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花鸟画创作常态化特点探析

2015-05-30翟志华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花鸟画笔墨意象

花鸟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画科,创作讲求情与景合、意与境生、理与趣发,诸如此类常态化特点可以归纳为以“历史与现实”结合为背景,以“意”与“象”、“情”与“语”为媒介,以“大”与“细”、“有意”与“无意”为经验,以“神韵”与“教化”为美育效应。

常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一般;普通;平常,常态就是一般的状态。当下,世俗化的利益追求冲击着多元文化和多种艺术形式,中国画花鸟画从宋代明代到清代所形成的传统因素,所承载的文化心理都在发生着“笔墨当随时代”召唤。花鸟画求新求变的创作逐渐呈现开放、喧嚣的艺术形式与面貌特色。令人眼花缭乱,在这种背景下,我认为应该清醒地抓住花鸟画创作的特点,把握花鸟画创作常态化的特点。现将我对花鸟画创作的一般性特征梳理如下:

花鸟画是现实与历史的结合

花鸟画简称“花鸟”,是以花木、禽鸟为描写主体的绘画。包括花卉、蔬果,翎毛、草虫、禽鸟、鳞介等支科,是中国画的一大画科。

花鸟画渊源悠长,远在秦汉之前,中国各种工艺品上已有出现丰富多彩的花卉纹样。到了五代,花鸟画开始脱离作为人物画点缀和配景的地位,发展成为绘画艺术的独立科目。

南唐徐熙,创造了以落笔为枝叶,然后敷色的做法。水墨淡彩中突显神韵生动、超逸古雅的特点。西蜀黄筌在宫廷画院承习刁光胤的画风,工致妍丽、金碧辉煌自创一风。

宋以来花鸟画日益繁盛,突出真实生动地表现和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多借自然、生动的形态之美,传之笔墨,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借物言志、借景抒情,使花鸟画摆脱了自然主义的束缚。出现了向赵昌、易吉、崔白、李迪、梁楷等一大批笔墨求简、意向横生的大师。

元代继承了宋以来工笔重彩花鸟画的特点,更以水墨写竹、兰、梅、菊为流行,涌现出以王渊、李衎、王冕为代表的一些专攻墨竹或墨梅的名家。

明代的花鸟画,除继承前代的院体工笔画外,又产生了雄肆超脱、生趣洋溢的写意画家,如王绂、林良等。

清以来的花鸟画受前人的影响和启迪,结合时代发展的特点,多主张以简练传神的笔墨,不拘形体地倾吐作者的思想感情,形成了金农、郑板桥、王士慎等为代表的扬州派风格,以及清后期赵之谦、虚谷、任伯年等用融合勾勒与写意并举发展的上海派,更有齐白石、潘天寿等个性强烈的大家,高剑父、陈树人、高奇锋主张花鸟画笔墨当随时代,中为洋用的中西合璧,从众多的艺术中吸收养分,运用光色效果,发展撞水撞粉技法,使得花鸟画以更新姿态,丰富着艺术之林。花鸟画创作讲求“本位论”研究,就是指要借古以开今,鉴借花鸟画发展史师古出新,与时俱进。

花鸟画是“意”与“象”的结合

花鸟画意象形成过程脱离不开艺术发展规律。其意象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分为意象的产生阶段、胸中意象形成阶段及意象物化阶段。

意象的产生是作者之“意”与自然界的“象”接触后,作者对现实事物有了某种升华理解,产生感悟,进而创作出体现自我情意的具体表现。

胸中意象形成是“意象生成”的阶段,这个具体形象并不是对现实形象简单摹写,是经过作者意匠经营、巧妙加工后才形成的。郑板桥关于画竹,曾曰:“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就是讲胸中意象的萌发,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创作冲动的产生。由于作者此时对清晨烟气露光中的竹子有了感受,经过心与物的交流,这种交流让作者产生了创作的动机,这时客观物象激发了人的思想感情从而进入艺术创作。此时作者眼中的“象”已成为有“意”之“象”,画家的“意”也随之进入“象”中,此时的“意”也是有“象”之“意”了。因此就有了艺术创作的动机了。物化为我,我化为物,人的物化,物的人化,就是“情”与“景”的关系,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物”与“象”的有机结合。

我在多年的花鸟画教学与创作中,深深地感悟到花鸟画“意”与“象”相结合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花鸟画是“情”与“语”的结合

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必然被打上中国文化的烙印。花鸟画选材根植于中国民族文化之中,以中国文化特有的手法,通过对动植物生理特征和生长习性的客观认识,承载着民族情感,赋予其民族文化内涵。因此中国花鸟画又被称为“花能解言鸟能解语”的艺术,花鸟画题材多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艺术来源于生活,只有熟悉它、了解它,才能在作品中为之传神写照。

客观之物象题材本身具有意象色彩,自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题材从很早就具有了符号化特点。如“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松”耐寒坚强,坚贞长寿。“梅”傲雪凌霜、方洁清高。“竹”君子见其节,伟人见其节。如祈福类的葫芦、牡丹、石榴等。祈寿类的仙鹤、太湖石、猫蝶等。祈喜类的喜鹊、月季、石榴等。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花鸟画中这类题材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深受历代画家的喜爱。例如清代花鸟画家居巢、居廉就画有很多吉祥喜庆含义的花鸟画作品。诸如《红棉锦鸡图》寓意喜上加喜,有畫两只鹌鹑的《双安图》、画有九条金鱼的《九如图》、画有菊花和橘子的《吉祥图》。另外还有把多种吉祥寓意浓缩于一图的,如牡丹与白头翁组合的《富贵白头图》、以牡丹和花瓶组合的《富贵平安图》等。

由此可见,花鸟画注重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结合,并以客体为出发点,作者在运用艺术创作时应充分考虑花鸟题材本身具有的文化题材与情感色彩,达到“情”与“语”的有机结合,创造出优秀的花鸟作品。

花鸟画是“大”与“细”的结合

花鸟画中的一草一花,一鸟一虫,只有达到了合理的取舍,才能达到视觉审美的愉悦。我们常讲:“大中显精神,细中见灵性”。一干一枝,一簇花叶,粗笔立势、工细点簇、细笔勾染,尽显艺术形态与意象传达的表达。

花鸟画中的花鸟形象并非是完全客观世界形物的再现,而有其特殊的意义表现。花鸟画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而且是将某种特殊的感情物化,因而在创作中因需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以创作群体来划分,分为院体花鸟画和文人花鸟画,从作品手法上来划分为工笔、没骨、写意等形式。

大写意笔墨简练尽显大象。如八大山人朱耷笔下的动植物传达出一种强烈的“大意象”与“细精微”的艺术审美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在其作品中,无论是花鸟造型,还是笔墨传达,“大”与“细”在其作品中完美结合。如其作品《鱼石图》只有一石一鱼,石以括线笔墨展现,鱼却精细勾画,特别是对鱼眼的刻画,给人以一种特别真实灵动的感觉。在一幅画中运用“大”与“细”的表现手法把写意花鸟画中“不求形似”、“似与不似”的理念完美地表达出来,达到了极致的艺术效果。

花鸟画是“有意”与“无意”的结合

我们常说有意无意间。有组织、安排、刻意的着画处就是指“有意”,在效果上让人看不出来即指“无意”。也即“有意以处之,无意以处之”。有意应该是艺术的创作过程,而从效果上看自然天成,不做作又是要求无意境界的范畴,这是画面效果最为平常的感受。

花鸟画是“神韵”与“教化”的结合

每一幅画作都是作者诉诸于心灵的精神产物,中国画艺术,以一种超然生命意境的神韵为上。它依附于情景相生而气韵生动为核心的意境和传神写照为重要原则的背景中,通过笔墨技法与个人修养体现出来,使得画作生发“怡悦性情”功效。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叙画之源流”篇开宗明义的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由述作。”花鸟画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为背景,借物寓意,加之题画诗的合璧表达,达到明心见性、寓世明理制功效的例子比比皆是。

总之,艺海无法,法与道相生相法,在花鸟画创作中我们要把握“意”与“象”、“情”与“语”、“大”与“细”、“有意”与“无意”,“神韵”与“教化”等常态化特点,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勇于创新和突破,生发艺术功效,使花鸟画这种传统的艺术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美术系)

作者简介:翟志华(1972-)女,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美术系,讲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美术学(中国画花鸟画)。

猜你喜欢

花鸟画笔墨意象
浅析唐代壁画中的花鸟画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吴国良花鸟画选
院体花鸟画是怎样来的?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