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井物产经营史的演变分析
2015-05-30李泽禛
李泽禛
摘 要: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原三井财阀)的核心子公司,自1876年创立以来已历经130多年。本文梳理了三井物产的发展史,从而总结出了三井物产的经营模式:始终紧跟时代要求,整合优势资源、产业以提高整体业绩。并试图探讨其长久不衰的原因,并指出三井物产如今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关键词:三井物产;经营;政商;财阀;商社
一、三井物产的经营史
(一)依托政商力量(江户时代~明治中期)
1.江户时代的三井家(1603—1868年)
三井发端于17世纪初,越后①地方官三井高安的儿子所建立的钱庄。1691年,三井钱庄成为德川幕府的御用钱庄。主要业务是经营幕府的年贡汇兑,赚取手续费,可免费使用幕府的款项2到5个月。
2.明治前期:政商的发展(1868-1885)
鸟羽伏见②之战后,三井确立了支持维新政府的方针。1868年,和小野、岛田两家共同作为政府的会计事务局汇兑司,筹措军费、募集会计基金③300万两、发行太政官札④。1871年三井获准成立“兑换座三井组”,单独承办兑换新货币和回收黄金的业务。1874年,政府突然要求三家提供相当于官方存款1/3的担保品,小野和岛田无力负担先后倒闭。而三井因经营政府存款较少,且获得大藏省的庇护及银行紧急融资,得以度过危机,成为金融业界最大的“政商”。
3.明治中期:三井物产的诞生(1886—1893)
1859年自由贸易后,外商获得了巨额利益。明治政府提出“恢复商权”的口号,希望日本商人能成立自己的进出口商社。1874年,井上薰主导成立了一个“先收公司”,为陆军省进口绒毯、毛毯。1876年,井上薰把公司交给三井家。先收公司的业务和经营国内流通“三井组国产方”的业务合并,成立了三井物产。三井物产初期的业务就是从先收公司继承下来的对美贸易及给陆军省缴纳绒毯、给大藏省提供大米。80年代后,由于美国商品价格下降,对美贸易利润骤降,三井物产获得三池煤矿的煤炭独家贩卖权,成为其盈利中心。此外,三井物产获得了伦敦R.W的代理权,在伦敦开设分店。它把伦敦分店作为纺织机进口的窗口,开启进口机械设备的先河。1896年,在孟买设置工作机构,进口纺织用的棉花。此外还参与外汇、海上保险、船舶运输等业务,逐渐向综合商社的道路发展。1893年,三井本店下的11家企业改组为四个企业集团:三井银行、三井矿山、三井绸缎、三井物产,由三井本店直接管理,互不干涉,这样一旦某个集团破产也不影响其他集团的经营。
(二)多元化经营的确立和康采恩体制的完善(明治后半期~一战)
1.明治后半期:以矿业为主营业务(1984—1903)
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的20年间,即资本主义体制的确立时期,三井物产因三池煤矿独家贩卖权,取得了贷款,经营其他公司的矿产,扩大了矿业版图。
2.日俄战争后:康采恩体制化(1904—1913)
1898年,三井本店废除了两个工业部门,1901年又卖掉缫丝所和纺织所,1904年三井绸缎店和芝浦制造所改组为股份公司,从三井家独立出来。这样三井仅剩下业绩较好的三大事业集团—银行、矿山、物产。1909年成立三井总公司改为三井合名公司,采用康采恩体制。直营企业三井物产等三家公司改组为股份公司,这种制度可以少缴企业所得税。
3.一戰带来的经济繁荣:商社的成长(1914—1918)
一战期间,因亚洲各国军需增加和不再向欧洲各国进口货物,外国商社在日本实力减弱,以三井为代表的日本商人承担了国内大部分的纺织生产。三井物产的交易额从1914年的4亿52万两增长到1918年的16亿300万两,批发价格也增长了1.5倍。三井物产在全球设置分店导致了与国外交易的激增,其比重从1914年总交易量的14%到1918年的30%。1916年,三井物产预想一战结束后需求的减少,采取了谨慎型的经营方针。
(三)财阀系商社的霸权和进军大陆(一战后~二战前)
1.一战后的萧条:一流财阀商社和财阀转向(1919—1936)
1920年经济恐慌出现,三井物产预想到了特需经济的后果,在4月把投机性的棉花产业分离出去,成立东洋棉花公司。1920年、21年决算虽利润下滑,但没有负增长,向商界展示了三井物产作为龙头大哥的实力。1906年成立的南满洲铁路股份公司将满洲的大豆、煤、矿产出口日本,也从日本进口商品。三井物产当时不断向满铁输送人力,推进满洲的重工业化,大量生产、出口大豆。20世纪30年代初,民众不断批判各财阀“盈利第一”的准则。特别是三井财阀深受其害,1932年三井合名的理事长团琢磨被杀。三井总公司决定改变企业活动,即“财阀转向”。如慈善捐款、设立三井报恩会、股票公开、辞退三井家族人员、规定直属事业干部退休制度。三井物产方面就是代表常务安川雄之助带头辞职。
2.满洲事变:撤出重化学工业(1937—1938)
经济恐慌于1931年触底,重化学工业成为重点产业。1934年公私合营的炼铁所—日本制铁建立。三井和三菱合资成为日铁的股东,这标志着两家撤出了钢铁产业。反之,三井向三井物产增加投资。而和三井物产长期签订独家销售权的下属企业-芝浦制造所,这一时期出现寻求独立之路的动向。
(四)战时经济和财阀解散(二战~战后50年代中期)
1.二战:军需工业化和股票公开(1939—1944年)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三井的重化学产业所占比重由37年的22.1%增长到41年的39.9%⑤。太平洋战争期间,三井物产于1941年事业重组,将船舶部中的三井海运独立出来。而三井物产和芝浦制造所关系也日渐疏远。1937年,芝浦收到三井物产的订单额为三井物产总交易量的4成,1944年与三井物产的交易下降到2.9%。三井物产为适应重化学工业的发展,这一时期变为持股公司,公开发行股票获得巨资。
2.战后:三井物产的解体(1945—1955年)
1945年9月,GHQ发表《美国对日方针》,要求各财阀自发性解体。10月,三井声明“今后三井的中枢机构将撤销,各附属公司自主经营”,具体表现为:1、三井总公司对附属公司丧失统治权;2、取消股东大会议案的事前审查权;3、不干涉人事安排。这样三井财阀不仅失去对下属企业的控制权,还丧失了稳定股东,并丢掉了下属企业利害调整、交流信息的场所。1947年7月,GHQ命令三井物产解体。成立的新公司附有严苛的条件:1、由过去10年部长级别以上的人成立公司;2、原有公司职员不能超过100名;3、禁止使用“三井物产”这个旧商号。结果三井物产解散后新设立了223家公司。1949年3月,在贸易重启的背景下各新公司重新走上合并的道路。发挥主导作用的第一物产、日东仓库(持有“三井物产”的商号)于1955年开始进入合并的协商日程。
(五)战后型企业集团的形成(从飞速发展到稳定发展)
1.飞速发展时期:企业集团的形成和三井物产的新生(1956—1972)
1951年财阀解体法令被废,1953年禁止垄断法第二次修改,公司间董事兼任等一系列规制缓和,加速了各大企业相互持股而成立的集团即战后型企业集团的形成。1955年5月,“三井系公司总经理会”设立。1955年~58年,它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推动第一物产和日东仓库的合并,最终促使1959年2月新的三井物产诞生。
2.稳定成长期:企业集团的变化(1973—1985)
这段时期三井金融和商事部门互相持股比例显著下降⑥(金融部门持有商事部门股票比例17%左右,商事部门持有金融部门的股票比例2%左右)。此外70年代初开始施行的海外石油项目(IJPC项目),西澳洲的LNG(液化石油气)项目、萨哈林(中国称库页岛)二期能源开发项目、印尼的Paiton项目(P.T.PaitonEnergy是印尼的一家电力公司)。三井物产在伊朗的项目上受挫,损失严重。
(六)现代的企业经营(稳定成长时期后)
1.泡沫经济崩溃:企业合并(1986—2000年)
1990年1月由于股价大跌,泡沫经济崩溃,大企业倒闭、失业增加。1999年大阪商船、三井船舶(三井物产下属企业)和纳比克斯航线合并成立商船三井。
2.稳定成长期:企业的革新管理(2001—)
1990年代初,比重增加的外国股东重视投资对象经营成果和经营的透明度。三井物产以此为契机,削减股票相互持有的比例,确定了重视股东的方针。2000年3月开始的统一决算,01年3月开始针对金融商品的时价会计,甚至引入了损耗会计等新会计基准,这些新的制度有利于财务信息的公开。最著名的是2014年三井物产和日本美达王股份公司(Metal One Corporation)合作,总揽日本国内钢材产业,并实行统一决算。1997年商法的修订,使股票购买权解禁,98年承认股票可以折旧。2001年董事会、监察制度大改革,明确提出导入社外董事制度⑦,并要求设置委员会的公司撤销监察人员职位。三井物产积极响应,导入社外董事制度,不使用终身制,实行任期制,任期绝不超过4年。向股东公开企业经营状况。
二、三井物产长久不衰的原因
三井物产作为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⑧,自1876年成立以来已拥有1万多名员工、1000多家下属企业,在世界66个国家和地区设置140个办事处,其经营范围从钢铁、金属资源、基础设施项目、机械与运输系统、食粮、食品事业、ICT事业、到化学品行业。总结百年来三井物产的经营史,我们可看出其长久不衰的原因如下:
(一)能不斷适应时代的要求。1.首先三井物产成立之初就依托政府力量,发展业务。1874年,井上薰成立的先收公司,主要为陆军省进口毛毯,该业务于1877年和三井组国产方合并,三井物产诞生;2.明治后半期到一战前的资本主义确立时期,三井物产适应当时矿业发展的趋势,获得三池煤矿的独家销售权;3.一战期间,三井物产利用军需订货,增加纺织品的进出口贸易,在全球设置分店,扩大自己的销售网络;4.一战后,三井物产预想需求的下降,撤出战时的投机性产业(棉花产业),转而扩大在中国南满铁路的出口额;5.二战期间,三井物产适应当时的军需工业化,把自己的化学工业独立出来,并从船舶部门分离出三井海运,经营重心也转向中国、泰国等日本的海外殖民地;6.20世纪50年代,财阀解体法令被废等规制缓和,三井物产解散后成立的各公司抓紧时机,走上一体化的道路,1959年新的三井物产成立;7.泡沫经济崩溃后,三井物产走在行业前端,倡导企业业绩的公开、会计制度的革新、导入社外董事制度,增强企业活力。
(二)能有效整合资源,提高整个集团的经营业绩。1.明治中期,三井物产由原来的进口绒、大米业务,通过收购三池煤矿把业务转向出口煤炭。并积极在伦敦设立自己的分店,扩展纺织、外汇、船舶运输业务,向综合商社的道路发展;2.一战期间,三井物产把销售重点转向纺织品的生产,通过获得芝浦制造所的独家贩卖权,扩大自己的纺织品产量,提高了自己的进出口额;3.一战后,三井物产撤出棉花产业,进而推进在中国大陆的重工业化;4.太平洋战争期间,芝浦制造所从三井物产中独立,三井物产转而发展海上运输业-把三井物产的船舶部独立出来,设立三井海运;5.1947年,三井物产解体,但其保留了自己的优势产业-食品、物流,分别成立第一物产股份公司和日东仓库股份公司,为今后三井物产的新生奠基。
三、三井物产的再认识
综上所述,三井物产特有的经营模式就是看准时机,采取适当的发展战略,整合优势产业以提高整体业绩,总体上属于谨慎性的方针。这种模式既是其业绩辉煌的主要原因,也是制约其近期发展的障碍。
首先,谨慎型的经营模式的有效性需外部条件的配合,这个外部条件初期是政府的扶持,后期是经济增长。在三井成立之初,作为政商,既免费获得政府的巨资,又有稳定的销售市场。在明治中期,三井有意摆脱政商的影子,向海外扩展自己的纺织业务。一战、二战的爆发,军需工业发达,三井物产经营状况良好,趁机发展自己的纺织业、重工业。三井物产业绩提升,两大产业的规模的扩大又反过来推动了日本军需工业的发达、经济的繁荣。经济增长促进三井物产增加投资,三井物产发展为经济带来推动作用,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经济萧条时期,大量企业陷入困境,客观上也抑制了三井物产规模的扩大。
其次,模式依赖对三井物产的近期发展具有制约作用。三井物产的高层长期由三井家族人士担任、集团内股票相互持有、企业人事制度(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等弊端在80年代后暴露无遗,但模式的依赖使其改革面临重重困难。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三井物产摆脱了这些落后的制度,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三井物产21世纪后的努力—削减集团内股票相互持有比例、公開业绩、改革会计制度和人事制度,甚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作为日本最大的综合商社,三井财团的核心企业,长期保持在世界500强的前10名,更加开放、自由的企业管理模式、文化才会使企业重新获得活力。三井物产剔除旧模式中不合理的因素,接受全球化带来的更先进的理念、思想,这一转变是长期的。(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
注解:
① 越后:日本旧国名之一,相当于现在除佐渡岛之外的新泻县全境。
② 鸟羽伏见之战:1868年1月发生的旧幕府军队和会津、桑名藩兵、萨长军之间的一次内乱。新政府决定使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对此旧幕府方面举兵,在鸟羽、伏见地方与萨长军交战,旧幕府军大败,成为后来戊辰战争的开端。
③ 会计基金:是维新政府以地租为担保发行的公债。
④ 太政官札:太政官币。明治政府根据由利公正的建议,1868年起约1年期间发行的纸币。当时称为“金札”,分10两、5两、1两、1分、1朱五种。
⑤ 橋本寿朗,武田晴人.日本経済の発展と企業集団[M].东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2:153.
⑥ 橋本寿朗,武田晴人.日本经济的发展和企业集团[M].东京大学出版会,1992:313.
⑦ 社外董事制度:2001年日本新修订的商法规定-大公司需设董事3名以上,其中一人需由公司外部人士担任。
⑧ 综合商社:综合型的贸易公司。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公司代理经营的产品、业务无所不包,涉及各个领域;其次是能履行各种各样的职能,比如通过服务促进客户的国际贸易活动,或者调动全球性的信息、人力、财力资源和客户共同努力,创建新的业务、新的公司、新的产业。
参考文献:
[1] [日]橋本寿朗,武田晴人.日本経済の発展と企業集団[M].东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2.
[2] [日]山崎広明.日本経営史の基本知識[M].东京:有斐閣,2004.
[3] [日]林雄二郎,山岡義典.日本の財団[M].东京:中央公論社,1984:116-130.
[4] [日]角谷登志雄.日本経済と六大企業集団[M].新評論,1986
[5] 三井物产有限公司官网[OL].[2015-11-04].http://www.mitsui.com/jp/zh/
[6] [日]公正取引委員会事務局.最新·日本の六大企業集団の実態[M].东京:東洋経済新報社,1994.
[7] [日]下谷政弘.日本の系列と企業グループ[M].东京:有斐閣,1993:98-116.
[8] 王文英.三井财阀形成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4,(4):103-107.
[9] 潘林杰.三井物产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
[10] 姚瑶,左斌.三井物产的六大商业模式[J].企业管理,2012,(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