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燃名著阅读的“火种”

2015-05-30马操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15年5期
关键词:火种名著教材

名著阅读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怎样使高中学生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课外阅读材料,这不仅是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的任务的问题,更是吸取民族智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形成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的问题。[1]下文从专题阅读、活动阅读、辐射阅读、高考阅读四个维度阐述笔者在名著阅读上的探索心得。

一、按专题阅读名著

文能养人,教材里有柳宗元的西山、苏轼的赤壁、毛泽东的橘子洲头、朱自清的荷塘、戴望舒的雨巷、史铁生的地坛,但以上的远不是语文的全部。各个历史时期的人类情感、风尚、趣味远比以上的丰厚得多。名著总能把各个时期的时光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他们是人类心灵历史最为真实的记录,他们的血脉来源于过去,归属于现代。表达人世的沧桑、冷漠,官场的凄凉甚至残酷,表达对农耕文明、纯朴乡情的钝化甚至消失的怅惘之情,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对人性真善美的褒扬,对假恶丑的鞭挞,成为一代代有积极追求的作家的集体共识。他们用天下第一等真情,作出了天下第一等好文。可以将表达同一主题的不同时期、不同体裁、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作品归类阅读。如:

(一)以“故乡”为人文话题的作品

老舍笔下花多菜多果子多的北平,韩少功笔下的有“小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天明”的故乡,“故乡”时时萦绕在作者的心头。可以搜集同类作品,如:

1.《呼兰河传》(萧红) 2.《水是故乡甜》(琦君)

3.《大淖记事》(汪曾祺) 4.《乡魂》(冯骥才)

5.《一个人的村庄》(刘亮程) 6.《宣纸上的故乡》(陶方宣)

7.《春回故乡》(郝洪喜) 8.《回望故乡》(王炳熹)

以上的都为顶尖的作家,从他们的全集中筛选出相同主题的作品,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选择有辨别地阅读他们的冰山一角,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可操作性的。当然,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相同话题的名家名篇,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同时辅以必要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从更高的意义上来构建学生健康和谐的精神家园,提高了学生的品位,完善学生的课外阅读结构。[2]同时更要提倡从近年来发表的各类中外优秀作品中选择推荐同类当代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物形象的外在之美、人物形象精神之美、语言修辞之美及音韵之美、作品的意境之美及思想之美、甚至是作家的人格之美及哲思之美。如:一个中国作家或诗人,乡村经验尤为重要,乡村经验是一个中国诗人应该站立的地方。(王炳熹)又如:在冷雨中,在月光下,故乡就像一部收藏了几代的水墨长卷,破败朽烂的老屋,空寂僻静的古村,残破荒凉的祠堂,空无一人的老街,像石刻的徽雕一样凝重,又像纸扎的灵屋一样虚幻。(陶方宣)

(二)以“秋天”为人文话题的作品:

琦君有诗:三更有梦书当枕,千里怀人月在峰。自从《诗经·月出》一出,月亮就成了怀人的母题,传唱至今。就是四季之一的“秋”,在名家笔下也尽显秋姿、秋意、秋味、秋声、秋韵、秋情甚至秋的魂魄。不仅写得摇曳生姿,还有许多哲学的思考、生命的探索。教材中有《秋声赋》、《故都的秋》等经典名作,下列作品也是以“秋”为载体的经典之作:

1.《秋》(丰子恺) 2.《秋天》(何其芳)

3.《秋韵》(宗璞) 4.《秋天》(屠格涅夫)

5.《皓月》(魏尔伦) 6.《秋》(纪德)

7.《人生之秋》(米·努埃曼)8.《秋天,秋天》(张晓风)

还有其他的专题阅读,如回归自然、民族情怀、世态百相、人文关爱、珍惜生命。

二、在语文活动中阅读名著

教材的一篇篇课文,竟然激不起学生阅读的渴望。教师不讲,学生还有点儿阅读的兴趣;教师一讲,学生反而没有了阅读的快感。这是因为学生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会接触两位作者:一位是课文的原创作者(作家),另一位则是课文的二次创作者(老师),而后者的水平远不及前者的,却往往在课堂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学生的生活经历、人生见识决定了他们对文学名著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二次创作作者(老师)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塞给学生,效果只能事倍功半。汉字听写是最传统,也是最让人放弃的认识汉字的手段,而汉字听写大赛却赢得了很高的收视率,除了央视这一媒体的推动作用外,众多现代元素的加入也是重要的原因。生动活泼的形式确实是提高名著阅读实效的有效手段。正如《空城计》天下皆知,但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各有千秋,观众不会由于喜欢一家而放弃另一家,是因为四大须生都有自己的一套“空城计”。

(一)教师指导完成名著阅读

别林斯基说:“读一本不适合自己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学生文化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决定了教师的阅读引导作用,由教师筛选名著节选内容是必要的。无论是散文,还是小说,完成以下三个任务,可以起到有效阅读的目的:

1.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2.是怎样表达这种情感的?

3.这样表达情感的作用是什么?[3]

上述三个问题分别涉及文本内容、文本形式及文学鉴赏,与现行的许多高考题不谋而合。这在无形中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避免学生只阅读不鉴赏的问题。在阅读中不仅拿得一份趣,也夺得一份情甚至筛得一份理。教师要做好规范解读的工作,《红楼梦》只能是《红楼梦》,哈姆莱特只能是哈姆莱特,做到既是创造性解读,又是符合文本实际的解读。

(二)学生自主完成名著阅读:每一学期初由学生自己制订计划,做好摘录(作品的作者事迹、主要内容特色、精彩章节)反馈表,畅谈阅读收获,开展名著征文比赛。学生阅读的光芒就会萌芽,文学思考就会出发,对名著中体察入微、刻画入微、精思入微之处就会有超出老师预期的收获,这也将成为学生读书时代的幸福记忆,终生受用。张志公说:“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不可推脱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阅读训练有素,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此言得之。大家之作,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大,各有会心,在会心的阅读中自然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阅读姿态。

(三)名著朗读比赛

有人说:汉字书写的一点一横一竖一撇一捺都是情,汉字朗读的声音都是义。陈继儒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而读书声为最。”读书声囊括了世间的一切声响,千万别忽视名著的朗读,作家的欣慰、赞许、幽默、悲伤、批判、谴责、怅惘尽在其中。要像央视汉字听写大赛一样注入现代元素,朗读比赛也是名著阅读的优美姿态。为朗诵比赛而进行的筛选、辨别等准备工作本身也是领悟名著智慧的过程。教师可以规定文本的范围,譬如《古文观止》、《红楼梦》诗词、泰戈尔诗选、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等。学生在朗诵准备过程中会寻找自己,发现自己,联想自己,检查自己,反省自己,净化自己,提升自己。

(四)名家书法欣赏比赛,名著节选书法比赛

书法本身是中华民族的第五大发明,欣赏苏轼、王羲之、颜真卿的墨迹,学生自己创作名著节选书法作品,在汉语中“出生入死”,本身也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阵阵花香的过程,是享受书法艺术的过程,也是体会书法情趣的过程,是“去皮见肉,去肉见骨,去骨见髓”的过程,更是一个用品质说话的过程。

(五)其他语文活动

1.课前三分钟以名著为话题的演讲(如我来介绍《 》);可以是一个人物、一个场景、一种表现手法;

2.每周至少两节自主名著阅读课;

3.指定名著阅读范围,用其中的一句话作为标题或口头进行作文。

三、用教材辐射阅读名著

(一)用作品的独具匠心处激发名著阅读

《林黛玉进贾府》是众多版本教材的保留篇目,尽管这一回是《红楼梦》全书的序幕,初步介绍了全书的主要人物,是全书的纲,是解读全书的钥匙,但这些重要作用还很难激发学生读《红楼梦》全书的兴趣,而教材节选部分的三姊妹更是全篇的次要人物。对此,可以结合《红楼梦》人物的命名艺术激发学生阅读全书的兴趣:贾氏四姊妹及其贴身丫鬟(元春--抱琴,迎春--司棋,探春--侍书,惜春--入画)名字的含义巧藏玄机。曹雪芹对她们抱着“原应叹惜”的态度。丫鬟的名字暗示各自主人的命运。抱琴(暴寝),是暴死之义,司棋(死奇)是死得奇怪之义,侍书(适殊)是出嫁到远方之义,入画(入化),是出家为尼之义。全书中还有霍启(祸起)、冯渊(逢冤)、詹光(沾光)、詹会(沾惠)、单聘仁(善骗人)、卜固修(不顾羞)、焦大(骄傲自大)、乌进孝(无进孝)、吴贵(乌龟)、卜世仁(不是人)等等,[4]再加上贾(假)宝玉、甄(真)宝玉、贾雨村(假语存)、甄士隐(真事隐),以上一大摞名字就会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热潮,也是有效的名著导读之策。

再如课文中的王熙凤,“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在教材节选部分中是概念性的介绍,在林黛玉面前热辣辣的表演也很难理解她的蛇蝎心肠,而原著中有关“王熙凤毒设相思局”、“苦尤娘赚入大观园”、“弄小巧用借剑杀人”等章节则有蛇蝎心肠的精彩表演。“毒设相思局”中的三招(让贾瑞受一夜侵肌裂骨之冻、交一百两银子并受一净桶骨拉拉的尿粪、受风月宝鉴刺激最终没了气)直叫人领会什么叫“毒”。而贾瑞第一次“摸入荣府”、第二次“溜进荣府”等词语更是准确贴切,让人琢磨回味。以上这些章节一定会引发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学生对王熙凤也就有了一个直观立体的印象。

(二)按教材编者意图进行名著阅读

人教版每册必修教材都安排了两部“名著导读”(中外各一部),五册必修教材即有中国名著:《论语》、《家》、《红楼梦》、《谈美书简》、《三国演义》,外国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高老头》、莎士比亚戏剧、《堂吉诃德》。其实这也是一个科学的阅读序列,里面有包括文艺理论在内的巨大语言仓库。其他省份用其他版本教材的老师也可以分学期留足时间让学生做必要的课内阅读。作业多、效果不佳、经典难读难懂,这些绝不能成为忽视名著阅读的理由。李镇西老师说:就我而言,感觉上得最好的语文课,是我给学生读小说、诗歌、报告文学课外读物的时候,或把看书的思想情感通过课文倾泻出来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更是定量地指出: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5—7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全面的人。[5]按人教版编者意图进行名著阅读,读整本的名著,学生在阅读兴趣的培养上也许会有新的突破,文学熏陶毕竟也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

四、立足高考选材视眼,引导阅读名著

作家有个性所长,学生须自主阅读。作家往往历尽沧桑,经历人生的大悲喜、社会的大变局。他们的文字表现出心系苍生、悲天悯人的厚重大爱情怀。酸涩苦涩的人生后现出鲜活的精神、澄澈的境界、盎然的色彩,积极向上的情怀。文字血脉流畅、笔墨气象万千。名著阅读本身是一项攀登精神高地、分享人生体验的活动。实行省市自主命题以来,朱光潜、钱钟书、钱理群的文艺性随笔,丰子恺、王蒙、铁凝、宗璞、张晓风、贾平凹、周国平、张炜、韩少功、张洁、史铁生、池莉、张抗抗、迟子建的散文,汪曾祺、梁晓声、王安忆、陈忠实、路遥的小说纷纷入选为高考阅读文本,其中宗璞、张炜各有三篇以上的作品入选,他们的作品语言表现力出色,视野开阔,具有极强的现实生命力。不少是活跃在当今文坛上的文联主席、省市作协主席甚至全国作协主席,他们的作品情感浓郁、思想深刻、风格不一、题材广泛,悲壮、缠绵、欢乐、悲伤不一而足,大地、海洋、江河、星空皆可入文。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三年中分批有计划地阅读,接受一次次精神的洗礼。[6]以读促考、以考带读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总之,作家往往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楷模、处世的典范。高中生的文字嗅觉、听觉、触觉、味觉水平处在上升阶段,理应接受名著的人格陶冶和性格复制。在享受卓绝的语言文字大餐的过程中充满敬畏、远离喧嚣、淡泊名利、孜孜不倦、不停地思索,成为一个热爱阅读、热爱思考、热爱生活、珍惜人生、人格健全的新时期的主人,让名著阅读成为自己青春岁月里的独家记忆。语文老师应该是名著阅读的发掘者、探索者、引领者、坚守者。在名著阅读中向语文更深处漫溯。

注释:

[1]赵波.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2.

[2]顾之川.人教课标教材名著导读与语文读本编辑意图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10,(9)/A:7.

[3]方顺荣.中学语文教学评课的现状和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4,(10):39.

[4]郭跃红.势能在读和写的落差中形成[J].现代语文,2014,(35):138.

[5]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上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6]王经军.探究渐入佳境,热区持续高温[J].语文教学通讯,2010,(5)/A:55.

(马操 浙江省永康市第六中学 321300)

猜你喜欢

火种名著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火种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点燃火种的地方
名著,我想挽着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