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货币宽松下的流动性过剩看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

2015-05-30欧丽敏

中国市场 2015年42期
关键词:货币政策应对策略

[摘要]宽松货币政策是一个国家在经济不景气的状况下,通过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使企业资金使用成本降低,利润增加,从而阻止经济下滑,促使经济企稳回升的货币政策。但当货币供给与需求失衡时,会造成货币流动性过剩,物价上涨,通货膨胀。通过分析货币宽松下的流动性过剩,以及对经济发展、大众生活的影响,结合我国现行的货币政策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

[关键词]货币宽松;流动性过剩;货币政策;应对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2.071

所谓货币宽松是指宽松的货币政策(Easy Monetary Policy),宽松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中央银行通过直接发行货币或直接购买国债、金融债券及企业债券,或者通过直接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贷款利率等方式,增加市场货币供应量。市场货币量多了,需要资金的企业及个人贷款就更加容易,从而能促使经济发展得更好更快,以此抵抗经济下滑和衰退,促进经济回升和繁荣。其具体措施是:一是降低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使商业银行减少上缴中央银行的资金比率,增加可贷资金;二是降低再贴现率,使商业银行将票据贴现给中央银行时,可获得更多的资金,增加可贷资金;三是中央银行在市场上购买有价证券,货币投放市场;四是放松信贷条件和规模等。它的主要作用:一是增加市场货币供给后,可以降低企业资金使用成本,增加企业利润;二是增加货币供应量后,可以增加大众的货币收入,促进大众消费;三是刺激国内经济景气度回升及促进经济发展。

1流动性过剩解析

流动性过剩(Excess Liquidity)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凯恩斯,他认为:货币是一种最具有流动性的特殊资产,利息是人们放弃流动性取得的报酬,而不是储蓄的报酬。他提出由货币供求解释利率决定,即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时,中央银行再增加货币供应量,利率也不会下降,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无限大[1]。

流动性的本质要素是货币。宽松货币政策使得经济主体将短期资产替换为收益更高的长期资产,由此引发流动性过剩,造成资产价格泡沫膨胀。更通俗地说,流动性过剩实质上就是中央银行货币发行过多、货币供应量增加过快,银行及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居民储蓄迅速上升。从宏观经济来讲,就是货币的增速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速;就银行体系来说,则表现为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实际准备金远远超过法定准备金,具有极强的放款能力。流动性过剩会导致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价格的大幅上升,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等有形和无形资产,造成资产价格快速上升。而基础资源价格的上升,必然会传导到消费领域,使消费品价格上升。如果在气候、灾害等特定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进入消费市场追逐消費品,就会在一定时期引起物价较快上涨。总之,流动性过剩极易引起发展速度与资源供给失衡,造成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十分关注的经济问题。

回顾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个过程,其间就发生过流动性过剩,主要原因是央行货币发行量过多,资金基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寻找各种投资出路,导致了投资过猛过热,推升了通胀的形成。用凯恩斯的理论来分析我国当时的流动性过剩就是:由于要维持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货币供给不得不随之快速增长,增强了大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促使大众将银行存款直接投入到回报更高更快的房地产市场或资本市场,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对于流动性过剩,有专家认为,就商业银行而言,当其持有的资金超过了维持必要流动性所需的资金,并为此承担较高资金成本时,就是流动性过剩问题[2]。

2流动性过剩的影响

流动性过剩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大众生活的影响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如果管理和调控失当,造成的负面效应远远大于正面效应。

不利的一面主要是:

第一,催生资产泡沫。过剩的流动性进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特别是对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国家来说会推动投资过度扩张,从而埋下通货膨胀的隐忧;如进入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等资产价格领域,会推动房价大幅上升和股市泡沫,造成极大的市场风险,影响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加剧金融系统风险。流动性过剩预示着企业对投资的依赖,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对银行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致银行在拥有更大的投资自由度前提下,为提高资金效率和盈利能力,银行可能会接受风险超过合理标准的信贷机会,加剧银行系统的风险。

第三,货币政策有效性及调控效应受限。流动性过剩大多源自中央银行收购外汇资产而过多投放本国货币以及企业创汇换取本国货币所致,因此央行只得频频使用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被动地进行回收对冲,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导致政策的调控效应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第四,有碍经济结构调整。流动性过剩会导致以创汇为主的发达地区资金更加充裕,而内生为主的欠发达地区资金更加短缺;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资金更加充裕、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更加短缺等现象,有碍于国家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

对大众带来的主要不利影响是:房屋、股票等资产价格越来越高,一方面增加了居民的购买负担,降低了大众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另一方面资产泡沫化不可能长久持续,泡沫破灭时会使得持有人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有利的一面主要是:

第一,流动性充裕能够促使银行加快改革。在此情形下,商业银行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加快银行的股份制改造,争取上市,降低不良贷款率较高的现状,同时资金充沛有利于银行直接上市融资,解决资本金不足等问题。

第二,流动性充裕能够推动资本市场改革创新。银行股改上市后,有利于进一步推进银行的股权分置改革,进而逐步实现股份全流通,同时也丰富了资本市场投资类型。

第三,流动性充裕能够减轻企业的负担。流动性充裕以及相对较低的利率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盈利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第四,流动性充裕能够提高政府发挥职能,使政府想做的事有钱做。

对大众的有利影响主要表现在:购买力大幅上升、投资理财的选择性更大,同时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也为大众投资提供了巨大的赢利空间和获利机会。

3流动性过剩应对策略及我国的实践

流动性过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然而又是必须要面对的课题。应对流动性过剩,必须综合运用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使之相互搭配,才能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即一方面要防止通货膨胀的加剧,维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另一方面又要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速度。

第一,提高法定準备金比率。提高准备金率是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利率)、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国债操作)三大政策工具之一,通常被理解为是最严厉的一种措施,也是一国中央银行收紧流动性的标志。其目的主要在于收紧金融市场上的流动性,降低货币信贷总量的增速。缓解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提高调控效应,防止出现资产泡沫和物价过快上涨,保障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3]。

第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提高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同时,还可以综合运用金融工具灵活地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上调银行等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加强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以及定向调控等手段,促进贷款结构优化等[4]。

第三,拉动消费需求是应对流动性过剩的治本之策。建立以民生为本的社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转变大众消费理念,消除大众消费顾虑,加大消费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比重,变投资拉动为消费拉动的良性经济增长模式。

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控制流动性方面值得借鉴。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指根据经济变化的征兆来调整政策取向,当经济出现衰退迹象时,货币政策偏向扩张;当经济出现过热时,货币政策偏向紧缩。同时注重政策的松紧适度、定向调控和改革创新。主要采取了以下五个措施:

第一,通过降低银行准备金率,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中性适度的金融环境。

第二,指导商业银行适当降低各类贷款利率,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发挥信贷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中的作用,加强定向调控,促进信贷结构优化。推进利率市场化,完善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基础上相对稳定。

第三,实施“一路一带”战略,扩大自贸试验区试点,加快“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开放和合作战略步伐,利用各地自由贸易实验区,形成对内对外全面开放的新格局,稳步推进资本账户对外开放,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动力和人民币国际化。

第四,加强金融市场配置资源能力和外汇资金跨境流动监测和监管,对实体经济,尤其是创新型、创业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便利,丰富企业外汇避险品种,防范资本流动风险,维护国内金融稳定。

第五,加快发展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提升我国的“创新、创造”实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及“互联网+”等战略的深入实施。

同时,我国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统筹兼顾“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扩开放”,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守底线,坚持速度服从质量,注重改革释放活力,总体成效显著[5]。但也不可否认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2014 年以来,我国通过降准、降息增加了货币供应量,但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速仍处于较低水平,其重要原因是在实体经济整体仍显低迷的情况下,资金为了寻求更高的收益纷纷转战股市,加之居民储蓄存款受股市持续火爆吸引大规模流入股市。在“实体弱股市牛”的背景下,繁荣了虚拟经济,虽然提升了实体经济融资的“机会成本”,但却与央行以提供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的初衷背道而驰,大量资金通过场外配资形式托起资本市场泡沫,导致了股票市场流动性过剩,从而增加了系统性风险,最终酿成了引发世界关注的股灾,其主要原因就在现货交易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超前开放“高利贷”信用交易(融资融券+场外配资),这很显然是有些本末倒置。

随着我国目前经济结构转型的进一步加快,在实施好基础设施和制造业走出去战略,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自贸区”试点,创新金融市场业务品种,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加大资金流动性监管力度,防止区域性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的同时。还需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运用好利率、准备金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政策工具,指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调整好信贷结构和货币投放量,着力加强货币流动性监管,并根据月度经济统计数据适时研判,不断提高政策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第二,密切跟踪国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国际和国内金融走向,以及各国金融市场变化,研究和发现各大市场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增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以及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判断的前瞻性。

第三,继续推动金融体系改革和发展,维护

金融市场稳定和安全。加快推进银行、保险、信托和基金体制改革。深入调查和研究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影响效果,同时拓宽政策措施实施效果的反馈渠道。高度关注国际金融领域监管措施和改革进展,主导筹建类似“亚投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际间的金融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文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张锐.流动性过剩的经济学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7(7).

[3]李若愚.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及其治理[J].金融与经济,2011(2).

[4]李艳清.浅议我国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及相关政策选择[J].改革开放,2012(2).

[5]张晓强,徐洪才.2014年中国经济分析与2015年展望[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4—2015)[C].2015.

[作者简介]欧丽敏(1973—),女,宁夏银川人,本科,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财会与金融管理,会计电算化。

猜你喜欢

货币政策应对策略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正常的货币政策是令人羡慕的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走势的“量”与“价”
研判当前货币政策的“变”与“不变”
“猪通胀”下的货币政策难题
商业银行在互联网冲击下的发展探讨
初中英语情趣教学的现状浅议
筑牢洪灾后的舆情“堤坝”
电力计量装置异常原因及监测方法分析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