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素描与绘画素描的互补性探索
2015-05-30罗丽玲
素描作为物体再现的一种方式,是绘画、设计等造型艺术的基础,也是训练造型艺术者造型能力的主要手段。但在设计和绘画中,素描又是有区别的。大体上来说,绘画素描追求的是美感,设计素描追求的是实用性。它们的区别在于,一个是精神方面,一个是物质方面。因此在设计素描中,可以利用绘画素描来进行补充,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素描这种绘画基础最早出现西方的文艺复兴时期,在20世纪初被引入我国,成为绘画的基本课程;而设计素描是20世纪80年代才被引入我国,在90年代开始发展,它是设计专业的基础部分。
设计素描和绘画素描的差异
素描是一种单色的视觉语言表现形式,主要由铅笔和木炭条等工具来完成。素描作为绘画和设计的基础,主要是促进训练者眼、手和大脑的配合,提高绘画者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实际运用中,设计素描和绘画素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造型功能上,绘画素描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美术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需要绘画者用真诚的情感来体现美,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设计素描主要是设计的一部分,用素描的形式来表现将要设计的产品,它的主要功能首先是实用,其次才是美观。将实用性和美观性进行了统一,在满足人们物质追求的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
在造型思维上,设计素描和绘画素描也有差异性。绘画素描是一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艺术创造,它需要作者通过素描来体验生生活,然后通过艺术构思形成艺术意象,并将其转化为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不管是写实还是抽象的绘画素描,它都是以感人的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而设计素描是设计者按照自己的审美观来改造对象的活动,主要是对客观对象进行间接、慨括和综合性的反应,要做到美观、效能和工艺方面的平衡,因此在思维方面,设计素描的更注重理性思维,严谨、理性和推理的成分更多。
在表现对象方面,绘画素描表现的对象是实际存在的,它的主要功能是将实际生活中的三维空间存在的物体真实地转移到二维空间中。所要表现的对象有人物、风景、器皿等实际存在的物体。而设计素描所要表现的对象非常广,既有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物体,也有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生活中不存在的物体,还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将生活中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物体综合在一起。和绘画素描将三维空间的物体转移到二维空间不同,设计素描是围绕平面设计和立体设计所需要的,将思维、观察与表现方法所展开的基础训练。
绘画素描和设计素描的重要性
绘画素描是绘画者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进行素材收集后,运用到自己作品当中的方式。在画面上注重视觉形象的表现,用明暗调子的虚实效果来表现空间的远近和事物的透视规律,基本要求就是画面形象生动感人。它的重要性表现在通过素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构图上对物体大小、疏密、平衡、穿插以及构图设计,又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因此,素描在绘画中具有提高技巧能力、表现能力和设计传达能力的作用,通过素描可以加强学生造型语言的表达能力。
而设计素描,它是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吸收了绘画素描的艺术精华,将传统的基础训练和专业进行了有机结合,并成为一门单独的基础课,它是一种集传达艺术、构造和空间关系于一体的现代化绘画表现形式,也是造型表现能力和创意性思维能力的训练方法。它的研究对象是物体的内在关系和外在形式的整体感。它不是对客观的模仿,而是主动的认识和创造,将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进行完美统一。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在表现形式上它注重空间结构分析,通过对物体的内在结构分析,用简单的线条变化来传达美感;它的表现形式还具有超现实的风格,将一些生活中不存在的物体通过想象表现出来。这种多方面的表现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对他们的设计表现方法、设计语言的表达和设计语汇的丰富都有促进作用。
设计素描和绘画素描在差异性上的互补
尽管设计素描和绘画素描在功能上、表现对象上都存在着差异,但它们之间还是具有共性的。这种共性表现在两种素描都是用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以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进行互补。
例如,绘画素描在观察物体时位置始终是固定的,通过肉眼的观察,然后利用透视的方法将三维空间的物体转移到二维空间中。这些方式在设计素描中不被利用。但这样的观察效果却有它自己的特色,至少在观察的同时一直在头脑中进行形象思维,最后达到美的效果。这样的思维方式可以借鉴到设计素描中,因为设计素描除了实用之外,對审美也有要求,并且绘画素描是设计素描的基础,设计素描只有先做好绘画素描,在形象思维的基础进行抽象思维,相对就要容易得多。
对于绘画而言,将设计素描中的空间内部分析、抽象的意象表达等表现方式运用到绘画素描中,在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
随着社会的变化,艺术表现方式也要不断创新,将设计素描和绘画素描中的优势进行互补,对于艺术创新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失为一个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厦门东海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罗丽玲(1981-),女,汉族,江西吉安,本科,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染织服装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