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中国经济最大的癌症
2015-05-30
“僵尸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的雷区和集中引爆点。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风险周期,特别是企业债的风险,更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头号大敌。
近日,高层就清理“僵尸企业”不断释放信号。11月4日,国务院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要“加快推进‘僵尸企业重组整合或退出市场”;而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调研时也强调“要加大淘汰僵尸企业力度,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向“僵尸企业”宣战,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调整产业结构、化解过剩产能和消融系统性风险方面走出的关键一步。
难以摆脱的循环
过去几年,中国经济陷入了一个难以摆脱的循环:越是下大力气化解过剩产能,过剩产能却越是严重。
从中国“僵尸企业”目前的情况看,大体有几个特点:第一,“僵尸企业”大多都是规模比较大的国有企业。这些企业规模大、员工多,在地方的经济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政府出于维稳等各种考虑,既不让这些企业破产,也难以使其获得新生,只能通过银行或政府的不断输血维持现状;第二,“僵尸企业”所在的行业大多是产能过剩行业,比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这些行业一方面为地方创造了很大的GDP,另一方面从经济效益而言已没有任何存在的必要,但地方处于就业和GDP的考虑,不让这些企业破产重组;第三,“僵尸企业”从产业来看,基本属于比较低端的制造业领域,属于一低(低附加值)和“三高”行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第四,“僵尸企业”大多占有很多政策和信贷资源,债务负担沉重,资产负债表严重恶化。以去年的数字为例,钢铁行业在8月份负债超过了3万亿,18家上市钢企负债率超过70%,这些行业一旦经济下行,投资需求萎缩,沉重的债务负担立即会让企业的资金链出现问题。
应该看到,“僵尸企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的雷区和集中引爆点。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进入到一个风险周期,包括债务和各种杠杆在内的风险考验中国经济的安全系统,特别是企业债的风险,更是当前中国经济的头号大敌。
眼下的“关键一战”
如何处置大量的“产能过剩”,已经成为眼下中国经济的“关键一战”。
“此次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应是产品同质化程度高、生产连续性强的重化工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部长赵昌文解释称,所谓生产连续性较强,是指由于生产工艺特点,整个生产线一旦点火生产就不能轻易停产,否则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损失,“钢铁、水泥、平板玻璃和电解铝这四大行业是需要特殊关注的”。
淘汰落后产能,关键是标准的制定和执行。落后产能的淘汰标准主要依据发改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工信部制定的一些技术标准,此外还有一些环保指标。
赵昌文表示,如果标准迁就下限,淘汰的空间仍然不大。例如钢铁行业取消了235兆帕和335兆帕的钢材强度标准,采用400兆帕标准,但仅仅淘汰了1000万吨左右的产能。
他强调,由于地方保护、难控制等原因,标准的执行问题也非常大。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很多行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纳入统计的产能基本不属于落后产能,可淘汰的空间有限。
在赵昌文看来,当前特别需要关注的是兼并重组整合一批。这需要明确跨地区兼并重组以及跨所有制兼并重组中涉及的问题。
不少专家认为,鉴于中国产能过剩问题的成因很大程度上是非市场因素,同时市场机制在矫正产能过剩的问题上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政府有必要通过行政手段施以压力。有专家表示,现在考虑重启破产机制,在具体操作中,要配合国企改革,用市场化手段来决定谁应该破产。
应对危机式的短期一次性的产能清理过后,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效机制,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国研中心副主任王一鸣表示,要建立有效的过剩产能退出机制,特别是要能够有效地促进僵尸企业退出,它们占用了大量的资源、劳动力、土地,甚至银行的贷款,但产出很少,或者产出效益很低,应该让它占有的要素和资源重新流动起来。
赵昌文认为,关键还是需要有效健全的市场,要理顺要素市场体系,不能搞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市场扭曲。此外,要完善市场的监管体系,打破垄断,鼓励竞争。“市场体系越完善越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
重演下岗悲剧?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坦承,发展方式的转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前,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正逐渐落地。“要转变发展方式就会涉及到企业的关停并转。这可能会带来职工下岗失业。”厉以宁说。
近年来,在经济形势压力下,钢铁、煤炭等传统企业经营困难、亏损加剧。目前,如山西潞安集团等企业已开始采取职工停薪留职、内部休假、员工分流等手段自救。
厉以宁表示,原来在国企改革时选择了大量裁员减负的方式,有些40、50岁的职工被买断工龄后下岗,他们已经很难再重新找到工作。“改革的代价让下岗职工来承担,是不合理的道路。”实际上,目前对去产能犹疑不决的一个担心是,就是化解过剩产能会造成失业,使经济下行期本就承压的就业状况进一步恶化。不过,根据专家的测算,这些产业的就业占比并不高,只占全部就业的3%左右。虽然传统行业面临减薪裁人的压力,但一些新业态、新增长点也在快速增长,平均一下,就业情况不用那么担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则建议设立“严重过剩行业减产转型基金”,对企业职工安置、投资者补偿给予资金支持。资金来源上,可以考虑由地方政府发行长期专项债券,按相关省份减产规模对应确定债券发行额度,由省级政府发债并偿还,中央政府给予贴息补助。刘世锦表示,初步测算,煤炭、钢铁两个行业所需的基金规模分别是800亿-1000亿和2000亿元,债券期限十年以上,由中央财政贴息,对地方政府不会形成压力。短期内,地方可能因减产影响到GDP和税收,一旦价格回升,损失将得到弥补而有余,“这是一个‘以量换价的过程,总体上对地方有利。”
(《每日经济新闻》2015.12.5、《中国经营报》2015.11.30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