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改造中探寻建筑的生命力

2015-05-30杨亚竹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厂区生命力群体

旧工业厂区的改造再利用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着,借助国内外范例分析探讨旧空间改造的可能性。运用现代技术与设计理念使陈旧建筑设施再次为当代文明服务,将新旧整为和谐统一的整体。秉承建筑是有生命力的理念,从建筑与生态环境、人文历史以及社会价值等方面,探寻老旧建筑重新焕发生命力的形式和渠道,以人为本的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式。

引言

随着城市转型步伐的加快,旧时代工业化的浪潮已然褪去,但其残留的痕迹却深深烙印在城市各处。曾经兴盛的国有企业,在社会浪潮的一次次洗涤中也逐渐退出大众的眼界。现今留存的工业厂房除拆除重建外只有部分规划它用,许多地区仍然是大量闲置的状态。昔日喧嚣的厂房静静坐落在城市的旧城区中,破败老旧的车间在静默中守护着昨日荣光。放眼全球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的案例在很早之前就已开始探索,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开始着手老城区的建设,特别是对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的问题加大了关注力度。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响应,对于可利用的厂房改造,再次投入社会成为解决问题的良方。

重新发挥社会价值

关于旧建筑的利用,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便用自己高超的能力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罗马时期的浴场改造为当时的教堂,而现代意义上的改造浪潮大约兴起于二战之后。

在评估可否再利用之后,首要问题就是改造方向的选择。我们可将以往“如何吸引人流”的思维方式改变为“因需求而来”的思维导向。将商业与公益结合的建筑物使其在设计提出时便加入公众的需求。例如可以在现有建筑群中设立一些对外的公共停车位、公众图书馆、绿化小公园或者休假日大众集会的小广场和剧场等,削弱建筑群体的围合感、距离感,使人们能走近并走进老旧建筑群,在使用改建后建筑中部分功能时带动建筑群体中其它部分功能的发展。

以“公益思维”来改造现有落后建筑设施,使其重生之后能服务周边;并以发散的设计理念开辟建筑群体新功能;结合当地实际,辅助解决周边区域的城市功能性问题。才能为旧工业厂区注入生命力,在之后重新投入使用时更好的融入周边环境,发挥社会价值。

提升周边生态品质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一直是社会生产建设的重中之重,面对老旧工厂设施,环保问题更是核心主题。一直以来工业时代给人的印象都是灰蒙蒙的烟尘、格式化的厂房、冰冷的机器、人们戴着口罩器械化的重复着生产。正是因为这些已然不符合新时代的形象与功能需求,旧工厂才逐渐关停,因此更应改变其冷漠的气质以友好型建筑回归社会。

使过时的工业建筑“变废为宝”,即重新发挥其社会功效不仅仅是提供一个可能成功的改造项目,而要在其建设改造中融入必定会发挥有利效用的方案,如日本大崎索尼城提出的“植物样”建筑,在不讨论其建筑本体的功能运行如何,单就在环保方面,它为周边的环境贡献便足以使它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建筑群体往往有着不小的体量,对周边将产生一定环境影响。可对建筑表面及建筑群体间的空隙借助生态材料和植物绿化设计成优化自身和周边的建筑间小生态。

改造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对于可用的废旧材料与建筑结构应最大限度的加以利用。例如受到原有破败屋顶自然漏光的启发,工厂顶部多处地方可直接设计成天光的自然引进,一方面增强了室内外空间的连接,另一方面也为在此工作的人员提供更优质的光源和自由的灵性空间。

对于改造应当秉承提升旧工厂建筑群功能下限的思维,抬升其功能性价比,将公共建筑的“利己性”扩展为“利他性”,从而更好的融入周边区域,和周围居民在心理生理上需求上达成一致性,减少建设阻碍。

留存城市归属感

旧工业厂区承载的是过去时代的记忆,对老建筑的保留是城市人的情感需求,也是一种心灵上寻根的需求。站在历史的角度,如若一味只是废弃重建,是对于过去的一种抹杀,在没有一丝回忆的城市,迷失感将会随之而来。

人们习惯以自己的意志理解身外之物,寄情于景托物言志都是如此。正如日本和室对于空间划分的自由性给空间使用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建筑群体中的活动空间也可以效仿这样的思路,将设计者的意志抽离,把主动权交回使用者,不仅能衍生出更多的功能,更使业主成为置身其间的参与者,提高他们的归属感。

站在历史的角度,我们当今对废旧工厂的改造也将会在历史中留下一抹印记,修旧如旧不如依照新需求运用新技术对建筑做一番改良,亦可在建筑功能完全用作他用的情况下留下一部分作为博物馆,讲述此处曾经的功为,留存城市人的记忆点、表明每个城市的不同个性。

结语

追寻建筑的生命力,正如古希腊建筑只需在明净天空的衬托下便能使神廟轮廓更为突出醒目,建筑主体与周边环境相互衬托、相得益彰。为使老旧建筑适应将来的社会文化的变化,在改造时需要简化不必要的“视觉冲击”性质的装饰,建筑并不需要繁复华丽的形式,而在于一个使人们能够一眼明了的格局。最大限度的展现原本的建筑格局在不同年代对于不适应当下的局部空间进行改造。结合当地实情、以人为本、环保为纲,建筑才能在时间长河中保持生命力,顺应自然的留存下来并存活下去。

(作者单位:吉林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杨亚竹,女,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厂区生命力群体
哈轴集团南北厂区
贸易生命力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坚守初心,作品才有持久的生命力
承载厚重记忆的莲花山老厂区
小型水电站厂区用电设计
主动创新是新型智库生命力所在
厂区铁路运输优化仿真关键技术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