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探析
2015-05-30朱华
朱华
随着社会大分工的精细化程度的不断升高,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也分为两个不同的项目在各自发展。但由于同属于同一栋建筑的设计,在考虑问题方面做不到完全的细致。因此,将建筑与室内设计教学一体化将在室内设计领域中发挥突破性的作用。
在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独自发展的今天,实际建设过程中因着两者之间的完全独立性,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存在。因此,完成建筑与室内设计的一体化教学对于解决建筑建设中的诸多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独立后存在的问题
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独立发展后,形成了各自完整的运作体系。而在实际设计中,又缺乏了必要的沟通和交流。建筑设计往往最先完成,而后直接进行建筑的建设工作。在完成建筑整体的建设后,才开始进行室内的设计和装修。由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各有各的设计理念和基础,以至于,在建筑设计时极少能考虑到室内设计的设计基础和条件,造成了对室内设计环境的限制甚至是阻碍。因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则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只能选择在现有建筑格局的基础上展开室内设计,尽量迎合原来的建筑风格,但在室内设计上可能就会有很多无法完善的情况出现;要么选择按照室内设计的理论自由发挥,遇到阻碍时,需要对已有建筑重新规划,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资源浪费和工程费时。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不能够做到尽善尽美,也就达不到建筑整体建设相关品质的要求。要想满足建筑整体设计的完善,保证建筑的品质,减少资源和空间及时间的浪费,则需要二者相互联系,在设计时,整合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实现一体化设计和发展的规划实践目标。
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独立实施的弊端使得二者的一体化教学也就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和接受。但由于行业开放程度的限制以及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环节间协调工作的制约、各设计师自身素质修养的参差不齐等都造成了一体化教学实施进程的延缓。其中,设计师对于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的认知和认同对于一体化教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只有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完成行业壁障的突破,完善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间的渗透,使其能够达到符合市场要求的融合,才能提高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的可行性,并加快其发展的进程。就目前而言,对于一体化设计的认知,在建筑市场也有了初步的体现。有些设计单位在部门的设定上也开设了建筑室内一体化设计的部门。由此,可以看出,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是有一定的市场基础的,并且将随着市场认知的深入,产生出更加广泛的市场和更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居住型建筑與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的特征
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将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相结合,有机地融合成一个整体。从环境到建筑,再到室内的设计,形成对人居环境完整的构架理念,从宏观的角度到微观的细节,全面地进行设计,避免了在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衔接时不兼容问题的产生,提高了学生人居环境整体设计和细节考虑的能力。该教学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课程的基础,帮助了学生从容平稳地完成从建筑设计到室内设计的过渡性阶段,培养了学生对于空间角度的把握和多视角观察的能力。在一体化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对建筑作用和空间之间关系的关注,掌握不同设计中尺度的运用和关联,加强对建筑材质的了解,体会和领悟出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本质上的联系,从思想上积极主动地完成设计中整体考虑意识的建立,在结合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优点的同时,完成对人居环境设计品质的提升。
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的措施
1.培养大环境意识
广义的建筑学要求各领域之间相互交叉、互相渗透,进而融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摒弃各设计分科间的隔阂,培养建筑大环境意识,完成设计的整体性创造。设计初期,要充分考察建筑所处地域的特点,分析大气候环境,初步完成整体布局,奠定设计的整体基调。设计第二阶段,完善建筑周边环境的考量,充分考虑光照、通风等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安排好场地规划,完成建筑的总体设计。设计后期,则以室内设计为重点,充分结合初期及第二阶段的设计方案,掌握整体的布局设计,进行一个完整意义上的修改和融合,进一步优化设计方案,实现由宏观到微观,再由微观到宏观的设计理念。
2.围绕课题完成设计
选择设计立场鲜明的课题,并围绕课题完成设计任务。没有明确的主题,就没有完整的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了设计课题,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依循主体,发挥思维的扩散,充分想象和创造,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共存,在繁复的设计中始终围绕着纯粹的主体,即使再枝繁叶茂,也有根的存在和约束,不会偏离设计的轨道,却可以更好地收放自如。在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在设计创造的各个环节完成关联性的思考,帮助学生构建起整体设计的意识,充分地完成设计初期、第二阶段及后期的融合过程。课题的选定,可以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选择一些众人都有兴趣或者是较为典型的代表案例,在主题方面设定一些鲜明的关键词,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致和借鉴前人的经验或者总结出不足之处,从而使学生对于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融合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和认知。
3.以多元化视角进行设计
不同角度看问题,得到的结论也不尽相同。就人居环境设计领域而言,以多元化的视角进行设计,可以使设计变得更加全面,考虑问题也更加周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使学生有意识地从建筑的内部到外部,由俯瞰全貌,宏观地把握设计的对象;到着眼于内部,完成尺度和建筑内部空间组成结构的重要参数的收集;或平视或远视,形成动态的空间视角,把握建筑内部和外部在设计上的渗透融合,与环境的结合也考虑在内,在设计中形成完善的思考,为更契合实际的设计提供多元化的素材和资源,也避免了对微小问题的忽略和对细节考虑不周现象的发生,从而形成更系统更全面的设计理念和创意稿件。
4.通过不断地设计完成尺度的感悟和理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忽略了对小尺度的认知,设计作业时常常会犯“小题大作”的错误。对于尺度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大尺度的层次,在细节内部对尺度的忽视,常常会引发设计的垮塌和完全失败。由此可见,尺度对于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而尺度的把握则需要通过不断的设计总结才能实现。在不同设计中,尺度的利用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因此,在一体化教学中,要明确尺度的要求。将尺度应用于建筑内外部空间和周边及自身环境的设计之上,通过不断地锻炼和积累,在设计的实际操作中不断总结和感悟,掌握不同设计中尺度的运用规则及相互的关联,才能更好地认知尺度。通过对断面进行设计及分析达到对学生尺度感悟和理解的培训,从而可以将学生从盲目和混乱的尺度状态中解放出来,尽可能专注于完成设计创意的思考和完善。
5.关注自然能源的利用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到可持续能源的利用状况,着重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建筑和室内设计相结合,更好地完成光能和风能的有效利用。提高建筑的通风采光的性能,实现节能理念的设计思路。在单一的建筑设计时,往往着重于外部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再由外部转向对内部的探查,而对于内部环境光线的利用常常會直接忽视。而在进行室内设计时,往往会一眼注意到内部环境的采光和通风效果。因此在实现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时,更容易全面地掌控对内外部环境的采光和通风的实际情况。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就更要注重能源的节约和高效的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造成的负担和压力。
6.加深对建筑材质的了解和探究
建筑的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不只是简单的设计图稿和文案。因而在进行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考究建筑整体架构形象的塑造,更应该加强对建筑材质的了解和探究。通过更深层次地了解建筑建设所需的各种材质,以及各材质之间作用的相互关系和在空间运用中的延展性能和整体构建,对设计的对象进一步地详细了解,揣摩透彻,使设计拥有更丰富更立体的质感,在材质的基础上发挥极致的想象力,实现建筑设计的创造力。亦或通过对设计中材质的需要,刺激着建筑新材料的开发和使用,从而实现在设计和材料质地方面的共赢和创新。
7.与其它相关课程加强教学联系
设计课的核心在于对建筑与室内进行专业地思考和描绘。运用某些与建筑或室内设计有关联的课程,加强它们之间的教学联系,综合所有涉及到的因素来进行思考,就能够拓展设计的视角,拓宽设计的领域,从而能够从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来完成设计的核心内容。例如,课程中有一门“视觉艺术的设计”,在视觉色彩上加强专业的训练,培养对色彩感知的灵敏度,再将其运用到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中来,为设计领域增加了更丰富的色彩和内容,为设计的成果添加了新的品质。还有一些其他相关课程,组成了设计的庞大领域,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帮助学生完成不同角度的联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而在公共选修课程中,有一门“美学”。以摄影师的眼观来欣赏世界的美感,培养了学生建筑方面的美学观,在设计创作时,增加了摄影师的视角,创造出融合环境,内外圆融的美妙的设计作品。
8.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
设计的创意是需要更多的资源的,学习交流是完成资源交换和统筹的最为直接的方法。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同专业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也可以安排不同专业却相互关联的学生互相学习,通过不同学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合作,形成不同理念的碰撞与融合,创造出新的概念和创意。学校可以邀请一些社会的著名专家和知名设计师来给学生进行专题讲座或者创意演讲等。使学生接受专家们丰富的经验,来完成对自己设计作品的验证,从而达到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再以实践的经验刺激学生更为合理地完成自己设计创意的创造。
结束语
居住型建筑与室内设计一体化教学是顺应时代的举措,是在实践中,对于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严格区分开而产生弊端后所寻求到的解决方案。因此,在通过对学生整体意识的培养,围绕鲜明的主题,加强对多元化视角的训练,实现对不同设计稿中不同尺度运用的把握和灵活运用,树立起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在深入了解材质的基础上,结合相关课程的教学思考,积极主动接受新的知识,互相地学习交流,以实现一体化教学科学的、与时俱进的实践进程的展开。
(作者单位:郑州成功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