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优质饲草料产业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2015-05-30付英彪
付英彪
发展优质饲草料产业、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保障草食畜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照2015年中央1号文件“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以及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要引导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上调,支持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等饲草饲料种植”要求,黑龙江省应当先行先试,扶持奶业主产县(市)种植青贮玉米和紫花苜蓿,在为奶牛提供优质饲料的同时,实现秸秆转化和种养结合,最终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实现规模效益,打造黑龙江乳业王牌。为研究论证黑龙江省可行政策和具体措施,省财政厅会同省畜牧兽医局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杜蒙县、富裕县、安达市开展了实地调研,并通过座谈等形式听取了其他牧业县(市)的意见建议。
一、黑龙江省优质饲草料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两牛”为重点的草食畜牧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随着现代示范奶牛场建设项目和肉牛保母扩群增量项目的实施,“两牛”饲养量的持续增长和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黑龙江省优质粗饲料的供给保障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截至2014年底,黑龙江省奶牛存栏197.16万头、备案规模场1065个,肉牛出栏263.62万头,备案规模场1664个。若按粗饲料的标准化饲喂水平测算,目前黑龙江省“两牛”养殖青干草需求量达到1682万吨、玉米青贮饲料需求量达到1363万吨、奶牛养殖苜蓿需求量达到216万吨。但从当前黑龙江省优质粗饲料的生产情况看,草原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低,玉米青贮、苜蓿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优质饲草料缺口较大,远远不能满足草食畜牧业,特别是奶牛规模养殖快速发展的需要。
从草原情况看,由于长期掠夺式开发利用,草原总面积已从1995年的6500万亩锐减至3106万亩(国土“二调”数据),草原“三化”(退化、沙化、盐碱化)面积达1910万亩,其中中度和重度“三化”面积占66.8%,不仅使草原的生态调节功能受到极大削弱,地下水位降低,生产力水平明显降低,而且严重威胁黑龙江省粮食生产安全。据监测,“三化”区植被盖度下降60%、牧草高度下降50%、牧草密度下降40%,优良牧草种类减少40%,亩产草量由200公斤降至50公斤以下,年产草量降至250万吨,草食畜牧业青干草缺口达1400万吨。
从黑玉米青贮饲料生产情况看,2014年黑龙江省青贮玉米种植面积为162万亩,主要集中在哈、大、齐、绥地区及农垦系统,玉米青贮饲料产量为520万吨,草食畜牧业玉米青贮用量缺口达850万吨。目前,黑龙江省大型奶牛养殖场能够保证玉米青贮饲料的标准化饲喂,但中小牧场受饲料来源与成本因素限制,用量远达不到科学饲喂标准。
从苜蓿生产情况看,截至2014年底黑龙江省苜蓿留床面积35万亩,其中利用耕地种植苜蓿不足8万亩,苜蓿干草总产量仅为15万吨,奶牛养殖苜蓿用量缺口达201万吨。受饲喂成本上升与奶价下降双重挤压效应影响,黑龙江省小规模牧场和散户苜蓿饲喂量较少或基本不喂,中等规模以上牧场苜蓿来源主要以进口为主。据统计,2014年黑龙江省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对苜蓿全年的实际使用量仅为9.5吨,其中进口量达到5.2万吨,占55%。
二、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草原生态治理工作。
一是治理资金安排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鉴于“三化”草原治理的社会公益性质,应明确政府在治理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根据草原承包经营者的经济承担能力,以及目前改良补播和人工种草等治理方式的成本构成,宜将草原承包经营者自筹部分控制在一定额度,其余由政府财政承担,即改良补播和人工种草的补贴比例控制在投入成本的一定比例以内。
二是根据草原“三化”类型及程度合理确定治理技术模式。黑龙江省草原生态治理应以松嫩平原中、重度“三化”草原为治理重点,根据“三化”类型和严重程度,因地制宜地选择围栏封育、改良补播、人工种草等治理技术模式。对于沙化草原,为防止土壤表层破坏后下层沙土上返,只能采取轻耙补播措施;对于重度碱化草原,必须深松重耙后,先以星星草等耐碱性品种改良土壤碱性,降低pH值后,才能逐渐通过人工种草恢复羊草植被。
三是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责任制考核。通过这一措施,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加大地方政府在“三化”草原治理、草原禁牧制度落实等工作上的主体责任。
(二)积极扶持玉米青贮饲料生产。
一是补贴政策设计应找准切入点,加强针对性。在玉米青贮饲料生产过程中,收贮环节上连种植,下连养殖,是贯穿整个青贮饲料链条的最重要环节,也是各环节成本和风险的主要承担者。集中对窖贮生产环节进行补贴,可有效引导专业化玉米青贮饲料企业的快速发展,进而通过市场连动作用,带动农户扩大青贮玉米种植和牧场对青贮饲料的应用,产生政策的放大效应。
二是扶持对象应重点面向具备窖贮能力的中等规模牧场和专业化玉米青贮饲料生产企业。黑龙江省大型规模奶牛场为保证奶质,均已按全价营养日粮标准化饲喂青贮饲料,而中等规模牧场因受饲料价格上升和奶价下行影响,青贮饲喂量达不到标准,因此黑龙江省玉米青贮饲料的需求市场主要在中等规模牧场,为保证奶牛养殖业的整体健康发展,应对其玉米青贮饲料生产给予必要的扶持。同时,为提升黑龙江省玉米青贮饲料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也应将专业化青贮公司(合作社)纳入扶持重点。
三是加大对大型玉米青贮收割机械购置的补贴扶持力度。对现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进行调整,在适当提高玉米青贮机械补贴比例和补贴额度的基础上,将进口大型玉米青贮收割机械纳入农机补贴目录,支持和鼓励黑龙江省青贮生产企业或农机合作社购置高质量、高效率大型农机,特别是在大庆、绥化、齐齐哈尔等奶牛主产区,应适当扶持畜牧机械合作社。
(三)积极扶持苜蓿生产。
一是应重点扶持大型苜蓿生产企业,培育行业龙头。考虑到苜蓿标准化生产的巨大投入和黑龙江省当前的总体财力,如在全省大范围、普惠性实施苜蓿生产扶持政策,难以收到明显成效,必须结合扶持对象的基础条件和综合实力,严格扶持对象的门槛条件,重点扶持具备一定农机和水田灌排条件的大型苜蓿生产企业,才能发挥政策效益。扶持标准可参照现行的农业部优质高产苜蓿示范项目,给予每亩600元补贴。
二是支持“龙牧”苜蓿省内原种保种和省外商品种扩繁。适宜黑龙江省高寒条件的苜蓿品种有限,省畜牧研究所针对黑龙江省气候条件研发的“龙牧”系列品种,虽然较于国外进口品种价格更低,品质更好,但因开花结种期正值黑龙江省雨季,种子产量极低,加之缺乏资金支持,导致种源极少。实验表明,如在我国西北地区开展“龙牧”种子生产,亩产量可比省内提高4—5倍。为保持“龙牧”品种的生物遗传特性,保证黑龙江省苜蓿产业发展对优质种源的需求,应扶持“龙牧”苜蓿省内原种保种基地和省外商品种扩繁基地建设。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