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普惠金融 实现惠及大众
2015-05-30任芳
任芳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是由联合国在2005年正式提出来的。但其核心理念最早可追溯到15世纪罗马教会设立的当铺;到了上世纪70年代,现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逐渐形成,尤其是孟加拉乡村银行的成功试验,掀起了小额信贷的全球化浪潮;上世纪90年代小额信贷又开始过渡到微型金融;进入新世纪,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推广,一个更具平等、开放、便利、草根性的普惠金融体系逐步形成。
在中国,普惠金融的概念是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来的。所谓普惠金融,是指一个能有效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普惠金融原则上就是要以可负担的成本,有效、全方位地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让弱势产业、弱势地区和弱势人群也能平等地享受金融改革发展的成果。
当前,普惠金融的内涵更为丰富。首先,客户覆盖面更广,服务对象从低收入群体扩展到了城市白领、小微企业、弱势产业以及欠发达地区。其次,产品和功能更加多样,除了存款类产品,还提供更为广泛的诸如信贷、支付、结算、租赁、保险、养老金等服务,模式也由单一的线下拓展为线下线上并行,网络化、移动化特征明显。再次,理念发生了重大转变,普惠金融不再是政府扶贫,它不同于政策性金融,也有别于普遍服务,而是既要履行社会责任,又要遵循商业可持续原则。
我国13亿人口的巨大基数给普惠金融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尤其是我国还有4万个乡镇、40万个村庄和7.5亿农村人口,还有数量庞大的城市社区,小微企业数量已突破4000万,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银监会1月20日宣布,对监管组织架构进行重大改革,并获中央有关部门批准通过。其中就包括设立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部,牵头推进银行业普惠金融工作。监管的分工合作,更好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金融服务质效。
中国银监会新近成立了普惠金融部、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将成立普惠金融促进会,此外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召开之前,“普惠金融”就是个热词。
什么是普惠金融?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召开首日,两场分论坛聚焦普惠金融下的发展与监管,回应了各界的普遍关注。首场分论坛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给出了答案:让每一个公民都能接受正常的金融服务。也就是说,普惠金融与每个人的金融未来息息相关,其中当然包括广大农民。
李扬表示,普惠金融的概念在提出来之后,其实是宣示了这样一个理念:接受正常的金融服务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当得到的权利。但是我们的金融体系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对这样一个惠及大众的金融需求是忽略的。
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金融准入已逐步放开,政府允许有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并且要求“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同时,进一步深化农信社改革,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也被视为能够协调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重要角色。金融的普惠趋势正在依托金融机构和服务主体越来越丰富而迅速蔓延,让列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农户、贫困人群及小微企业,能及时有效地获取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