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偶遇“伊斯兰国”娃娃兵

2015-05-30陈序平悦

畅谈 2015年5期
关键词:流离失所伊斯兰国巴格达

陈序 平悦

他微闭着眼睛,看起来和任何一个听完父母述说睡前故事后,安然入睡的孩子没有分别。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近年来通过劝诱甚至绑架的方式,迫使大批当地儿童成为娃娃兵,用来查探敌情、参与战斗甚至发动自杀式袭击。

“人体炸弹”竟是娃娃兵

“妈妈!妈妈!”凄厉而稚弱的惨叫声,像一道利剑穿透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荒郊的一栋建筑物,一群伊拉克军官和士兵正在审问一名12岁的伊拉克男孩,他是“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派来的一名自杀式袭击者,也就是俗称的“人体炸弹”。

这名小男孩名叫穆罕默德·萨杜恩,执行自爆任务未遂的他,此刻已经因为过度害怕和紧张而失去了知觉。他微闭着眼睛,看起来和任何一个听完父母述说睡前故事后,安然入睡的孩子没有分别。

数月前,在一次伊拉克空军针对费卢杰的轰炸中,他的父母遇难。他和他14岁的哥哥以及8岁的妹妹无家可归流离失所,成了极端分子眼中最容易被俘获和劝诱的猎物。

萨杜恩再一次出现在人们面前时,他早已不是爸妈眼中那个内向羞涩的小男孩了,他的腰上缠着一条挂满了烈性炸药的腰带,冲入了伊拉克军队的阵营中。

这并不是如今的伊拉克十分罕见的一幕,不少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15岁以下伊拉克儿童被“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收留,他们被迫或被诱导成为了武装人员,加入到该组织与伊拉克政府军在全国各地的战斗中去。

家长担心孩子受极端思想影响

战火也迫使5岁的阿德南和他32岁的母亲萨娜流落到巴格达的清真寺门外乞讨。阿德南一家原本是生活在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一个普通的伊拉克家庭,自从5个月前父亲在战争中被杀后,他们就离开了已经被“伊斯兰国”极端组织占领的家乡,萨娜带着她的3个孩子与其他好几个情况类似的家庭,一起住在巴格达一栋烂尾楼建筑里。

对“伊斯兰国”势力波及地区的居民来说,除了战火,儿童受极端思想影响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之一。

伊拉克费卢杰市一名居民曾告诉记者,他6岁的儿子有一次在家门口玩一把水枪,竟高喊“我是‘伊斯兰国战士!”

还有一次,这名居民和儿子经过极端武装人员设置的检查站。他儿子说:“我们爱这个国家!”武装人员问:“哪个国家?”儿子回答:“‘伊斯兰国。”武装人员称他是“好孩子”,然后放行。那次经历后,这名居民决心举家搬迁到库尔德人控制的北部基尔库克省。

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尽快结束战斗

根据联合国下设的儿童权利委员会2月4日在日内瓦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境内对儿童犯下残暴罪行,包括利用儿童发动“人弹”袭击或者借儿童的“人盾”掩护运输武器物资等,而这些儿童大多数甚至不清楚要发生什么。

除此之外,这份联合国报告指出,儿童在所控制区域并没有得到“伊斯兰国”的区别对待,一旦被认定有罪,同樣会遭到武装人员处决。更有甚者“来自少数族裔的孩子来自于不少地区……最后被带到集市上贩卖,身上还有价签,像奴隶一样被贩卖。”报告说。

虽然如此,在巴格达工作的哈里斯·谢赫律师告诉记者,至今仍没有针对如何保护受战乱影响的伊拉克儿童的全面方案,伊拉克政府在国际社会和人道主义机构的帮助下,已经尽力安置因战乱被迫流离失所的伊拉克家庭,但显然这些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

谢赫说:“解决人道危机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尽快结束在伊拉克的战斗。社会和谐稳定是家庭幸福美满、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前提。”他指出,各国媒体应增加对伊拉克儿童生存现状的报道和宣传,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这不仅是伊拉克政府的责任,也是国际社会的责任,所有人都有义务更加关注伊拉克儿童所遭遇的不幸。”

猜你喜欢

流离失所伊斯兰国巴格达
雨夜
巴格达的骆驼
全球流离失所者人数创70年来最高
数据
6《千里江山图》:三次装裱,五次进宫,900年流离失所
巴格达的星星