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验成功 走向创新

2015-05-30陶绪萍

东方教育 2015年5期
关键词:圆锥体圆柱体课堂气氛

陶绪萍

【摘要】21世纪的公民面临着更多的机会和挑战,他们需要在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必须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关键词】体验;创新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愿望,这与他们追求至善至美的天性分不开的。很多情况下,正是靠着这种愿望的推动,孩子才不断地取得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同样,“作为成功的学习者”,是每个孩子都有的共同愿望。成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充分利用孩子的成功的愿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讓每个孩子都得到成功的体验,使每个孩子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产生获得更大成功的愿望。使每个孩子在原有基础上都能得到理想的发展。那么,如何让每位孩子在学习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呢?我认为:

一、要创造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师生关系

创设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孩子,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功,使每个孩子树立学习信心。从心理学研究角度讲,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自己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的。“尖子生”之所以成为学习上的“尖子”,是他们进行着“成功→兴趣→更大成功→更浓厚兴趣”的良性循环;“差生”之所以不喜欢学习数学,是他们进行着“失败→缺少兴趣→更大失败→更缺乏兴趣”的恶性循环,失败使他们感到无能、无力、无望。但人人都有成功的需要,当一个孩子能完成某项任务时,他就会感到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感到自尊、自信,会激起他要干得更多更好的愿望。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保护每一个孩子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孩子多思善问,发表自己的见解。要允许孩子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允许孩子随时改变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要鼓励孩子发表与老师不同的见解;要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要鼓励孩子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对孩子敢于提出问题的行为教师首先应给予肯定,至于提出、回答的问题正确与否,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只有这样,才能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合作、民主的课堂气氛;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每个孩子树立起学习的信心,自己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才能使每个孩子擦出智慧的火花,萌发创新的嫩芽……

二、给孩子提供充分数学实践和交流的机会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孩子动手、动口、动脑,在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自己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活动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把孩子的外动和内动有机结合。就学习数学而言,孩子活动分外动和内动。教师应把导“行”与导“思”有机结合起来。让孩子在动手中思维,在思维中动手,在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动口,表述操作过程和结果,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例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通常是教师用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一个圆锥体容器,进行倒水或倒砂的直观演示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孩子往往在“底×高”之后忽略了再乘以。为此,我作了如下改进:(1)操作观察,引导启发。让孩子观察用卷笔刀削新铅笔,明白刚才那一截是圆柱体,现在这一截变成了圆锥体。启发孩子:削成后的这一部分体积与原体积比较有无变化?变小了以后的圆锥体是原圆柱体的几分之几?也就是说圆锥体体积与圆柱体体积有什么关系?圆锥体体积计算公式如何?引导孩子带着问题看书。(2)认知冲突,引导探索。孩子自学后知道圆锥体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为了突出“等底、等高”这个条件的重要性,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操作,去验证课本上的知识。学生按照课本中的方法进行倒水分组实验。过了一会儿,一个小组倒了3次水,还没灌满;而另一小组却发生了水大量溢出的现象。有的小组正好3次倒满。这是什么缘故呢?(3)柳暗花明,恍然大悟。正当学生进入思维活动高潮时,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两个容器,再次实验,引导学生比较三种现象的差异点,从中明白圆锥体要和圆柱体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锥体的体积才是圆柱体体积的。(4)归纳总结,内化升华。通过刚才的操作、实验、分析、比较,学生很容易得出圆锥体的体积公式。

这样通过孩子自己的观察、实践得出的公式,印象深、记得牢,孩子在应用过程中也会得心应手。只有这样,教学过程才会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三、要不断地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使儿童“跳一跳,摘果子”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儿童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帮助儿童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儿童”。我们不但要在儿童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去引导和帮助儿童进行这种“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应不断设置思维障碍,不断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儿童跳起来摘果子,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并在“再创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例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教学,在儿童掌握新知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⑴指出下列哪些数能被3整除。

35    45   1    78   315   619    860    1032

⑵在下面的方框里分别填上一个什么数字,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想一想,有几种填法?

3 □23□86□5

⑶怎样很快地判断下列各数能否被3整除?

53675640       923876579

⑷按下列要求在□34□的方框里上适当的数。

A、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5整除。

B、能同时被2和3整除。

C、既是3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D、能同时被2、3、5整除。

上述练习中的第(3)题学生通过讨论“再创造”出:可以先把已是3的倍数的数及两个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去掉,只要看剰下的一个数或两个数的和能否被3整除的思考方法;第(4)题让学生“再创造”,写出一个能同时被两个或3个数整除的数的思考方法。这些练习,在思维层次上逐步提高,不断引起儿童的认知冲突,使儿童在不断克服思维障碍的过程中,巩固新知识,达到内化。同时,在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

现代社会需要人格完善,勇于实践,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人格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素质发展的一个基本内容。而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又是时代的呼唤。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给孩子创设成功的机会,让每个孩子不断得到成功的体验,就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满怀热情地投身学习,为孩子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圆锥体圆柱体课堂气氛
一种新型夹具设计
简单而精致的BUBA台灯
埃及沙漠赫尔格达红海沿岸沙漠呼吸
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气氛的营造方法
高中英语课堂气氛的活跃优势研究
找出圆柱体
圆柱体上的最短路径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创建良好的课堂气氛
观察力
圆柱体对垂直其中轴并过其中心的转轴转动惯量的几种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