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梧州骑楼城的“织补”规划与保护新构想

2015-05-30石寅

现代装饰·理论 2015年5期
关键词:骑楼梧州历史

作为岭南文化的特色和精华,梧州骑楼建筑不仅有着曲折悠久的历史渊源,同时在历史的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当今对老街区、老建筑的持续发展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运用创造思想、创造手法进行传承,使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在昨天、今天、明天的延续中得以可持续发展,使其散发出传统建筑文化的正能量,造福于当代造福于未来。本文通过阐述“织补”在城市规划思想中的应用,结合梧州骑楼建筑特色,具体地提出了基于“织补”策略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发展措施。

梧州骑楼城的起源及建筑特色

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梧州是西江、浔江和桂江三江汇合处,广西80%以上的水流经梧州,由此产生了独具特色的西江水文化。1897年,梧州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后,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著名商埠,骑楼开始在梧州兴起。其建筑模式主要是广东民居竹筒屋,融合欧洲外廊式样模仿而成,并于20世纪20年代迅速发展蔓延开来,它的形成体现了近代岭南地区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骑楼是我国南方许多古老城市发展进程的印迹,但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加快,骑楼在逐渐破坏、消失。

岭南地区的骑楼是结合南方潮湿潮湿多雨及多洪易涝的气候特点建造。梧州骑楼多为三四层,临街店铺二层以上凸出来,下面罩著的空间成为人行道,远看像“骑”在人行道上一样,故名“骑楼”。水为梧州带来了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水患,发洪水的时候,街道常常被淹,为了适应水患,梧州骑楼普遍在二楼的立柱上或外墙上设有“水环”。在骑楼二层临街的一面,特设便于进出的活动板门,俗称“水门”。洪水来临时,商船停靠街边,将船系在水环上,从二楼水门搭船进出,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梧州骑楼特殊的建筑样式。

梧州骑楼城的规划现状

1.城市发展重点转移

四五十年代的梧州是连接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和粤港澳的重要枢纽城市,也是西南出海的重要通道,成为当时岭南地区现代工业策源地、商贸中心和广西历史的文化重镇。随着水运的主角地位在历史发展中的下降,很多像梧州这样靠水运发展的古老城市慢慢开始与商贸中心远离。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现代化建筑成为城市的代表。梧州市以鸳鸯江为分界主要分河东与河西两个片区,近年来,城市发展的重点慢慢从老城区转向了新城区。

2.骑楼城商铺萧条

曾经的河东老城区内巨大的骑楼群聚集,繁华多样的百年老店,粤文化特色的各式商品、小吃云集,是梧州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最繁华的地域。随着城市化进程与时代的变迁,经历百年的骑楼城风吹日晒,当年的老住户慢慢搬出,有的骑楼多年无人居住,屋顶杂草丛生,商铺关门或者租给外来务工者经商,人口众多但是相对杂乱。河东最大的菜市也挤进了骑楼城内,给古老的骑楼城街道的卫生带来堪忧,昔日的辉煌街貌荡然无存。市民们购物逛街的方向也转向了河西新城,骑楼城内只留下历史的沧桑。

“织补”策略引导下的旧城改造及经验借鉴

1.“织补”城市的理论

历史文化空间的错位与碎裂并非中国特有的现象。上世纪70年代,面对现代城市在乌托邦式完全开放的、完整的城市理念下形成的城市片段,很多学者开始探索拯救城市的理论与途径。柯林.罗认为,面对多元的社会,建筑师只能接受多元的片段,不断地改造、叠加他们的城市,在相互冲突的公共建筑现实与历史的片段缝隙之间建立起普通却又多变的联系,并最终发展成“织补”的城市规划概念。2001年,巴黎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明确提出织补城市的主题口号。城市织补的理念对于指定给梧州骑楼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策略是极具启发性的。

2.基于“织补”策略的旧城改造借鉴

旧城改造是指局部或整体地有步骤地改造和更新老城市的物质生活环境,以便根本改善市民劳动、生活和休息等条件。近年来“历史文化街区”活动的连续举办, 为我国旧城改造的发展、继承、保护和创新树立了成功典范。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在功能结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环境资源等方面衔接不足,新旧城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衔接困难。依据“织补”理论和方法要求,梧州骑楼城要多采用“修旧如旧”的手段,严格保护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传承,着力提倡现有资源充分利用的观念,保护原有的文化底蕴、社会网络和生态肌理。

梧州骑楼城的发展很需要借鉴国内近年来的成功旧城保护经验。东关街是中国十大历史街区之一,也是历史名城扬州老城区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老街,拥有完整的传统明清风貌的建筑群及“鱼骨状”街巷。东至古运河,路面为长条板石铺设,这里曾是扬州水陆交通要冲,也是商业、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扬州古城保护的核心理念在于: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百姓。从街道遗址到古宅名园,从建筑风貌到街巷肌理,从文化遗产到生活方式,从产业结构到基础设施的完善,这种理念贯穿整个保护实践中。如今东关街上再现了近30家“老字号”商家,贯穿多个盐商私家园林,再连接东城城门遗址、古运河码头等。恢复原始格局,生态、交通织补为重点,延续古城原有肌理及风貌韵味是梧州骑楼城改造中值得学习的。

梧州骑楼城的“织补”规划与保护对策

1.恢复街区原始风韵

河东老城区内,现存骑楼街道22条,总长7公里,最长街道达2530米,骑楼建筑560幢,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骑楼建筑主要分布在大东上路、大东下路、沙街、大南路、小南路、四坊路、五坊路、九坊路、南环路、大中路、桂林路、桂北路、北环路、民主路、建设路、中山路等街道上。中国当代著名国学家、文化学者肖健指出,骑楼城是梧州近现代百年商贸繁华的历史见证。在改造中应遵循历史的足迹,传承历史记忆,按照循序渐进,先碎片织补,再连缀成带的原则,应着力恢复骑楼城的原始人文特色与建筑肌理。

2.织补城区交通系统

水系的发达使梧州成为近百年“两广商埠”、“水上门户”。公元1897年,梧州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渐发展成为珠江流域的著名商埠,开始兴建骑楼建筑。随着水运地位的下降以及鸳鸯江防洪提的建设,每年屡遭洪涝灾害影响已成为历史。保护好老城区道路系统是维护骑楼城重要的规划方向,老城区道路系统不仅要从交通功能上考虑,还要满足历史传承要求,展现传统脉络,形成具有特色的城市骨架。原骑楼之间的道路宽敞,且设有“骑楼底人行道。”道路四通八达;道路线形要随弯就势,体现梧州这座山城起伏的地貌特色。保护骑楼原有道路,衔接历史街区外老城市道路,与现代城市灵活相接,交通自如更加能够促进商业的繁华。

3.保护百年商住标志

昔日的骑楼城商家云集,最鼎盛时共有大小商号1500多家。最经典的建筑为梧州海关旧址、思达公医院旧址、大同酒店、新西旅社、大东酒家、粤西楼等,最有历史文化底蕴的街道是马王街和金龙巷。其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国内罕见,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骑楼博物城”。在更新与保护中应保留原始粤文化的商铺文化,还原百年老店的面貌,把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技术完美衔接与过渡。让这些具有历史特征的商住标志成为骑楼城的第五立面。

结语

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与时代更新的路程,传统的历史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中必然存在着断层,在历史传承的保护中会造成城市区域功能的紊乱、空间文化特色的丢失。我们需要学会利用“织补”的观点去分析和借鉴世界优秀的文化古城历史街区的优秀案例,这样会有助于我们在更深层次上理解如何在当前进步的城市建设背景下,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完善梧州骑楼城中历史与现代的断层。历史的保护、传统的继承、地域文化的延伸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保护的对象、内容、方式和目标都在不断扩充,处理好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的地域性、历史性与时代性之间的关系,降低古城改造中的历史元素损失,才能建设出更具中国地域特色的现代文化名城。

(作者单位: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石寅(1986—),女,汉族,籍贯:江苏扬州,助教,研究方向:西南民族传统建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骑楼梧州历史
中共梧州城工委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梧州工人运动的急先锋
骑楼人家
八十多载后寻访梧州
梦梧州(外两首)
新历史
骑楼的故事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