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路径探索
2015-05-30梅洁
梅洁
【摘 要】通过学校类型、建设主体、学科门类等维度展现广西高校的发展状况,剖析广西高校在特色化发展战略上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深入挖掘广西高校特色化发展的战略着力点。
【关键词】广西高校 特色化 发展战略 路径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C-0024-03
高校特色培育问题一直受到国家教育职能部门、教育学者、高校管理者等群体的关注。中国各地区的经济、资源、文化、教育水平等存在巨大差异,因此,探讨高校特色的培育,也应在秉持国家对于特色办学一般指导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合理定位。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在广西,探讨广西高校特色发展战略路径的构建,其实践意义有二:一是广西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中心位置,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接合部,区位优势十分显著,在此背景下,广西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必须形成特色,方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二是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含壮族在内的少数民族总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1/3,在这样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探索地方高校的特色办学之路,不但可以促进广西的“人才兴桂”战略,也能为其他少数民族自治区的高校发展带来借鉴与启示。
一、广西高校的发展状况概述
据广西教育厅网站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全区有高等学校76所。其中普通本科院校32所(含8所大学、9所独立学院),高等专科学校6所,高等职业学校32所,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6所。全区各类高等教育在校学生90.8万,比2012年增加5.6万人,增幅6.6%,其中研究生在校学生24905人,比2012年增加1360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65.6万人,比2012年增加2.7万人,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22.7万人,比2012年增加2.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25%,比2012年增加1个百分点。区内的普通本科院校主要分布在南宁、柳州、桂林、崇左、玉林、河池、百色、梧州、钦州、贺州等市,学校数量以南宁和桂林居多。
1.按照学校类型,可分为综合类、理工类、医药类、师范类、财经类、艺术类、民族类院校,分别是:(1)综合类院校:广西大学、钦州学院、河池学院、百色学院、梧州学院、贺州学院。(2)理工类院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广西科技大学、桂林航天工业学院。(3)医药类院校: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林医学院、右江民族医学院。(4)师范类院校: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广西民族师范学院。(5)财经类院校:广西财经学院。(6)艺术类院校:广西艺术学院。(7)民族类院校:广西民族大学。其中,有13所院校是近10年来升格、更名或合并组建的,见表1。
2.按照建设主体,广西的高校可分为各部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发改委和教育部重点扶持高校、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市共建高校三种类型。其中,各部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高校有广西大学(教育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广西民族大学(国家民委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广西艺术学院(文化部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共建);发改委、教育部重点扶持的高校有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医科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四所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各市共建高校有广西科技大学、钦州学院、梧州学院等。
3.按照学科门类,广西高校学科覆盖几种类型:在区内列为本科第一批录取的大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如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医药类院校的学科以医学为主,其中实力较强院校的非医药学科较多(如广西医科大学、广西中医药大学);理工类、师范类院校的学科设置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艺术类院校的学科少、分布集中。在除军事学的12个学科门类中(本研究将广西高校界定为在广西境内办学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不含军事院校与独立学院),广西各高校暂无的学科门类分布情况见表2。《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将我国现行的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未设军事学学科门类。
二、广西高校特色化发展的特点
1.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目标立足原有优势,反映出各自特色。笔者从广西各大高校的网站主页了解到,广西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定位和目标的确立上特色鲜明。例如,广西大学提出“以建设高水平区域特色研究型大学为目标,深入实施质量立校战略、科技兴校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广西医科大学提出“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走向世界,向着以医学为特色优势,医学相关的理、工、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区域性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医科大学的目标迈进”;广西民族大学提出“力争建设成为在国内和东南亚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民族大学”的办学目标;广西师范学院提出“把学校建设成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在同类院校中处于先进水平的多学科、教学型,具有区域性教师教育特色的师范大学”;桂林理工大学提出“把学科建设与社会需要紧密结合作为打造办学特色品牌的切入点,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服务社会,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作为目标定位,确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理工大学的新的奋斗目标”;梧州学院提出“使学院成为广西与粤港澳科技文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桥梁,把学院办成一所适应梧州市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支柱产业发展需要,特色和优势鲜明、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实用性本科院校”。由此可见,广西各高校在办学思路的凝练上,既突出了高校职能的丰富内涵,又立足于学校的现有特色及区位优势,使办学目标体现出一定可行性和高度,具有时代精神,这是高校特色的反映。
2.初步形成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培育彰显竞争力之格局。重点学科、特色专业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反映独占性、彰显特色的重要依托。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大背景下,广西区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广西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建设工作,这为重点学科、特色专业规划和建设创造了有利空间。在此机遇下,广西许多高校因势利导,从学术梯队建设、人才培养路径、科研成果的辐射与扩散机制、教学科研条件建设等方面着手,使重点学科与特色专业培育初见成效,表现在:已建设起一批在区内具有标杆作用的省级重点学科及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全区21所高校共培育了112个省级重点学科,这些学科分布在17所高校中,说明2/3强的高校已搭建起符合自身优势的践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四大功能的有利平台;与此同时,广西高校共拥有全国高校特色专业59个,在西部省区市中排名第四。广西区内省级重点学科分布图及西部11省区市高校特色专业数量分布图分别见图1和图2。
3.教学改革特色化方式丰富了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的教学改革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它是基于真实的、具体的、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下,教师和学生相互激发,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近年来,广西高校通过教学改革的特色化探索,拓展了人才培养模式,其中,较为典型的教学改革模式有两类:(1)科教协同。本科生教育注重教学与科研的融合,在学校的引导和激励下,教师运用相关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同时鼓励已完成基础课程学习的二、三年级学生根据各自研究兴趣形成小组,参与到不同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学生在此情境下开展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资料查找、实地调研(或开展实验)、数据分析、成果论证、论文撰写与发表等一系列活动,而各环节的分成绩之和将在学生期末总评成绩中占2/3以上比重,这使学生改变了传统的课程学习观,更加注重过程学习,使课程赋予教学主体更多的实践性、实用性及趣味性。(2)将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中,提高学生创业就业能力。在提倡大学生创业的大背景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等创业通识课程,传授创业基本知识和方法;同时针对非经济类专业学生开设与创业有关的经济课程,如面向工科类专业学生开设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选修科目,帮助学生熟悉营销理念和企业管理知识;另外,学校在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下,创建校外创业教育实习和孵化基地并无偿为创业学生提供所需基本设备,协助推介项目、申请相关专项资金,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撑和服务。
三、广西高校如何进一步凝聚优势、提炼特色
1.依托文化传承创新树特色。我国高校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要求是“文化育人”,要求高校把技能教育与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起来,把价值观培育与科学方法结合起来。如何促进上述要素的会通与融合,关系到高校第四大职能的有效履行;而广西每所高校在历史、地域、办学类型、学科分布等方面均具有特殊性,因此在文化上也具有个性,怎样将个体文化与传统文化有机统一,教化学生,更影响到广西高校特色的构建。本文认为,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四:一是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本校的优秀文化相耦合,形成校本课程,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中。二是倡导学习即生活,探索灵活生动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三是在技能教育中适时穿插德育内容如通过案例教学引发学生开展道德思考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文情怀。四是通过建筑物、雕像、宣传栏、榜样故事等载体丰富师生对学校文化内涵的理解。
2.进一步培育和建设重点学科,促进特色专业发展,提升高校竞争力。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是高校突出优势、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奠基石。广西高校的学科专业发展虽已形成一定格局,但竞争力欠佳,公办普通高校中,仅有1所高校拥有国家重点学科(截至2014年,广西高校仅有2个国家重点学科,即广西大学的结构工程、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冠名“学院”的高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数量占比仅为25%,4所高校没有省级重点学科;全国高校特色专业数量与西部发达的省市区相比偏少,与中东部高校更无可比性,分布同样也不平衡。这对于广西高校特色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十分不利。因此,对重点学科进行培育和建设,以学科促进专业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此项工作必须在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牵头引领下推进。目前广西建设省级重点学科的做法是:各高校限额申报、教育厅组织遴选,从服务于国家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中遴选产生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对这些重点学科的建设采取整体规划、一次立项、分年度安排自治区财政资助建设经费、所在高校1∶1配套建设经费的模式,使多数重点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行列,一批学科进入国内同类学科先进行列。
鉴于广西高校学科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在学科培育和建设工作上,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已经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的高校,应进一步根据国家重点学科的申报条件做好本校省级重点学科的建设工作,为申报国家重点学科打好基础。对于尚未拥有省级重点学科的高校,应根据优化布局的原则,围绕广西“14+10”产业发展要求,遴选出特别有能力申报省级重点学科的优势学科,分年度进行扶持建设,落实经费投入数量,搭建学科平台,使其成为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科学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孵化器,扩大学科影响力;在此基础上,凝聚起学科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仪器设备配置、国内外交流、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为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做好基础储备。通过以上发展思路,最终构建起“国家、自治区、高校三级重点学科有机一体”的学科建设体系,最终带动特色专业建设。
3.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治理模式,凸显高校特色。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知识增值为核心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推动协同创新可有力促进教育、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进而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2012年3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即“2011协同创新计划”)。在“2011协同创新计划”中明确提出打破分散封闭,加强协同创新,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目前,广西许多高校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委托开发、战略联盟等模式开展协同创新活动,但合作各方在“自身属性、社会职能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又会导致双方在参与协同创新的动因和目标上产生本质区别”,这会滋生机会主义行为。就高校而言,在协同创新活动中,合理配置高校、企业各自内部的研发资源、突破各子系统的内部障碍,理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显得相当重要。在实践中,除了参考国内外的成功经验,还需要各个高校依据客观条件,探索能够制衡相关利益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有效治理模式,而这正好是高校特色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徐建平.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广西重点学科建设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2(3)
[2]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3]马卫华,等.基于资源整合视角的学术团队核心能力演化路径与机理[J].科研管理,2011(3)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桂教科学[2011]11号)
【作者简介】梅 洁(1983- ),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