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背灯挎鼓
2015-05-30赵志勇
赵志勇
赵县南寺庄村的背灯挎鼓是门古老的民间艺术。早在2009年的时候,已经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起源于清圣祖康熙三年,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背灯挎鼓那宏大的阵容,欢腾跳跃的动作,无不展示着燕赵人豪迈、奔放的个性。
背灯挎鼓里的精气神
南寺庄村是赵县一个相对古老的村庄。在县城东南,距县城16里路程,是一个有着800多户人家、3000多口人的村庄。据说600年前燕王扫北以后,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过来。村里原有古寺院一座,为寺院之庄,又居城南,就取名叫南寺家庄。清光绪《赵州志》及《赵州乡土志》均载为“南寺家庄”,至于什么年间改称南寺庄村,谁都说不清了。在这个古老的村子里,长期生存着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背灯挎鼓。这种散发着泥土气息的乡间鼓乐,让南寺庄人牵肠挂肚,魂牵梦绕。300多年了,那咚咚锵、咚咚锵的声音,始终伴着南寺庄人风雨穿梭,让他们如痴如醉地敲打了几百年。
背灯挎鼓是一种民间古体乐舞表演形式,阵容宏大。敲击时节奏明快,韵律激昂,声震八方。起初,南寺庄的背灯挎鼓由一面高1米、直径1.2米的牛皮鼓和16面腰挎小鼓组成,另有背灯16盏,青铜击打乐器40副。12番鼓点纷繁多变,节奏明快,计有喜迎春、新年乐、庆丰收、金龙闹海、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喜鹊登梅、万马奔腾等,此外非正式表演时,还有几套踩街鼓点,如大街排、大得胜、雀恋窝等,将鼓点融入鼓面与鼓帮的交替敲击中,韵律优美,引人入胜。背灯挎鼓适于在广场或街道行进表演。表演者一律身穿红色古代武士服装,头包彩巾,别上红缨球,腰扎彩带,胸前胸后都佩饰护心明镜,16面挎鼓列队引领,一面大鼓跟进,12番鼓点轮番敲击,大鼓领鼓,挎鼓附和,铜铙、铜钹随其伴奏。为便于夜幕下表演,队员每人背一盏特制的伸向头顶的宫灯,腰间挎鼓,在闪烁的红灯下呈一字长蛇阵行进,时而雀跃,时而旋转,那齐刷刷的打鼓击钹声雄浑激越,充盈天地,数里相闻,气势磅礴。
背灯挎鼓的韵律之美,给了南寺庄人精神的愉悦和振奋,击鼓成为了他们抒发喜庆欢乐情绪的最好方式。
第十一代传承人韩存瑞
背灯挎鼓走到现在已经传承了十一代。八代之前没有详细的资料,第八代是谷双印,第九代是韩闯,第十代是白风山。韩存瑞是第十一代传承人。
每当村里的背灯挎鼓要排练或演出,51岁的韩存瑞和他的妻子张素改都要对演员们进行指导,大到队形排列,小到细微的舞蹈动作,都严格要求,一丝不苟。韩存瑞祖祖辈辈在这个村上居住,20世纪80年代,曾在县里参加过背灯挎鼓的挖掘和学习。
我们在村里找到韩存瑞时,他正在村南一块麦田里带领鼓队排练新节目。他告诉我们:早在2005年冬,有着敲鼓传统的村民们就和村干部商量把本村传统的背灯挎鼓拾掇起来,一来可以让村民自娱自乐,二来能有偿参加企业的庆典活动,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大伙一拍即合,筹集资金,置买了服装、大鼓小鼓和响器,训练女队员60名,精心编排了女子挎鼓舞蹈《欢乐农家》。次年春节期间,背灯挎鼓参加了县第十四届“鸣鼓节”暨首届“鼓王争霸赛”夺得金奖,还应邀参加了河北电视台举办的“燕赵飞歌”河北省心连心文化下乡大型歌会、河北省第八届青年歌手大赛观众喜爱歌手评选活动的助兴表演,这一表演项目迅速红遍冀中大地。
树有根,水有源。时光倒流至1980年5月,县文化馆请来河北省歌舞剧院舞蹈家吴志国和孟凡和,对背灯挎鼓进行挖掘整理。两位舞蹈家来到村子里,召集老艺人观摩了他们的表演,提炼出基本动作,同时记录下背灯挎鼓的鼓点,经过艺术加工,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编排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随后从村子里选出韩存瑞、韩金聚等8名青年男子进行重点辅导。一个月的封闭训练后,背灯挎鼓在过去的民间粗犷表演的基础上,加工改造为相对细腻、雅俗共赏的舞台表演风格,舞者敲击鼓面的时候,时而辗转腾挪,时而欢腾跳跃。主要动作有三步躺、四步转、转灯等。
采访河北省歌舞剧院舞蹈家吴志国时,他还沉浸在旧时光的欢乐中:“通过省市群文部门进行挖掘整理,帮助村里编排了一个叫《农家乐》的节目,它就是把过去在大街里行进表演的形式,提升到一种舞台的形式进行表演。1980年,节目参加省市民间艺术调演,获得了表演奖和挖掘整理奖。从此以后,这个已经停止了很多年的背灯挎鼓,又得到了恢复与传承。”
鼓响灯明300年
韩存瑞说:“当年我们挎的那个鼓,尺寸是1尺2的直径,比现在这个鼓大;那时的背灯,是村民自己设计的一种灯笼,主体杆是竹片做成的,柔韧性好,灯笼用的是木头糊纸的方形灯笼,上面画上画,里面用小碗盛上猪油插捻儿点着,后来换上红纱点上蜡烛,再后来用上了电池灯泡,表演起来更加方便了。”
随着时代的变迁,南寺庄人的生活方式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青壮年们纷纷走出村庄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背灯挎鼓队的队员日渐减少,为此村里打破昔日女人不敲鼓的禁锢,招收五、六十名青年妇女,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培训,到现在逐步形成了以妇女为主的表演团队,总人数超过100人。可见,让留守妇女学习背灯挎鼓成了最切实的传承方式,而且,女子的加入让古老粗犷的背灯挎鼓表演更加细腻,更具观赏性。每逢演出,场上几面古香古色的大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南寺庄之行,使笔者真切地感受到背灯挎鼓艺术已融入了南寺庄人的血脉中。正像村民所说的那样,村里就没有不喜欢鼓的。从背灯挎鼓艺术队的参加人员里就能证实这一点,他们有的是夫妻、有的是婆媳、有的是父子,还有一家四口都加入进来的。这里的村民热爱赋予他们激情和奋进动力的背灯挎鼓,并敲出了文明与和谐,敲出了吉祥与幸福,敲出了欢乐与健康,敲出了勇气与信心,敲出了团结与力量。
但随着多媒体时代和泛娱乐化时代的到来,背灯挎鼓的生存也面临极大的挑战和威胁。文化的多元性,让年轻一代拥有了更多的选择,而有意无意地冷落了传统的背灯挎鼓。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不得不做出以鼓养鼓的选择,虽经有各级各部门扶持,仍面临失传危机,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关注。
(责编:刘建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