究彼时彼地人物的真实心理和微妙变化,塑造出血肉丰满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而不是意念的符号或者是由意识形态堆砌出来的概念化的人物雕像。可以说,杨天啸这类人物形象,不仅仅是充满个人英雄主义的象征,不仅仅是皖南地区血性男儿的代表,而是折射出特殊时代、特有地域造就的奇特的人物的形象。

还有小说中汪维新的投机与叛变,赵青竹的忠诚与执着,汪金秀的痴情与正义,斧头帮弟兄的豪侠仗义与无知愚蛮……看得出来,对于每一个人物的勾画与塑造,作家都下了一番功夫。因此,在每个人物的性格成长和心灵变化的刻画是那样的浑然天成,看不出丝毫的雕琢痕迹。每一个情节乃至每一个细节的铺陈,都是那样的水到渠成、都是那样的自然而然。比如,程理学反对王天福和程彩凤以及彩云和瞿昭神甫的自由恋爱,并不是说明他是如何的恶与坏,而是他骨子的思维定势和根深蒂固的程朱理学思想,决定了他的一言一行,决定了他的每一个人生判断和取舍。这样的人物塑造,虽然让人们为他的迂腐甚至是顽固而痛心疾首,却也能给予充分的理解——毕竟,不管是心里,还是身体上,他都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他的心灵深处也都还矗立着一块“存天理,灭人欲”古老石碑。这辫子以及石碑的深刻寓意,和小说中反复不断出现的贞节牌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这并不妨碍他在民族大义面前的坚定信念:“在国家民族的大义面前,个人的小家又能算得了什么?”这些事儿都说明,新旧两种文化在他思想中都在起着作用,从而左右着他的言行。作者是贴着人物写的——既能冷眼看人物的悲欢离合,又能心入其中细细体味人物呼吸行止,从而真正写出具有复杂个性化的生动人物。

纵观整部小说,矛盾冲突此起彼伏、善与恶的碰撞随处可见,正义与邪恶的博弈贯穿始终,但作家并没有手忙脚乱,而是巧妙布局、合理架构、科学分配笔墨,让人从平面的文字叙述中,逐渐呈现立体化的成长与发展。从匪盗横行、到都市博弈,到与外寇交手激战;从同仇敌忾共御外敌,到国共内战兄弟阋墙同室操戈;从单纯的爱情之争,到正义与邪恶的交锋和不同信仰之间较量……在诸多的矛盾冲突中,作者既用宏大而緊张的战争场面,紧紧绷起读者的心弦,也用感天动地的缠绵与情感碰撞,催出读者的一捧热泪……应该说,小说写得很热闹很精彩,但作家并没有因为一味地营造小说的阅读快感,而忘记了对事件与人物的理性沉淀与思考,从而脱出了“小说热闹、内涵单薄”的传统通俗小说的窠臼,而是举重若轻地把一个矛盾交织、情仇纠缠、善恶互搏的大故事,用感性的笔触不动声色地引入理性的河床,以急缓互变、跌宕起伏的节奏流入读者的心田,时不时地激起一片澎湃的心潮。

古今中外的文学文艺史证明,只有深刻的东西才能传之后世,只有科学地符合人们审美心理和需求的文学艺术,才能为人们永久的记忆。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神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优秀作家,许祚禄没有简单地将小说情节立足于皖南山区赵、汪两大家族爱恨情仇的小窠臼中,而是将这两大家族之间矛盾对立与和谐统一,集中到国难当头、民族存亡关键之所在的大背景下,以小见大地折射出反映着特殊时期的家仇国恨以及整个时代的变革与进步;同时,作家通过两个家族几代人的命运兴衰,写出了笼罩在整个民族头上的战争阴影和抗战胜利的光明;他通过一群英雄儿女的浴血奋战,写出了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气神;也通过国难当头时的众生相,写出了人性深处的真善美和个别民族败类的丑恶嘴脸;他还通过看似闲笔儿女情长,让笔下的人物更加血肉丰满,让笔下的文字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烟火气息和鲜明的时代烙印。

《沉默的群山》这部小说,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密集生动,时代背景恢弘而浩大,人物情感丰富而饱满……这里面,有悲欢、有离合,有爱恨、有痛苦,在流畅的文字中折射出人性的复杂。作家着眼于皖南地域文化土壤,着力培育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英雄文化根系,使得这部作品具有鲜活的皖南文化风情。作家以其饱含深情、而又充满理智的笔触凸显了国难当头时皖南儿女性格豪爽、精力充沛的人物形象和刚柔并济的精神风貌。地域色彩浓厚刚烈的英雄主义,是熔铸民族精神的强大基础与主要构成,而不屈不挠抗战到底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又让英雄主义的文化,具备了人性光芒和博大的成长背景和土壤。应该说,《沉默的群山》堪称一部反法西斯战争背景下中国民族抗战的史诗,也是由皖南儿女以浴火重生的壮烈方式,用血与火谱写出来的、具有深刻内涵的“民族精魂”。

猜你喜欢

皖南群山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皖南的秋天》《余晖》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皖南印象》
起起伏伏的群山
隐匿之美——《白象似的群山》中的言语行为解读
项英在皖南和皖南事变中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