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写作感言

2015-05-30张嘉睿

参花(上) 2015年5期
关键词:苏辙文风古文

张嘉睿

一、对写作价值的认知

我常常问自己:“写作的价值在哪里?”

有人说,是为了写书赚钱;有人说,是为了提高名声,让别人尊重自己;还有人说,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其实在我看来,写作就是一项再平常不过的爱好,老人家喜欢种种花,修修草,喜欢儿女膝下满堂跟他们分享幼时的往事,是因为他们已入暮年,需要有人安慰,有人理解。

年轻的孩子们喜欢看动画片,喜欢听童话故事,是因为他们才刚出生到这世上,还未染太多的尘俗,不懂得什么叫人情世故尔虞我诈,所以他们需要想象的空间。于我而言,写作不仅仅是我的爱好,也能让我沉思很多事,看惯红尘里的悲欢离合,阅尽人间百态。其实,写作的人有很多面,质朴的、狂野的、守规矩的等等。写作的人也有文明的、粗鲁的、理智的、幼稚的等等。

写作,往往就是一个人精神的结晶,一个人的精神至高点和他最靓丽的那一部分往往就隐藏在他的艺术品中,如果一个人拿心来对待写作,那么,他就会受到读者的欢迎。我常在什么时间写作?我不喜欢歌时颂事。我曾经为一些活动,老师,写过一些文章。我也时常准备当“御用文人”。其实相比较来讲,形容我以前的状态,不如用“御备文人”更好一点。因为御用和御备毕竟还有差别,在我心目中,御用文人是个极高级且有品位的称呼,而御备只是随时等待圣旨的降临,毫无主动性可言。为老师写文章,为考试写文章,为某一事件写文章,都是假文章。为考上大学而读书,而某一个功利的目的而读书,而他人的斜坡或利益的诱约而读书,都不是读圣贤书。真正的圣,就是自己的心,真正的贤,就是自己的行为。

时时刻刻倾听内心的声音,就是写作的核心。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就是写作的修饰。写作的价值,就在于发现你本真的东西,那些存在于你母体之内先天性而来的东西,这些,不是别人能教给你的。无论是中国文化里的教学相长,还是所谓的“老祖宗传下来的”,都比不上你这一点性灵,犹记得在京剧里好像叫他:眉间一点朱砂。

二、写作对于我,犹如鱼得水

我已不想再纠结于语法问题,写作与我到底谁是鱼谁是水。我只知道我们离不开。当我生活中遇到了愤懑,当我的朋友不再值得我信任,当我开始反思什么是朋友而我到底有没有朋友时,写作就成为了我唯一的挚友。

天翼曾言:当你一个人的时候,只有音乐不会背叛你。我想我理解了他的心境了吧。原先旁边有人说我就不能写作。如今奶奶坐在旁边看电视我照样写作,仿佛听不着一样,我的定力真是超神了。一点一点培养的,一点一点积累出来,我的定力,我的不顾四方横行霸道,为了我自己的私欲。不知叫不叫一己之私?我想了,太过的道德规范没有用。道德模范是他们自己的事,被人放大,就像我把你放大细研究一样,透彻的双眼像要洞穿尘世,最后只是自己望瞎了眼。

我不喜欢受道德的约束,尽管我在现实生活中是个乖乖宝,上车让座,尊重老师,尊重父母,尊重同学,尊重,尊重……我想问:谁来尊重我?谁敢来懂我?只怕名震四方的大哥若说出这样的话来没有人敢应答。我向来不是很喜欢这个名词,我高一进来时就想把它取消,后来被同学们叫着叫着叫出了心意。全年级都认识我,都叫我大哥,没人叫我真名。我也就习惯了,因为这里头包含了:学霸,文明人,有才华,三种含义。我很欣然地接受,我想做一个有才人,有价值有意义的人。

很多人骂我,我不敢还嘴,我也有愤懑,我需要抒发。没人懂我,我不敢说。我把老师给的任务当神一样对待,每一句话都如雷贯耳,我还要去学,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我什么时候能做回真正的自己?只有写作,徜徉在文字的海洋里,我才能暂时忘却一切烦恼和忧愁,在写作的海洋里,我如鱼得水。

三、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

我觉得如何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目前被应试教育磨练的大多数人都没有自己的文风,这一点很是悲哀。在我看来文风的形成不难磨练。首先,你要清楚何为文学。

我们目前课堂上所接受的语文教育仅仅是语文中的一小部分,而语文仅是文学中的一部分。文学涵盖天地,什么教育学、音乐学、社会经济学、心理学、佛学、宗教、哲学、数学、生物、智慧、政治等,可以说无所不包,无所不涵,关键看你的智慧来怎么进行掌握。语文是什么?语文的全称是语言文字。既然是语言文字就不得不涉及符号学,详情请见我的“关于对语文中去伪存真的思考”一文(《参花》3期下》。里面简述了我对语文教育的若干思考,也详细阐述了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对语文的领悟与教学。你也就知道了语文的博大精深与文学的更加浩瀚。

语文虽是其中的一部分,却也尽有这种特色。无穷无尽的语言,无穷无尽的文字。语言暂且不谈,我们只学汉语。文字自然就是汉语言的文字了。我们今天主要谈谈如何形成自己的独特文风的问题。文,是写出来的,所以我们只谈写。既然清楚了对语文的基本定义,你也就有了广阔发挥的余地。之后要选体裁,我教我的学生都选散文,诗歌和小说。

对青春时期的留恋与向往,对美好爱情的悲伤。脱离了这两点,他就不是一个诞生在中国大陆的好的青少年作家。只要你是青少年作家,你必然脱离不了学校。脱离不了学校,不可能不想方设法对目前的现状进行思考,不可能不引申,也不可能不思考。你的思考表达在你的作品之中。既然是青少年,不可能没有理想,不可能没有对异性的喜爱,不可能不追求理想,不可能不怀念童年,不可能不抒发。这种抒发就表现在你的写作当中。

所以我说,一个优秀的诞生在中国大陆的青少年作家,不可能脱离了对爱情,对人类本真的向往与追求。你不谈,不是你不想谈,而是你不敢谈,是你没机会谈,或你纠结于理想的清纯与现实的压力之中而不知所处。自己独特的文风需要领悟,需要长时间的领悟,这点不是别人所能教得了的。我仅从写作技法上做一下分析:

首先,你应当博览群书,对自己喜好的书,然后筛选。有一些书是你可读可不读的,比如幻想类故事小说啦,青春爱情美少女向往啦,这都是故事书。

其次,你应当读好书,读有用的书,我不提倡读整本的书,因为我觉得这世上很难有人与你契合,也许这也是因为我提倡写散文和诗歌的缘故吧。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诗歌的跳跃手法,都使得我“博”而不“专”。

什么是有用的书?一些阐述文学领域内根本问题的书。既然你想学文学,你就不得不知道,文学的起源,文学的传播,文学的定义等诸多根本问题,搞不清这些问题,你也就谈不上做文学。

最后,你想学文学,把它当成一项事业来做,既然是你的爱好,为何不扩散开来呢?你就要懂得“传媒”。传媒就要借助媒体的力量。中国古代有印刷术,现代都靠电脑打字,书籍出版来传播思想与文化,你没有媒介作帮助,文学不过是空想之谈。这就需要你不仅要有才,还要有“财”。理想与现实是阻隔的,你写出来文章,只算完成了你自己的理想,不算真正的实现,你不传播出去,你的作品就无法被大众看到。所以才和财一向是我在现实生活中所看重的,当初我也不明白这个道理,只是一个天真的小少年,以为没有钱别人也会帮你,现在看来我错了。有良心是好的,但也要顾及现实,顾及一生中最重要的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一切的理想,博爱与众生,都是建立在自我的基础上,没有了自我的存在,社会将荡然无存。一切都是乌有。你明白文化的核心了吧?是自我。

我说这话没有任何妄言菲薄的意思,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领导者,有其利益核心,你实在要利用你聪明的脑瓜想一想,他为什么要说这话,在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文化之前,他的利益是什么?是为了直抒胸臆,那也许你可以听。是被逼无奈?被什么逼迫无奈了。现实的问题逼得我们不得不去考虑,没有现实的生存,就没有理想,这才是真理。好了,要形成自己的文风,就要有自己独特的立脚点。一篇文章可以有一个立脚点,比如你前阶段相信现实,现在又相信理想,你这两个阶段的文风就会大不同。

什么叫立脚点?就是你的观点,现在人写文章,观点往往容易被应试教育的考作文所左右,这不得不去进行,但你可以主宰,看你自己。我相信你的坚强,你可以的。

四、浅谈对写作中感性与理性的理解

感性与理性,在文学中表现为不同样式的体裁。有些体裁适于抒发感性,即感情,俗话说,诗言志,词表情。有些体裁就适于表达深刻的思维。比如专门的议论文,一席话,专门议论文章的。这就是写作中的不同。

什么是感性?具体表现在写作中的来说,就是一切细腻的描写、刻画、抒情,都是感性的范围之内。那又什么是理性?具体地表现在写作中来说,就是一切表现人类思维深刻度的就叫理性。人类思维,繁杂而又庞大,在写作中,一般表现为作者独到的议论,对某一件事情独到的看法等等。感情成文,多是言情类小说,或是抒情性诗歌,还有抒情性散文。理性成文,多是说明文,报告文学,或体裁宽泛类的。

这是感性和理性的不同,我们要学会交融。把他们完美的融合在一种体裁内,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说理说的有理有据,论点深刻。这种诉求在写作中得到满足的表现就是一篇华文。孔子有句话,叫做:“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原义是用来形容人的,后来我看一本全国语文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谭蘅君主编的《文化系列丛书》时看到了这样一句引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其中某个人把这句话单独拿出来,作为写文章的解释。后来我加了两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无神,行而不远。说的就是文章的感性和理性的问题。有些解释很枯燥,非得照搬原义,弄的古文很难懂的样子。其实质,就是文章的本质,或做人的本质,说的就是人的核心,文章的论点。胜,就是超过。

文呢,在这里不是文章,文章是隐含义了,这两句话论的就是文章。文的意思是:才华,或辞藻的华丽度。所以说,理性的叙述明显多于感性吐露的时候,文就无神。而感性的夹杂淹没了理性的闪光点的时候,文就无力。这就是写文章的大问题。也是做人的大忌。情景交融,意到景生,情到意生,情为互补,意至情先。中国古文这种复杂片面的关系,自行去体会吧!

五、写作的灵感哪里来

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在生活中找寻灵感是必不可少。那么,什么样才算准确的灵感呢?有些灵感能引起一篇文章,这是“众多灵感”的组合。有些灵感不值一提,因为她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生命也是如此。只有细心体会生活中的每一片花朵,每一朵洁白的祥云,大浪淘沙始到金,芳草碧云飞千里。

艺术,是细致的描写与刻画,缺乏对生活体悟的人,必然写不出好文章。我时常低头抬望,仰天长啸也是常有,独自哭泣更是常事(心底里的哭泣),一个好作家没有如此细腻的情感是不到位的。一个好作家,应当时刻被周围的环境所触动。不管是触痛也好,开心也罢,总会在心里留下些许痕迹吧?在空闲的时候,把它们写下来,不吐不快之情油然而生,你的回报也就来了。

情感,它会巡回,巡回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了你的所想,融进了你的所思,或许你是从九天之上来的吧!要不怎么如此迷人?我想,一种文章的魅力就来源于细致的描写与抒情的刻画。这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勇气,才华,是不堪提的。力量与勇气,是写作者何其宝贵的财富也!

六、作家要把自己当成作家来看

很多作者没有“家”。不是别人捣毁了他的家,就是他自己放弃了他的家。我希望作者保持自己的灵魂。灵魂是不灭的,不会因别人的“捣乱”而失误。所以,重视自己的灵魂尤为重要。很多作者没有家,就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家。风吹雨打是自然现象,屋顶的片瓦就不管了?瓦掉多了,总有一天房子就会塌。人就会陷于危机之中,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这是不好的,是我们所不愿意见到的。所以,作者一定要有个家。

这个家,可以是家园,也可以是一栋房子,一栋别墅,乃至上海等等都可以。只要它能满足你的精神需要,带给你文艺创作的灵感即可以。有人喜欢僻静,比如我。不是经过我考核成为我相当信任的人在我身旁我会觉得不适应。我不喜欢别人靠近我,跨越了安全距离的防线。尽管大多数人没有恶意,我还是愿意相信人性本善。

七、一个作家作品的完整性的重要性

有很多人写作,问我:“为什么我写的你不喜欢?”我只想说,你只写了这么点东西就拿来给我看,你知道真正的作家有多辛苦吗?

作家之所以称为家,就是因为他撑起了一个“家”。这个家可能是一个完整的家,里面有爷爷,孙子,奶奶,还有父母。这都需要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去塑造不同类型的情结,需要下大工夫。篇章不够,文字量不足,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作家”的。另外就是许多自成一家的风格,也可以独撑门面。比如:徐志摩就以其情诗传世,成为一代名家。

还有人专门写婉约派代表词,有人写夸张的,都可以自成一家,开宗立派。要么,你就塑造一个传统意义上完美的家,要么,你就把人性中的一面发挥到极致,都可以博得人的青睐。这是作家的两种方向。这两种方向,有时兼而有之。或许你是家庭成员中的主力干将,但你也有累的时候,你也会心里犯浑,这些在你的作品中都应该有真实的体现。这才叫生活,才叫完美的写作。

有许多人写作浮华弄辞藻,没意思。所以我丢了作品会很心疼,感觉自己的心血白费了,这就好像家庭主妇拖了一天的地,然后地突然就被弄脏了一样。我也不忍心删去自己作品中的任何一篇,除非是我觉得写错了的,我会改正。其他人因为个人爱好而随意抨击我的作品,其实是对“作家”的大不尊。

每逢此人,他就一辈子再也没有读我作品的机会了。就算以后我出了名,他又跑去购买我的作品,我也不会多跟他说一句话。因为我执着的相信:在我落魄时支持我的人,应该站在成功的我的身边。站在成功的我脚下的人,他永远只能在脚下。

八、浅谈对写作中顺其自然的理解

写作中,“自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先天性的写作技巧,也是所有写作技巧里最高的,是理论上的最高峰,同时也是最受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首先我谈谈自然的概念。

第一,自然有大自然之意,即泛指天地之间的景色。一切自然之物皆是“自然”。自然是指人生下来一种自然的状态。这种状态包括情感、身体、思维等。一篇好文章,写起来自然,说起来自然,读起来自然,这需要长期苦练之功,但同时也需要借助自然的力量。我所谓的顺其自然,就是借助自然的力量。作为一个写作者,首先要对大自然的景色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进行大量的写作训练,才能在需要配合各种景色时写出应时应景的文章。

第二,写作是一件重要的事,它必须和天地挂钩,自然间的一切事物都必须在我们笔下活灵活现。而活灵活现的基础就是多练——自然间的一切事物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现。

第三,写作是一件头疼的事,我们要想好如何将想写,能写和会写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创造我们美好的未来。

第四,写作要彰显我们的特点,只有迸发出我们力量的写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写作。除此之外,一切应付老师,考试的文章我都看不入眼。最后,我祝写作者们成功,在写作的殿堂里越走越远,我会在后方默默地关注着你们,希望你们茁壮成长!

九、提倡真阅读

写作提倡“真”阅读。真,是个很重要的字眼,阅读,必不可少。现代人的假阅读真不少,举个例子吧,人家说古文三百首好,你就去读古文。人家说百家姓好,是中华传统文化,人人都应该学习,你又去读百家姓,那么平心而论,你有自己的判别能力吗?

人人都有喜欢的东西,都有追求自己喜欢东西的权利。有些学生晨读一读一大篇,我觉得他们真是在摧残古文,为了老师的一己私欲,就摧毁了学生的幸福一生。语文教育应当为民族奠基,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奠基,在我眼里,他是终生的意义。我个人还是提倡一对一,这不是现代的专有词汇。我想,大概很久以前就有了吧?一对一能更加激发老师与学生之间观点的碰撞,一对一能让老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眼神上的交流,心灵也会更靠近。

我不喜欢听一片片的晨读,但我喜欢吟诵,一个人躲在琴房里,拿出古文,开始朗诵。这是我的寂寞,只有我能懂。你呢?

十、浅谈“文明”在写作中的作用

一种社会现象,你不去批判他,它仍然存在;一种社会现象,你去批判他,它仍然存在。有的人不想改,你怎么批判也没用;有的人想改,你批判他,他自然会改。文明就是绕过了这一切悄悄进行的修改。

不与“敌人”正面碰撞,用最和蔼的言辞去击中有缘者的心灵。涵养、修养、道德,大度、宽容是属于这类人的。心胸如海、胸襟如蓝。“大气的文风”最是令人羡慕,一个人的文风和其所思所想有关,心宽体胖的人文风和蔼,执着坚毅;心有天下的人文风大气磅礴,胸怀壮志,文风洒脱。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他的文风。

十一、古文里的实词和虚词

古文里通常的定义是这样的:实词即有实际意义的词,虚词即没有实际意义的词。举几个例子,实词有名动形数量代,虚词有之乎者也等。其实我这里的虚词,是有感于《上枢密韩太尉书》而发。

大家记得《上枢密韩太尉书》的首句是什么吗?我至今仍记忆犹新——太尉执事,然后才有了苏辙养气说的横空出世,一番精彩的议论令后人赞不绝口。这篇文章是苏辙写给谁的?执事又是什么东西?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苏辙写这篇文章时的背景吧。公元1056年,苏轼、苏辙兄弟随父亲去京师,在京城得到了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赏识。第二年,苏轼、苏辙兄弟高中进士,“三苏”之名遂享誉天下。苏辙在高中进士后给当时的枢密使韩琦写了一封信,这就是《上枢密韩太尉书》。也就是说,苏辙想要通过这封信来巴结韩琦。

那么,为什么开篇不直接介绍说这是我给太尉的信呢?当时据老师所讲,执事是太尉身边的仆人,这样写具有尊重的意味,即只有您的仆人配看我的书信,言外之意就是您不必看了。当然,如果苏辙不想让太尉看的话,或者觉得自己的文采不入太尉的法眼,也就不必写这篇文章了吧?那苏辙此举何苦呢?

这是古文里的一个专题。我把他列为“古文里的实词虚词研究”。照开篇来说,通常情况下,古文里的实词虚词仅能限于一个词,但我把它引申了一下。

请看我的新定义:

实词:有实际意义对自己内心想法能起到推进作用的词。

虚词:以退为进,古人一种知时守进观念,或者谦虚,保守等意义的词。

这样,虚词的概念就大大地扩展了,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古文提供了方便。古文里经常能见到这样的例子:XXX,大惭,说的是一个人惭愧。XX,一诺千金,说的是一个人诚信。

这样品格的表现通常通过很多个事例来论证,同时又具备各个角度敲打都无法击破的神话。我觉得这样的写作纯粹是“古风”,非现代意义上的“古风”。据我所看,现代意义上的古风多半是取了中国古代中的一缕青烟。而我说的古风,多半是中国古代里最深沉最禁不起提醒的那一段话语。

虚伪,好高骛远,什么季布一诺,什么轻诺必寡信,这些被滥用了的熟语,不仅不能很好地彰显中国传统文化,相反,却是在为传统文化抹黑。他们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对现代生活没有意义。我们为什么要学古文?因为要拿旧瓶装新酒。

你可以爱好古文的语言,你可以爱好古文的风格,你可以爱好古人的典故,你可以爱好古文化,你可以为了理想而学古文,但请你看清古文化里几多是糟粕,几多是精华。这都是我多年写作所感悟的成果,望君共勉。

猜你喜欢

苏辙文风古文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孟子何以行此:苏辙之问与宋代治道之争
苏辙晚年诗中“老卢”为谁?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称象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浅谈苏辙的诗歌创作特点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