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软件技术专业工作室教学模式探索

2015-05-30黄伟

广西教育·C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高职

黄伟

【摘 要】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软件技术专业基于工作室教学的可行性,探讨工作室教学模式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的具体实施,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 软件技术专业 工作室教学模式 创新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53-0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理念已经成为高职院校之间的共识,也已在机电类专业等很多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然而,软件技术专业存在一些特殊性:首先,绝大多数软件企业很难大批量接纳在校学生到企业开展短期岗位实践,即便是有幸被选拔到企业实习的少数学生,由于实习期短、企业技术保密等原因,也很难有机会真正参与核心开发工作;其次,对于很多软件企业而言,将在校生培养为企业员工的成本和风险使之更倾向于直接从人才市场招聘有能力和经验的员工,不愿意与学校开展深度的人才培养合作。由于上述原因,学生到企业、企业进校园、校企一体化等几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都不太适用于软件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一直是摆在高职软件技术专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软件技术专业实施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随着高职教育不断改革创新,工作室教学模式逐渐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艺术类、设计类专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软件行业而言,其工作的内容和产物是软件产品,是一种数字产品,这决定了其生产过程可以远程化,可以与企业空间分离。威客模式就是软件行业这一特点的一个很好的体现,它打破了地域、时间、工作方式的限制,通过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并让工作者获取报酬。软件行业生产过程可以远程化、可以与企业空间分离的特点,为软件技术专业在校生依托工作室参与企业项目、开展工学结合提供了可能。因此,基于工作室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成为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工作室是由几个人或一个人建立的组织,也是一种开放的、具备企业基本特征的、无论是在环境布置上还是在硬件设备上都符合生产要素的一个场所。对学校老师和学生而言,它既是教学场所也是工作场所。工作室教学模式以工作室为依托,将教学内容与真实的实践项目融于一体,将传统的课堂封闭式教学变为面向企业生产实践的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对学生实施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是实现学生从校园学习到企业就业“零距离”对接的桥梁。

二、工作室的功能定位

社会上有很多软件工作室,一般规模不大,成员不多,通常运用工作室的灵活及低成本的优点,承接中小企业的软件项目外包,或面向市场自行开发一些软件产品,实现盈利是它们的首要任务,只有通过项目和产品盈利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而对于学校而言,工作室教学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其特点是“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人才培养才是工作室的核心功能,工作室盈利更多的是起到一种绩效激励机制的作用。产学关系中,产是过程,学是根本。项目承接和开发是工作室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既要为学生提供参与项目实战、学习提高的机会,又要按时、按要求完成客户交予的项目。产品开发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产品开发,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三、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具体实践

(一)工作室的设置

设置工作室在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做法。有的学校根据软件技术的专业方向设置工作室,如.NET工作室、Android工作室等,每个工作室只承接相应技术平台的软件项目;有的学校则建立专业工作室,由“双师型”专业教师和优秀学生共同组成一个项目团队,通过“师傅带徒弟”的形式来开展工作。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的做法是提倡自由组合、自主申报创建工作室,鼓励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不同的专业特长来组成多个6~9人规模的工作室团队,每个工作室团队的人员构成包括UI设计、前端开发、移动开发、服务端开发、营销策划等不同角色、不同特长的学生,从而使工作室的团队结构尽可能向社会上的软件工作室看齐,更有利于开展工作。工作室成员都是在校学生,安排1~2名“双师型”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工作室没有限定只从事特定的技术方向,这样做的好处是引导和鼓励每个工作室拓宽专业知识面,并形成比、学、赶、超的竞争氛围。

(二)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相比,“开放性”是工作室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典型特点。工作室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与项目教学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方式,按照“准企业”的要求来开展企业化学习工作和管理。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和教学大纲,而是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根据项目的需要,从不同课程中选取和应用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的讲练式课堂教学,而是淡化“课程”概念,突破传统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局限,由学生根据自身学习能力来安排学习时间,并灵活通过慕课等多种学习渠道,在要求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并在项目实战中通过动手操作、协作分工、反思总结等方式主动学习,形成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知识,获得专业的技能和综合职业素养。

从另一方面来看,工作室容纳的学生数量有限,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一定要求,有一定的选拔标准,并非所有学生都适合进入工作室学习。况且,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是能完成几个项目的技术工,而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所开设的课程就要全面和系统。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课程教学形式,而是作为传统课程教学形式的一种补充,适合对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作室教学模式也更适合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

对于一些跟项目开发工作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例如“Android应用开发”等,可以依据学校的学分制管理规定申请课程免听,让学生在工作室中结合项目开发工作完成学习任务,以完成的项目或软件产品作为课程项目作品参加课程考核最终获得学分。对于“毕业设计”等综合性实践课程,则可以进行课程置换,把工作室承接的真实项目作为毕业设计任务,直接由工作室指导教师对工作室团队的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课程的考核评价。

(三)工作室的管理模式

1.面试甄选。工作室成立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爱好并发挥其特长,因此工作室人员选取的条件优先以个人兴趣爱好为主,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成绩优异仅作为辅助的参考信息。不宜采取上机考试等形式来进行选拔,应以面试、综合考查为主。打破专业、班级、年级界限,以工作室为单位建立“开放式”团队。每个工作室均指定一名学生作为团队负责人,并确保至少有一名技术核心。

2.指导教师安排。工作室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每个工作室都安排有一名“双师型”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一方面负责指导学生规划学习路径和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负责全面指导项目开发或产品开发工作。但由于软件开发的技术方向众多,涉及.NET、Java、Android、iOS、PHP、Web前端等,即便是“双师型”教师也不可能全部掌握所有的技术方向,在涉及具体项目的技术细节的时候,可能还需要多名教师共同给予具体的技术支持和帮助。工作室强调学生的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因此必须严格执行指导教师的教学资格准入制度,要求指导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实际项目工作经验,具有良好的项目管理能力、技术指导能力和创新创业指导能力。

3.工作纪律。参照企业考勤制度,制订适合工作室特点的考勤制度。由于工作室成员来自不同的班级,平时上课的时间都不一样,团队负责人应根据各个工作室成员的课表,排定出人员能够集中学习和工作的时间段,要求工作室成员在排定的工作时间段内都要按时到工作室学习、工作及研讨。通过工作室人员去向牌等方式,强化工作室成员的纪律意识。对违反纪律的要记录在案作为学期末进行考核评价的依据,对严重违反纪律或屡教不改的,应及时从工作室团队中清退。

4.项目管理。项目计划:项目负责人需要对项目计划进行跟踪,及时做计划变更,并详细记录计划变更原因,并定期向指导老师汇报项目进度;开发人员需要定期向项目负责人汇报所负责功能的开发进度,并负责对项目计划表的完成情况等进行更新。

项目沟通:通过平时出现问题的及时沟通、项目例会和项目总结汇报等方式进行,每个星期进行一次项目例会,由项目组员向项目负责人汇报项目情况,每两个星期各项目负责人向指导老师进行项目汇报。

项目总结:每学期结束前,工作室团队负责人要进行项目总结,每个团队成员包括团队负责人要进行个人总结,并在总结会上宣读。

5.传帮带。通过工作室平台,师生之间的关系已转换为师徒之间的关系,师生之间面对面零距离接触,形成良性互动关系,使工作室成为教师向学生传授技能和经验的平台。加入到工作室的学生群体中往往不乏一些学习能力特别强、技术能力特别出众的“编程发烧友”,他们经过工作室真实项目的锻炼之后,完全可以在以后工作室招新时,充当起“师傅”的角色,从而实现以老带新,确保工作室随着学生的毕业就业不会出现技术断层(如同企业的人员变动引起的人才更替问题),确保工作室的长效运作。

(五)工作室的项目来源

充足的项目来源是工作室长效运作的基本保障。工作室的项目来源主要有五类。第一类是直接从软件企业承接的软件外包项目,第二类是直接从企事业单位(用户)承接的软件项目,第三类是借助互联网上的威客平台承接的软件项目,第四类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或者进行(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规划、设计开发和运营,第五类是来自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题。

一般而言,工作室开展的项目必须是真实项目,而不能是指导教师自行虚拟的项目。前三类项目毫无疑问属于真实项目的范畴。对于第四类项目,有可能是工作室团队通过市场调研自行策划构思的软件产品,也有可能是指导教师根据自己对市场需求的理解而提出的产品开发设想,由于预期产品具备市场前景,因此也属于真实项目的范畴。对于第五类项目,目前很多职业技能大赛的赛项设置和赛题已经越来越贴近工程应用和岗位技能的需求,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对学生的成长进步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指导老师在指导工作室团队开发参赛作品的过程中,应当以作品的实用化、市场化为出发点加强指导,在比赛结束后引导工作室团队继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继续改进参赛作品,使职业技能大赛成为孵化产品的一种途径。把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列入工作室的主要任务,既能锻炼学生,又能孵化产品,还可以为学校争取荣誉,一举多得。

(六)工作室团队的考核评价

工作室的主要功能是人才培养,因此,对工作室团队的考核不能只考核工作成果,还应当对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工作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最终完成的软件项目或产品,以及盈利情况、产品应用情况等,并发挥企业在工作成果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对工作成果的考核还要考虑项目产品的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尽可能避免高估短期效益、而低估长期效益的情况,这需要指导教师具有敏锐的市场预见和洞察能力。工作内容主要考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有无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框架等,工作过程主要考察团队成员的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方面有无取得进步。

四、实践成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在开展基于工作室教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涌现出多个优秀的学生团队,培养了一批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工作室还成为创业项目的孵化器,一个学生创业团队已经注册为实体公司,其自行调研、策划、开发的软件产品得到了知名风险投资机构的肯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通过工作室建设还带动了软件技术专业的班风学风建设,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才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

实践证明,基于工作室开展工学结合的教学活动,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龚婷婷,徐健锐.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镇江分院为例[J]. 镇江高专学报,2015(1)

[2]袁春霞,胡帅,李萌.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河南农业,2015(4)

[3]陈凤芹.以工作室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运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4)

[4]刘军华,张耀辉,唐丽华.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5]李宏.企业项目与高职专业工作室相结合的探讨[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1(3)

【基金项目】2012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2JGA320)

【作者简介】黄 伟(1979-),男,广西隆安人,硕士,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软件技术专业带头人。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构建沈阳地区创新型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研究
国外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启示
依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机电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分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