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三十年
2015-05-30
整个艾滋病在中国蔓延的新趋势是对公众科学知识的挑战、行为方式的挑战,而我国在公众认识水平、有效的防治手段和科研投入力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015年12月1日是第28个世界艾滋病日。自中国在1985年出现第一例艾滋病例,中国的艾滋病感染病例在30年间快速增长。截止到2015年6月30日,中国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病例715051例,死亡169300人,其中性传播逐渐成为HIV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男男同性性行为群体,尤其是在青年人的男同群体成为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
艾滋病渐入平常人家
1985年6月,一位阿根廷游客在入住协和医院不久后死亡,后被证实为中国境内出现的第一例艾滋病。
而中国本土最早集中爆发的艾滋病例出现在云南。1989年,缅甸、泰国当时的艾滋病流行。一位云南省卫生防疫站艾滋病科的科长在戒毒所里采集了50例血液样本,发现26例呈阳性,事情一下子变得严重起来,接下来全部排查后查出了146例艾滋病感染者。其主要感染途径都是注射吸毒。到了20世纪90年代,河南、安徽、湖北等中部地区的卖血群体曾集中爆发艾滋病疫情。这两个群体一直以来都是中国艾滋病疫情的重要防控群体。
1985-2005年间,毒品注射传播和血液传播分别占HIV病毒感染的44.2%和29.2%。10年前的数据表明,中国HIV病毒的传播范围很大程度上被限制在一些高危人群中,包括静脉注射吸毒人群、曾经捐献过血液和血浆的人。
最新的调查表明,性传播已经成为最主要渠道,中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高危人群,而逐渐延伸至普通人群。
监测数据显示,毒品注射传播和血液传播两种方式在2015年的新增HIV病毒感染病例中的占比已下降至5.3%和0.04%。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公共管理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景军表示,毒品注射传播和血液传播相比较其他渠道已得到明显控制。
男同成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
在性传播途径的艾滋病感染病例中,男同群体成为艾滋病感染高危人群。
“大中学生感染者中,男同占据82%。”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中心主任吴尊友介绍,目前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在性别上以男性为主,男女比例为11:1;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主要以性传播为主,主要是男性同性性转播。
研究生一年级学生李维(化名)只是近年来不断上升的学生感染者中的一员。
4月份,正值论文答辩的关键时刻,李维收到了市疾控中心的确诊报告。HIV阳性,红色印章刺眼夺目。
一月份时,李维在一朋友建议下做了HIV检查初筛,“就是觉得去抽个血吧。”20分钟后,初筛结果下来。两道杠闪在眼前,脑子一片空白。“我也不怨他,要怪只能怪自己吧。”如今李维已接受感染的事实。
李维口中的“他”是在去年12月份旅行时认识的。2014年12月,成绩优秀的李维通过几轮面试,顺利保送到北京某高校读研。一身轻松,李维独自前往南方,提前兑现计划已久的毕业旅行。在事先定好的青年旅馆,李维和一个男游客入住同一房间。男生二十三、四岁样子,自称从事销售工作,常来南方出差。两位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天南海北闲聊,“最后聊到男女关系和性,好奇之下,李维与对方发生了关系。”
“小旅馆里非常简陋,没有准备安全套,也没有想过要采取安全措施。”再次联系时,李维已收到初筛报告。
李维再打电话过去,对方已不再接听。出于好奇,李维在网上检索对方号码。自动弹出的网页显示,对方是专门服务男性的性工作者。
飞来横祸,李维愤怒异常,但也无可奈何,“我没有确切的证据可以报警。”李维只是给对方发了一条短信:你把我彻底毁了,但希望你好自为之,不要再去害人。
事实上,如李维一样的男性同性艾滋病传播比例正在逐年上升。一组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在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当中,2008年至2010年,男性同性传播所占据比例分别为59%至67%;2014年至2015年1月到10月均为82%。
截至今年10月底,我国报告现存活15-24岁青年血色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152例,占全国感染的1.6%。
青年学生成新增重灾区
中国艾滋病增长的另外一个特点是,15-24岁的年轻人感染群体增长显著,成为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中国青年报》的报道显示,2014年,全国15-24岁年龄段新增报告艾滋病人数为1.5万多人。今年最新的数据也显示,中国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增长较快。吴尊友表示,今年1到10月,已有1.4万多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0%左右,而“2011年到2015年,我国15-24岁大中学生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净年均增长率达35%(扣除检测增加的因素)”,且65%的学生感染发生在18-22岁的大学期间。
11月26日,在清华大学举行的2015年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活动上,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崔丽指出,青年是中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重点,“2015年1-10月份共报告2662例学生感染者和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7.8%”。
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张林琦研究艾滋病防治工作多年。他认为,年轻人群体HIV高发的主要原因,在于年轻一代处在更开放、便利的性接触环境中,对性的态度更加开放,但缺乏对性知识、保护措施的了解,并不真正知道感染艾滋病的严重后果,因此造成了现在感染人数剧增的严峻局面。
“更安全的性”成防艾新挑战
“整个艾滋病在中国蔓延的新趋势是对公众科学知识的挑战、行为方式的挑战”,张林琦在采访中表示,我国在公众认识水平、有效的防治手段和科研投入力度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与美国等国家相比,中国艾滋感染者的知晓率,也就是自知率还处于一个相当低的水平。张林琦提供的数据显示,美国艾滋感染者的自知率约在90%以上,中国可能只有30%-40%,
潜在的社会歧视是影响中国艾滋病感染者自知率较低的一个主要原因。张林琦分析认为,有些人是因为不想知道自己是感染者,因为担心检测出来后根治不了却还要受歧视,找不到工作。“但这同时也意味着错过了接受治疗和关爱的机会,增加了传播的可能,形成了一个非常负面的链条反应”,他说。
而社会歧视存在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公众对艾滋病的传播方式还并不了解。实际上,艾滋病毒的传播主要是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三种主要的方式。“正常的握手、一起吃饭,根本就不会传播艾滋病……哪怕是性行为,只要进行保护,也可以绝对的百分之百的有效保护。”张林琦说。
他建议,政府在宣传艾滋传播相关知识、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要在相关法规制定上消除歧视,特别是明确歧视的法律责任,这样潜在的艾滋病毒感染者才可能站出来,不再隐藏自己,主动接受治疗。
而在男女之间、男男之间的私人性生活领域,政府的行政干预并不是最有效的手段,多位学者表示,这时更需要更多带有教育性质、有说服力、可以改变人们观念、行为的一些创新方法和手段。
张林琦建议,政府应加强性教育方面的知识,促进安全套的使用以及有效预防感染艾滋的措施,鼓励个人和群体为自己的安全负责,主动采取保护措施,爱惜自身,珍爱伴侣,在正确知识指导下采用正确的性行为方式。
针对于一些特定人群,尤其是男同人群,张林琦表示,“这并不是简单的医学生物学、社会学,还涉及心理感受,比较复杂。”在中国,同性恋依然被视为异端,许多同性恋不愿意暴露其性取向,隐瞒自己的身份。他认为,“其实根本的问题在于对同性的认同、法律保护问题”。不过,与西方相比,中国现在要想改变对同性恋的观念还比较困难,“首先是要在进行性行为的时候必须保护自己,保护别人”,张林琦说。
(新浪网 2015.12.02、《新京报》2015.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